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明传烽录》第254章


就是这里了。
桓震默默地对自己说。
下巴是昨天请雪心帮忙剪干净了的。
头也是雪心帮着束好了的。
衣服从里到外,连袜子也换过了新的,自然又是雪心一针一线百纳而成的。
很好,八十分。桓震给自己下了一个断语。
唯一遗憾的是不曾好好洗一个澡,对于现代人来说太脏了些。
现代人……呵呵,自己还算是一个现代人么?
这个时代已经拥有了自己爱的人与爱自己的人,自己亏欠的人与亏欠自己的人。
命运啊。桓震在心底感叹。
小桓毅大约是给男人抱着不爽,在文森特怀里扎手扎脚地哇哇大哭起来。
别哭,别哭!文森特笨拙地哄弄着孩子。这个在海洋上叱咤风云的男人,在小孩子面前却如同一个没毕业的幼稚园教师。
桓毅的手努力伸向父亲所在的高台,口里出几个含糊不清的词语。
是,是,爹在那里,爹有事情,待会便下来了!文森特别转头去,咬紧牙关。
雪心呢,雪心怎么不在?三弟来了,文森特来了,儿子来了,自己生命中所有重要的人全部到场,来陪他度过这一时刻,怎么雪心没来?
桓震的目光在台下的人群中逡巡着。没有雪心在,他甚么也不愿意做。
也罢,不来也好。桓震释怀地笑了。有些事情,看不到比看到了要好过一百倍,一千倍。自己尝过的那种痛苦,不应该再让雪心去体会了。
太阳……差不多了。桓震惊讶地意识到,不知从甚么时候起,自己已经会瞧着太阳的方位推断时间了。是甚么时候呢?是与傅山一起在小五台的时候么?是跟着满桂,出关血战的时候么?是卢沟桥大败皇太极,挽狂澜于既倒的时候么?
不记得了。一切的一切仿佛都已经成为过眼云烟,一缕一缕地自桓震的心中飘散。
从何处来,往何处去。
“青竹,你还愣着做甚?”
回头,凝望,从容地吐出这一句话。
傅山的眼泪就落了下来。
午时三刻,验明正身,开斩!
' '
随感进行时
写这篇东西,纯粹是自娱自乐,有感而。本人是学历史的,看多了五千年兴衰成败,有时忍不住扼腕叹息,反复思量,究竟要做些什么,才能改变历史的走向,又或者历史的走向其实根本不容改变?
明末帝崇祯是个性格复杂的人;他并不是彻底的不为不治贪图享乐的昏君。他很想治国平天下,但他却生性残忍嗜杀、暴躁多疑、小气刻薄,他很想守住祖宗江山,但大明朝却实实在在地亡于他手。这是他自己的悲哀,也是当时所有人的悲哀。他派文官任统帅,是因为怕武将篡权;他不许将士吃饱饭,不许他们不满,还说你们为什么不去捉麻雀来填肚子,却反而向我要钱,分明是无心恋战;他在兵临城下的时候将守城大将袁崇焕押下大牢,理由居然是谋乱。他很可怜。贵为一国之君,最后落的个国破家亡,上吊自尽;作为一个父亲,亲手举刀挥向自己的女儿,只能泣叹“汝何故生在帝王家?”他又怎么值得可怜,满朝的忠臣良将,被他贬的贬,杀的杀,伤透了众人的心,将大好江山拱手送人,还执迷不悟,以为天下人皆负他,慨叹“君非亡国之君,臣是亡国之臣”……
假如崇祯皇帝不是那种轻信多疑,“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性格,假如崇祯身边有一个他信任的人帮他避免可能出现的错误,假如袁崇焕不死,假如李自成不反,假如……太多的假如,以至于叫人很难相信,历史就是历史,或者历史本不是历史。
之于心,形之于笔。不求藏之名山,但愿与众同乐。本书的一切都可以讨论,可以批判。不敢保证一定是全本,只能说尽量不太监了。
续:从8号入库,9号通过审核开始更新,到现在写了好几天了。我现在属于毕业人士,没有什么事情,每天就坐在电脑前一面码字一面看点击推荐和收藏数目。现在算是体会到写书的喜怒哀乐了,最高兴的时候莫过于在新书榜上爬了一个位次,而最痛苦的事情则是收藏数竟然降了一个……一想到我被人踢出书架就郁闷得不得了啊……
再续:
