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骡行天下》第538章


“你们啊,这天底下有大河的地方就是我们大汉人的故乡。不要被家乡门前的小山丘遮挡住,雄鹰终将高飞云天。”
“是,大王,那些土地就是膏腴,怎能放弃。”
大汉的皇帝,万年,和吴越大王商议下决定支持吴越太上王的战略计划。各地监狱内的罪犯首先被收拢起来,各地违法欠债的穷人也被一一驱赶到各郡府。新组建的大汉军团士兵们驱赶这些只带了点随身干粮的倒霉蛋们,往北方迁移。当然皇帝也有自己小心思,就是不能叫寄奴实力涨得太快,所以人数不多,一万多强制移民向着燕山脚下进发。大汉现在政权只能控制这里,而辽东辽西完全在吴越军和大汉郡兵联合控制下,所以各地押送人员只须把人员押送到蓟县即可。然后就是沿着渤海湾的道路,迂回北上。沿着渤海湾有吴越十几个补给点。吴越太上王作为完善自己战略,那些移民的种子和第一年粮食也将由他出。
这第一批一万多移民的任务是接受原来乌桓农民的土地,把各地先撑起来。原来草原农民和奴隶被留下来继续耕种。只是土地完全分发下去。而战士们有斩首大功者,愿意留下的,就赏赐千亩地、三个胡虏女奴、两个汉奴家庭,另外可以半价购买南洋阿三奴三人。破乌桓和东鲜卑各部时,吴越太上王发现这里汉人也不少,占人口的一半左右。不过都是被掳掠的汉人奴隶,而本地耕种的自由民则是躲避战乱逃避刑法的逃人。当然按照开发鲜卑利亚计划,这些人是不能被放还回去,离开这些汉人还真的不能开发黑土地。那些做惯奴隶的汉人们,一下子去改变不如维持现状。先把这里的人丁经济搞上去后再解决。
寄奴决定在南泽建立自己的城市,当然这地方也是草木最丰盛,控制好这块最好草场,寄奴就能压制住北匈奴那二十万人口。在后世的满洲里,寄奴开挖壕沟,夯土筑就一座三里周长的小城。吴越三里就是三千米的样子,所以比汉里三里的小城要大上许多。那些誓死之士们也纷纷开口讨要官职,人家来这里帮寄奴是有所求的。寄奴也顾不得那么多,杀人狂做各地巡回法官,**犯们管辖各地人丁和农耕事宜。神经病们也没闲着,纷纷安排了交通周边部落,要求那些部落必须臣服。
寄奴听了老爹的建议,那就是押送各部落质子到南泽城,和各部落长老实力派通婚。当然寄奴一个人是完不成这么重的任务,只能分发给那些怪异下属们,要求每个人必须和五个部落女子通婚。
通婚就是民族融合不二法宝,但是怎么通婚大有讲究。通婚不能解决问题,但是能帮助自己,提高自己的势力。
草原的南方,有小片草地和农田互相交杂,各地囚犯们怨气冲天,每天行路70里。这是吴越规定的数字,北方行路,非雨雪大风沙尘时,必须完成的。70里是吴越里,合后世70公里,光走就很累。可囚犯们每人一个扁担,挑起自己的家当,所以这70里就非常折磨人。大家都盼着能下雨,下雨可以停下修整。逃是不可能的,汉兵还特意调来内地十郡良家子八百骑士。囚犯不要说单打独斗,就是群殴也很难打得过良家子们。这些良家子只要完成这次任务,配给的坐骑就能拿上一匹,使得大家热情很是高涨。吴越太上王攻破乌桓后,就得良马十万多匹,而破南泽后,尽取东鲜卑牛马,所以区区一匹坐骑也没什么舍不得给。
后世的呼伦贝尔草原有近千万数量的牲畜,而南泽的概念可不是就一个呼伦贝尔草原,而是包括后世蒙古的东方省和内蒙周边。漠北,也就是所谓蒙古,后世最多有近4000多万牲畜,马牛都上两百万多。当然这也是过度放牧后的数量,蒙古不过度放牧的话,保持牲畜2500万是没问题的。而内蒙有近一亿一千万的牲畜,当初除去漠北和西边,也有八千万数量,从数量看就是对漠北二比一,按照自然放牧比就是三比一、四比一。这个也是吴越太上王一心要夺下鲜卑人的土地。大汉在和匈奴征战中付出太多,但是所得甚少。只有彻底拥有这块巨大牧场,才能补偿历代为了征伐匈奴而损失的上千万人口。
