《大宋之安居乐业》第326章


陛下下令,微臣仅率蓝水舰队就能攻取三佛齐和信诃沙里二国,就是吴哥朝麻烦了点。那里沼泽遍地山高林密,气候又很潮湿,毒虫蚊蚁数不胜数,且多瘴气,大明将士在那种鬼地方根本就不能适应,打海战还有近海作战是可以,但不能深入陆地,这吴哥朝就有些麻烦,不过越人地李朝还有占婆等国却是不在话下。”
跟林靖文想象中的差不多。
李朝越南还有吴哥朝林大官人是知道地,毕竟这两个国家还算有些名气。但其它的象三佛齐、信诃沙里什么地,那些个土著国家谁会去记?至少林靖文是没听说过这些。不过,就象尔东林说的那样,可以想象,土著人的国家也就那回事。不值一提。
尔东林眼巴巴地看着林靖文,他就希望听到“爱卿为寡人取之”这句话。这些年大明的陆军可是太热闹了,打下了那么多的土地不说,那些陆军将士得到的封赏真是让人眼红啊!可尔东林偏偏却是海军出身,这些年大明海军就没打过什么仗,将士们立功不多,这让尔东林分外羡慕陆军的那些人。他现在是巴不得有仗打,即使只是攻打土著他也认了。
对此,林靖文却是早有计划。
前几天,长公主冲德联合一批大臣上书,建议林靖文裁撤折冲府,这些人的理由居然是什么大明本土缺乏劳动力!!!
林靖文二话不说,直接下旨申斥。裁撤折冲府是有必要的。但理由绝对不是什么劳动力不足。大明朝以武立国,发展经济远远不是头等大事,你当这是西元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呐。为了所谓地发展经济,能忍的不能忍的全都忍了,都忍到堪称懦弱的地步了,现在是古代,西元12世纪,这是一个战争随时随地都有可能爆发的年代,在这个年代,只要能填饱肚子,经济可以不发展。但兵马绝对不能少。
不过大明地广人稀。土地实在太大,而且大部分都是新征服地土地。但人口却不多,在这样的形势下,折冲府的那群步兵的确不能取到多大的作用,不过,朝廷完全可以改步兵为骑兵不是,又没有谁规定折冲府一定得是步兵。
关键是,大明现在已经开始建立军事基地制,在那些人口稠密,或者是地势险要,又或者是战略要地,建立军事基地,以正规军驻扎其间,若有战事或者是动乱发生,这些军事基地就能立刻出兵平定。从这一点看来,折冲府的确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折冲府,这是一种民兵制度,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后由隋文帝总结归纳,唐承隋制,折冲府兵制在唐代大行其道。折冲府多步兵,其兵士平时并不在军营之内,而是回家务农,闲时接受一些军事训练,若有战事才被征召。这种制度旨在减少朝廷地财政开支,跟明朝的军户制差不多一个性质,区别仅在于折冲府兵不是世袭而已。
时代不同,有些东西总是会逐渐变得落后的。
大明建立之初,国库空虚,兵马又少,折冲府制度的确为朝廷解决了很大的问题,但时至今日,大明国势发展到今日的地步,非职业军队显然已经不符合要求,林靖文也早有裁撤折冲府之意。
但裁撤的原因绝对不能是因为什么缺乏劳动力,这是林靖文不能容忍地。
商人主政,那不是成了资本主义了么?在西元12世纪发展资本主义?这可是林靖文有生以来听到的最好笑的笑话,大明朝若是以商人主政,只会有一个结果,那就是象秦、隋两朝那样………二世而亡。
林靖文已经不止一次地向韩玉容抱怨:“冲德这孩子怎么那么糊涂,商贾之事她也参与?大明虽然鼓励工商,但就目前而言,绝对不能允许商贾参政,商贾之人毫无忠、义可言,这个时代一个国家地控制力十分有限,寡人可没那功夫四处平定各个地方的叛乱,还是等日后大明的民智更进一步再说吧。”冲德,却还是在秦元1349年的三月份下令裁撤折冲府。其实也算不上裁撤,前面说了,折冲府兵是非职业编制,折冲府的士兵平时并不呆在军营,而是各做各事,也就是说,折冲府兵不管是务农也好做工也罢,朝廷不会管这个,但一旦枢密院下令征召,务农的得放下锄头,做工的得离开车间,所有的人必须进入军营。林靖文下令裁撤折冲府,其实不过是取消了枢密院的一个司曹而已,对那些折冲府兵士来说,只不过是朝廷以后不会再让他们突然丢下工作进入军营罢了。
