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东升》第460章


下人或是给银子遣散,或是分派到庄子上做事,这些,都是习惯做法。
赵仕哲在捉到那些庄子的主人时,本想顺带着一起交给登州府衙门关押,但在符宝正地建议下,权衡片刻,便下令将那些人全数押回辽东,连同家眷在内,没有在山东地界上留下一人。在辽东,可也有专门安置这等人的部门,只要送过去,便无需赵仕哲操心了。
这宅子本是闲置。赵仕哲一时也不知如何处置。那苏翎到来时命设立军需处。便正好派上用场。只是眼下。成了赵仕哲办事地地方。好在院子颇大。这数百人住进去。便像没入水里一般。毫不起眼。赵仕哲倒是也没想要遮掩什么。多亏了原先地主人。也不知用地何种手段。竟占了这独门独户地所在。以至于那进进出出地众多官兵。并不为人所见。
那符宝正没见到苏翎。本心里有些失望。但经赵仕哲一说。立即满口答应。这随后地配合。便真如苏翎所部一般。丝毫没有仗着自己年长、又占着本地
。给赵仕哲带来什么不便。赵仕哲见此。便更加放下各种事务。这有山东水师本地人地参与。事情便更加便利几分。
山东水师符宝正地一部。按大明朝地设置。也是卫所旗军抽调而来。这水师与营兵几乎没有什么差别。照样也有出操、巡视。也有屯田服役之事。那符宝正属下官兵。本并非是铁板一块。这与大明朝各个卫所内部是一致地。与其说是兵。这么多年下来。不过是临时拿刀地农夫而已。当然。这军籍是世代不得变更地。所有人地境遇。与苏翎等人在辽东地境况相比。可也相差不多。
问题是符宝正本就不是个安分地人。又很有些心思。喜欢动脑子琢磨。当初便是被那位神秘地上官看中。由其做些私下里不能见光地差使。那符宝正参与其中。自然得了不少好处。但也顺带着做些自个儿地买卖。在水师之中。能与符宝正相关联地。也有几十、上百地人。这相互关联。便将符宝正地生意。是越多越大。以至后来。归属符宝正管带地水师一部。竟然全都参与进去。
这不论跟着符宝正做些什么。总要比种那几亩地、拿可怜地月饷要好得多。大明朝卫所制。还有军籍地不得变更地规矩。让水师这部在登州府本地生活了数十代地官兵们。可都有一大家子人要养。往往是一人在水师当差。那家里。什么兄弟侄子等等地。最好也有十几口人。这跟着符宝正做事尽管各自所得不均。但总算是份额外收入。又有谁不愿意干?
这样一来,符宝正借着上官的名义,尽力积蓄,这顺带的,可是越来越多。后来,辽事一起,这上官被调走,又来了个沈有容管带水师官兵,符宝正便没了靠山,可这想法子赚银子的活儿,却是停不下来。此时符宝正身后,已经形成了一个整体,都要跟着符宝正发财。
归附辽东苏翎一说,是符宝正以及其部属们由辽东传来的故事所引发的,很明显,苏翎大将军才是唯一能使官兵得到优待的人。是故,这一说,是早有所谋,到恰好惹到赵仕哲身上了。
符宝正自不必说,当初与苏翎便有番接触,早知苏翎非同常人。符宝正这些年所作之事,唯与银子有关,早就不在乎什么大明朝的律令。自然其属下们,也跟着只管想法子弄银子,根本不在乎朝廷是否会清查、问罪。
那山东水师总兵官沈有容,初到任上,也做了一番改进,却是将符宝正等人的财路给挡了部分。这人都是一样,不论官职、身份有多大差异,只要有银子收入,便就习惯了,却再以无法忍受回到过去的日子。是故,那符宝正想出的这一出绑架案,可也是被逼的太紧的缘故。那勒索来的银子,可是被符宝正所部全部瓜分了的。这种情形,也不是一次两次了,符宝正一部人马,可就如此被拧成一体。
这赵仕哲给符宝正传达了苏大将军的原话过后,符宝正便也积极起来,帮着赵仕哲一起划各部分细节。
赵仕哲所说的“劫狱”一说,根本没派上用场。按那些苏翎派来协助的管事们的建议,那狱中的白莲教众不能动,这登州府境内闹白莲教的事儿,可正要这些人做个人证。这样,对付上面的询问,自可拿出几个人来应付。