从开始写这本书以来已经养成了一种生活习惯:每天早上9点起床,中午1点前写一回上传;然后处理自己的各种事情,下午6点前写一回上传;晚上1o点前写一回上传,然后休息吃夜宵一小时,11点开始直到凌晨4点全部用来查找资料,读明史,读各种明清人笔记,准备第二天的稿子。怎么说呢,感觉写历史,特别是历史架空确实非常非常累人。我自己还是读历史专业的,平时有专业功底的积累,但是已经觉得压力很大了。何况我又是那种灵感来得不快的人,有时候一个情节的展我会去推敲几个小时,写一场战役要看两小时地图,现在我积攒的明代地图已经有五六十张了。(bt,哪位需要的话我免费写一个人物之前要去翻十几本提到他的书,而每本书里只有一两句话。也许有人并不喜欢我的文字我的风格,也许这本书是不可能成为流行,但是只要还有人在看,点击数还在上升,我就一定会义无反顾的写下去。
' '
人物名、字对照表
鉴于这是一部历史,难免有时候会使用“字”来称呼人物。为了方便各位是为了方便我自己),特整理这么个表。不断更新中。
桓震--百里
附:桓震名、字的由来
桓者辟土服远也。震者长子也,动也。百里者,源出易:屯卦震下坎上,震为雷,初九曰“利建侯”,又曰“震惊百里”,故封诸侯地方百里,以法雷也。相信从我的命名,有些读者就能猜到桓百里最后的结局是不会自己做皇帝的了。
周士昌--丕明
蒋秉采--衷白
傅之谟--檀孟
傅鼎臣--青竹
曾芳--树蕙
刘黑虎--无字
惠道昌--无字
惠登相(过天星)--无字
**星--梦白
朱信(朱由检)--田木
耿如杞--楚材
邓仕兴--仲成
' '
漫谈马士英
明史中把马士英收入奸臣传,但看明史,马也并非一无是处。他通过科举考试中进士后,一路升迁。在崇祯5年做到右佥都御史。在任上,挪用公款给朝贵送礼,被告后削职为民。寓居在南京,在那里他结识了阮大铖。阮大铖因为是魏忠贤的干儿子,坐阉党被罢官。阮因为是逆党,无人理会他。只有马士英与其有往来。两人相交甚欢。
周延儒当上辅大臣后,阮大铖找到周,送给他很多银子,希望自己能出仕。周对阮说,我是被东林推荐出来的,你的名字在逆党名单里,不好办啊。阮大铖说,那让马士英出来做官吧。周同意帮忙。崇祯15年六月,经周延儒相助,马士英出来当上了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庐、凤等处军务。因此事,马一生都感激阮。马士英在征剿流寇方面颇有韬略,也立了些功劳。
崇祯17年(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帝吊死。南京的大臣们准备立新君。这时福王朱由崧,潞王朱常都逃难到了淮安。按照嫡庶远近支该立福王,但东林党人因为当初三大案和老福王有过节的原因,坚决拥立潞王。并说福王有七不可立。而马士英等坚决立福王。并游说江北四镇支持。在四镇的强力支持下,马士英将福王迎到南京。朱由崧在南京即位,年号弘光。但内阁辅是史可法,马士英心中不满。命江北四镇要求史可法督师淮、扬。而马自己留在朝内辅政。接着,马士英为了报答阮大铖,推荐阮出来做官,遭到大臣们的强烈反对。福王最后启用阮后,东林党的大臣们纷纷辞职或是告老还乡。弘光朝的朝政就掌握在马士英手里了。这时又接连生了南明的三大案,大悲,童妃,太子案。特别是太子案,使湖北的左良玉有了借口,起兵清君侧,顺江而下。马士英不得不将江北的军队调来抵御左军。虽然制止了左军东进,但清军南下扬州失守,史可法殉国。随后,清军渡过长江,福王投奔黄得功,马士英也逃出南京,沿途州县知道他是马士英,都闭门不纳。后奔杭州投奔潞王,不久清军到杭州,潞王投降。马士英又逃离杭州。此时马士英开始后悔举荐阮大铖了,因为阮,自己背了个骂名。马士英又想投奔鲁,唐二王,都被拒绝。后被清军擒杀。
将马士英列为奸臣,我觉得不尽然,充其量他只算是个不走运的权臣。他立福王是出于私心,东林他们想立潞王不也是打自己的算盘吗?而且结果表明,哪个王当皇帝的结果大致是一样的。东林的那些人也不是好东西,拉帮结派,对不是东林党的大臣,都视为奸党。弘光朝延续了明朝的党争,东林在里面的角色也不光彩。而且最后,东林的不少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