从这一点上说,折冲府裁跟不裁,对工商业来说没什么区别,该缺地劳动力还是得缺。
说起工商业,这就要说一下丝绸之路了,陆地丝绸之路短时间内是没指望能够开通,林靖文也只能将主意打到海洋上,也就是说,他准备开通海上丝绸之路。
这就需要经略南洋了,久未劳动地大明海军,还有南方军团,也是时候出动了。
第六卷 二十载征战四方 第五十七章 秦元1349年的天灾
更新时间:2009…5…18 0:09:41 本章字数:4207
就在林靖文责令枢密院拟定计划经略南洋的时候,六月,天官上书天子,再次言及旱灾一事,这次天官所用的语气已经是肯定加确定,也就是说,旱灾就要来临,而且是在今年。
林靖文将信将疑,总理院却是早在秦元1348年就已经信了天官的话,总理院各部司都已经为此准备了大半年。
七月下,泰山移,赵佶忙不迭地跑去祭祀泰皇,甚至下了罪己诏。
不过貌似上天并不给赵佶面子,自去年,整个河北就没下过几场雨,更没下过雪,河北,特别是关中一带,缺水情况已经相当严重,可偏偏整个大宋朝廷整年都忙于北伐一事,对民生方面则是漠不关心呢。
八月,河北大旱。
这还没完,北方大旱,而在南方,具体的说是河东地区,特别是两浙路,因为朱勉盘剥多年,官吏只知搜刮而不知理政,结果河道年久失修,是年,大江泛滥。在金、娄、扬、洪、赣诸州尤为严重,田地里的作物被洪水一冲而空,房屋崩塌,繁华的市集被淹没于滔天大水之中,数十万百姓流离失所。
大宋这几年天灾连连,也不是一年两年了,不过今年的灾情特别严重,波及数路之地不说,光河北就有百万灾民嗷嗷待哺。而河东地区前几年还经历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叛乱,叛乱平定之后。一如历史,宋朝廷不仅没有安抚百姓。反而是重开织造局和花石纲,百姓们对朝廷地容忍已经到了极限,水灾一起,朝廷不但不赈灾,该收的赋税一分都不少收,两浙再反。
河北也没好到哪里去,去年地北伐掏空了大宋朝廷那本就不怎么厚实的家底。这个时侯赵佶想的只是怎么搜刮以填补国库,又哪有余力赈灾。在关中之地,百姓们日夜期盼朝廷的赈济而不可得,树皮、草根、观音土,能吃的都被一扫而空,而到了九月,百姓们不得不易子而食。饥民纷纷往东往南迁徙,出潼关往东的道路上,弱者横尸于路,荒野之上尸首枕籍。
大宋的人口实在是太多了,一闹起饥荒来也就更严重,随之而来地,到了秦元1349年秋。又爆发了瘟疫。
这是必然的。在古代,一有饥荒则瘟疫必然随之而来,这是跑不掉的。
天下大荒。饥民数以百万,而大宋朝廷却是默然以对,他们是想赈灾,可惜,大宋的国库已经空了,他们能拿什么去赈灾?
相比之下,虽然关内、云中二郡也受到波及,可以说也是颗粒无收,可这两个郡的百姓运气好。他们是在大明治下。而不是大宋。
早在六月份的时候,天官上书之后。总理院马上就行动起来,他们派人往关内、云中二郡查看,确实有天灾的迹象,于是,整个大明朝地国家机器开动起来,通过卢龙古道,或由海运,来自辽东、朝鲜、日本和夷州的粮食源源不绝地运入关内。
与此同时,为缓解赈灾的压力,林靖文下令强制将关内、云中二郡百姓按三之一的比例往关外迁徙,也就是说每三户人家就有一户被强制迁去关外。这可由不得什么民意不民意的了,朝廷已经在赈灾,但两千万人也不能龟缩在关内那巴掌大的地方干等着朝廷的救济吧?
都说故土难离,中国人只要不是留下来必死,一般情况下是没有人愿意离开故乡地。但是现在么,由不得你们说故土难离了,两千万饥民龟缩在一个巴掌大的地方,朝廷要为此承受多大的压力?总不可能整个大明二十一个郡全部都得围绕着这两个郡转吧。
赵在去年统计户口并给这两个郡地百姓分配土地,那些原本就愿意去关外的好说,这些人原本就是正在往关外迁徙,这个时候加快迁徙的速度就行,但是,这些愿意迁徙的人口尚不足两千万人中的十之一,剩下的人全都是宁愿?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