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宋》第495章


。他自小就聪颖过人,父皇赵训在诸子之中对其也最为喜爱,然而他由于早产而先天不足,所以就算随军也只能当当参谋,比不上他大哥的文武双全。但也正因如此,文官们普遍更希望日后由他登基,可惜按照大宋帝国的继承制度,军功是决定继承顺位的最重要因素,这实在对赵恢太不利了。其实比起性格略显冲动的老大,父亲赵训也更看重老三,所以才派他到郑南臣身边当个参谋,一来是蹭点功勋,二来也是想要他向郑南臣多多学习,身体不好也可以做儒将嘛!
看得出郑南臣跟这个孩子相处得也很不错,一看见他进来便露出了笑容,拍了他一掌佯怒道,“你这小子什么都好,就是不知道从哪儿学会的,老喜欢卖关子!”
赵恢并不因为郑南臣语气的随便而生气,郑南臣是现在大宋帝国的第一战将,而且还是两朝元老和事实上的“开国功臣”,他是有这个资格的。赵恢反而非常高兴,要想登上天下第一人的宝座,没有军方的支持是不可能的,赵恢想要积累巨量军功有些先天不足,走感情路线应该是他在这方面打开缺口的唯一途径了。他觊觎储君之位并不是因为他贪恋权力,而是因为他很明白如果没有权力,那么自己的想法便无法付诸实施。与其让不称职的人坐那个位子,不如由自己来当大宋的皇帝,他相信自己有这个能力,而且比自己所有的兄弟都更合适
看到郑南臣已经有些不耐烦,赵恢不敢再岔开话题,便将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赵恢的方法其实很多人都用过,但是郑南臣却因为可行性的原因而在一开始就放弃了这个念头,那就是“以夷制夷”,利用吐蕃人来对付吐蕃人。而赵恢明知郑南臣曾经的想法还是再次提出,说明他一定另有高招相配合,郑南臣的好奇心也不觉被吊了起来,在他看来吐蕃各部汉化程度相当低,连找个听得懂汉语的都不容易,再加上崇佛的缘故,想要他们大规模内斗简直比登天还难。
原来赵恢注意到吐蕃人中农奴占了人口的绝大多数,他们不但生活极其贫苦,而且连最基本的人身自由和安全都不能得到保证,于是赵恢便有了一个想法,似乎可以走下层路线,也许会是一个很好的突破点也说不定。郑南臣听了也觉得似乎可以一试,而赵恢博学多才的优势也得以展现出来,团级以上军官里就他一个会说当地土语,再加上计划也是由他提出,郑南臣便全权将此事交给赵恢来处理。而郑南臣自己则利用这点空闲对已经进入高原的军队进行进一步筛选,只留下那些能够完全适应的士兵,以免继续出现不必要的伤亡。这样一来,宋军兵力一下子萎缩到了一万多人,连一个师的兵力都不到,若赵恢的计策不能奏效,他就只能退而求其次,逼吐蕃人臣服好了,直接占领或是可控自治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啊!
赵恢生平第一次主管某事,自然是干劲十足,他下令全军首先对已占领地区的吐蕃人区别对待,没收残余抵抗的那些农奴主所有财产,并分给他们的农奴,但赵恢却没有杀掉那些农奴主,反而将其纵放,这样一来农奴们担心主人回来报复,就算心里不愿也不得不依靠大宋了。这一政策在其后的战斗中发挥了巨大的威力,不过一万多人的宋军在苦寒的高原上竟然越打越多,一年后竟然暴增到十万之众
虽然对吐蕃贵族对农奴们残酷的压迫非常愤慨,而喇嘛中的“活佛”们也有不少劣迹斑斑,但赵恢知道即使是那些农奴,依然有很多人还对他们奉若神明,这种信仰并不是光靠利益驱动就能粉碎的,再加上农奴普遍没怎么受过教育,天生聪明的毕竟是极少数,全靠他们来治理吐蕃很不靠谱。于是赵恢又对吐蕃的上层进行了分化瓦解,原吐蕃各部头人土司之中中只要拥护大宋领导的就尽量予以留用甚至升迁,当然这只是官阶上升,论手中权柄的话无论如何也不能和当初的土皇帝相比,但他们见识了大宋如今可怕的实力之后,也只能用这个来自我安慰了。至于那些“活佛”之类的高僧赵恢就更加优待(至少形式上是这样),只要他们不明确鼓动吐蕃牧民反对大宋朝廷,大宋就保证他们的地位财富不受损失。但权力是肯定与他们无缘了,这些家伙的影响力太大,放权的话很容易尾大不掉。