现在寄奴在南泽(呼伦贝尔)建城设王庭,一改过去汉人击败一个游牧民族,别的游牧民族则乘虚而入替代,生养几代后又为祸边疆。汉人,开始主动发开草原了。以吴越的农牧技术和来自后世的吴越太上王指导下,那些南则大草原能养更多的牛马。
吴越太上王留给寄奴的指导话语:牛群可无羊,羊群不可无牛。羊得秋气,足以杀物。牛得春气,足以生物。羊食之地,次年春草必疏。牛食之地,次年春草必密,草经羊食者,下次根出必短一节,经牛食者,下次根出必长一节。牛羊群相间而牧,翌年之草始均。吴越太上王的指导性意见就是少养山羊,多养牛。和后世呼伦贝尔政策也是一致的,后世呼伦贝尔也是提倡多养大畜,减少小畜。牛马比为一比一,牛羊比被限定到一比二,山羊和绵羊比被吴越太上王强烈要求控制在1:6。来自吴越的羊驼和本地的骆驼则可以大力发展,当然羊驼是不能取代羊的地位,可以部分替代已经算不错了。同时吴越太上王要求寄奴大力发展养鹿业,鹿的消化率比牛羊高,所以一样体重畜群下,鹿的消耗要少10%的草料,对草原也是保护。
“满目皆荒草,有什么好的。”不和谐声音在后方传来,但是不很高,足够大家听清楚。
吴越太上王看向草原,“竖子,安知天下。”声音也很轻,周围心腹都能听明白。
草原有什么不好的,除了冬天难捱外,整个草原看着就心旷神怡的。草原上的物产也是很丰富,在草原上吃食,比农区要省心。虽然穷些,草原上的人家也是很宽心的。历史上,汉人北逃不断,还不是农区混不下去了。
汉军这次来的世家子弟不少,有傲气十足的,也偶有低调到看不见人的那种。酸儒也有,读书人有责任担负国家安全,所以笔和刀都不能放弃。大汉酸儒一个个都是武功读书两不误,但是见识上大部分都觉得国家注意力看向自己即可。
吴越太上王不是不知道国内的矛盾,之所以发动对外征战,主要还是解决国内问题。国内的大小军阀并不是都被扫平的,吴越军中的山头也需要消耗掉,所以只有对外征战一途,希望能把这些问题随着时间而消亡。但是在这段时间内也需要这些发泄点,不然内部一定不安。对外征战可以解决国内军力过剩的问题,解决世家大族们扩张问题,解决贫苦穷人土地问题。
现在吴越人口接近四千万,大汉本土人口也有四千万,这么多人在技术上来前,必须消解掉。吴越的粮食是足够吃的,但是大汉现在还没怎么提高农作物产量,只是简单一年两季,一部分粮食还要从吴越进口。这就决定大汉和吴越联合体必须通过扩张来解决内部问题。一如前世那个沙俄,沙俄不断扩张延缓内国内矛盾爆发,一旦不能扩张了,沙俄便不再有。而继承沙俄遗产的俄国,依然有不小的国土。我国也是如此,满清扩张的领土,到现在基本到手,有点点亏,不算太厉害。这个就是祖先扩张的好处。后代再不济也能继承一大部分。有了一个巨大的国家,国民自然慢慢培育起大国心态来。要是窝在老鼠洞内的鼻屎国家们,国民总是那么一股子小家败气。
“你们快点,今天完不成,你们就连夜走,别以为能逃走,这附近的郡县都是骑兵,你们甭打主意了。”
骑在马上的骑兵很爱护自己的战马,马蹄已经钉上蹄铁,马鬃也给剪刀寸许,马尾也给编成几股,然后用红绳子扎了起来,长短不一的马尾毛也给修剪整齐。最为好的是,整匹马被刷拭得非常干净,没有一点污垢。
枣红色的战马也吐得打了个鼻响,算是附和主人吧。吴越太上王推广农牧技术,一个重点就是收集各类农牧好手,结合后世的技术,汇编成书刊印成册,广发天下。这些农书的大量贩卖,也使得消沉了几百年的农家也开始活动起来。这年代读书不过就是些经书诗词。没啥娱乐性的书籍,看农书也就渐渐变成那些识字良家子们的爱好,毕竟良家子大部分就是中小地主富农。他们对如何搞农牧也是非常有兴趣的,所以一个小小良家子骑兵能把马儿照顾得如此之好,也确实发自内心的。
战士爱武器,这历来如此,战士爱战马,也是一样。那些囚犯一样喜欢马,男人嘛都有点清洁在。
囚犯既讨厌那良家子骑兵吆五喝六,也非常喜欢那匹枣红马,有个囚犯甚至不顾扁担上重物,一脸谄媚,?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