除此之外,赵恢为了免除后患,还将原吐蕃的土地一分为三,将其中有汉人杂居的那一半土地独立建省或是并入相邻省份,这样以后就算吐蕃出问题,危害也要小得多了。而以后大宋会无偿给农奴等下层出身的吐蕃子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随着他们各方面素质的提高,他们在各级官吏中的比例将越来越高,而民智大开之后,他们将对大宋的解放愈发感激,吐蕃出现反乱的可能性将越来越小。
第五百七十章 储位之争
即使他们不知感恩,经过教育变得更加理智的他们也将明白如果离开大宋,他们会再次一无所有,某种意义上讲即使是汉人恐怕都不会比他们更忠诚,这是由于他们因为大宋而得到利益更大更实在。到了那个时候,如果原吐蕃上层人物中还有不识相的,就算直接除去也不会有什么大的乱子了。就这样,在赵恢的计策和努力下,吐蕃终于第一次真正并入了华夏的版图,由于它在地势上的独特优势,就算西域日后出现强国,也不可能对大宋构成半点威胁了
但是,由于高原上恶劣的条件,身体一向不太好的郑南臣最终病倒了,而且再也没能好起来。临终之前他向赵训上了一道影响深远的奏章,里面不但实事求是地陈述了两位皇子的表现,还不顾忌讳地给出了自己的评价。因为郑南臣知道自己这次不可能好过来了,而皇帝绝不会对一个已死的将军心存猜疑,这样做反而可以表现出他的忠诚,而且日后那位登基以后也必然感恩,自己那两个未成年的孩子便不必担心了。
在郑南臣看来,两位皇子虽然都可以说是难得一见的俊才,综合来说应该是各有千秋。但若按照皇帝的要求,则优劣之分还是很明显的。皇长子赵性智勇兼备,然而性格稍显冲动了点,而且综合来看他显现的才能都只是他本身的才能,而对帝王来说用人才是最重要的;皇三子赵恢指挥军队的能力虽然也不错,但和他的大哥相比还是相去甚远,甚至要说到帅才,也算不上出类拔萃,因为他筹划与分析的能力也并不是特别强,但是赵恢总是能够团结尽可能多的力量去对付尽可能少的敌人,可以说是政治的天才。赵抗当年曾经说过,军事不过是政治的延续,所以至少目前来看赵恢远比他的大哥更适合为帝国掌舵。
但是,郑南臣也指出了两人的一些细节,赵性虽然缺点不少,但知错能改,而且非常好学而又礼贤下士;赵恢虽然是政治的天才,但是身体却好像不是很好。所以郑南臣的建议是,如果赵训活得长,那么也许老大更好,如果他就几年的命,那么老三更合适。这些话郑南臣自然不敢明说,但赵训也是聪明人,自然是能想到的
由于郑南臣将占领吐蕃的大部分功劳都给了赵恢,本以为在储位之争中占据了优势的赵性一下子就傻了眼,尤其是当赵恢接受命在旦夕的郑南臣的任命,成为西南军团代理军团长之后,他就更郁闷了。然而,当赵恢用那被他称为“群众路线”的方法轻易扫平了越南所有领土,根本无需借分封藩国来削弱当地各族实力之后,赵性不由对其心服口服。他并不是一个胡搅蛮缠之人,既然差距明显,赵性便主动放弃了储位的争夺。不过,赵性学习起来却更加卖力,他只是认为现在的自己比不上三弟,但并不等于他愿意一直不如他,何况多学点东西总是有益的。
事实上赵训虽然自被赵抗救出后就长年习武,但十五岁之前营养不良的后遗症却依然明显,现在他已经四十多岁,虽然自我感觉还好,但也知道想要活到六十几乎是完全不可能的事。再加上,赵训虽然沿用了赵抗制定的制度,但骨子里他还是更偏爱文人的,所以看到两个儿子的表现,心中原本就已经倾斜的天平一下子便完全倒向了老三。然而,皇帝的家事就是国事,尽管大多数文官都更支持赵恢继位,但一位重量级的人物却特地面见赵训,希望他暂时不要确定储君
他正是如今大宋实权第一的虞允文,他认为赵恢虽然表现出色,但他的所作所为太过天马行空。这种人当了皇帝,有可能使大宋在短期内迅速强盛,但突然衰败甚至亡国的可能性也一样存在。如果大宋还处在绍兴年间那样的弱势地位,这个险自然值得一冒,?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