三日过后,登州府城外的大军悄然散去,没有人知道是去了什么方向。实际上,连同符宝正数千水师官兵在内,这近两万人马,被分成无数个部分,每一部都配备了熟悉山东本地情况的人手,向着各自的目标前进。这样,登州府府城里,一时间显得清静起来。
赵仕哲坐镇登州府城,听取各地传来的消息,那深宅大院可就只剩下小半的人。赵毅成的哨探一部,在赵仕哲属下机构里,也设有一部,专供刺探消息。而赵仕哲第一次像个将军一般,看上去有几分“运筹帷幄”的样子,不断从各地反馈回来的消息中,做出调整,再进行相应的处置。
赵仕哲忙的一忘,竟然没去问苏大将军那边的情况。
而苏翎,则在赵仕哲入城的这三日,根本就没靠岸,直到登州府城外大军散去,这才带着护卫队长唐平及其三百多名护卫,缓缓进入登州府城。(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www**m,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首发
正文 第二十二章 登州城下
更新时间:2009…11…6 0:32:42 本章字数:3577
州府城蓬莱一地,既然能做为一府之都,自有其必
登州府位于山东东三府的最东端,此时还没有海域一说,这大明朝陆上之疆土,登州府便是最东之所在。古往今来,这块土地因足够容纳数千万之人口,人们在陆地上已经能够寻觅到各种所需之物,相比下来,那出海的动力便显得有些弱小。虽然历史上已经有过三宝太监下西洋的辉煌,但那也不是出于生计所需,怕是最主要的目的,仍然是宣示天朝大国的恩威。
而对于小民来说,除了沿海居住的渔民,大多数的人,对于这大海,始终充满着神秘感。即便在海上已经有船队往来,尤其是那些顶着朝廷“海禁”的禁令依旧追金逐利的海商们,几乎从未断绝过出海的举动。但,毕竟只是少数,甚至远远达不到引起朝廷关注的地步。
对于登州府来说,多年海禁之下,理所当然的成为东三府之首。登州府与大明朝其余陆地交通不太便利的府、县几乎没有什么不同,照旧是从地里的产出作为财富的来源。那成片的农庄里,居住着世代务农的人家,无一例外的,都在盘算着何时能再买下几亩地来。当然,那些大户们,有足够的实力,去成片地开垦荒地、种植米、豆,还有棉花等能卖出好价钱的农作物。
唯一不同的,便是这登州府城。作为与辽东最近之地,登州府城倒没怎么受海禁的影响,朝廷往辽东输送军需、粮饷,不管在什么年份,都有经由登州渡海而往的。这便使得登州府城成为大明朝东端人口最多的一座城。当然,最初仍然是以军伍聚集为主,随后而来的,才是各种以军营为生存来源的人口,其中最主要地,便是大大小小的商贩。
而朝廷下令取消海禁的好处,也是最先在登州府城里反映出来的。辽事一起,登州府作为向辽东输送军需最佳线路,自然得到各方面的关注,这是朝廷一方面的。而在辽东,胡德昌等人的船队初次抵达之后,便又给登州府城增添了几分热闹,再往后,那辽东过海而来地船队,令登州府城内,聚齐起越来越多的人口。
不说别的,单是与辽东有生意往来的种粮大户们,便在最近几年,纷纷在登州府城内买房置地,大有安家落户的意思。而胡德昌的商队,带着大批辽东商货前来登州交易,虽然以粮食为主,但却随着时间的推移,要的货物品种也越来越多,于是,不仅是种粮大户们有在登州府修筑宅院的愿望,其余的商家们,也都在登州府城内设置了歇息之处,此举可是令地价逐年飞涨。
登州府城由此,便多了无数地人口。这人口构成,也由原来的小商小贩,多出不少肯花银子的商贾大户。既然是商人,即便是最节俭的商贾,也要比那乡下地土财主大方,尤其是与辽东有生意往来的商家。
单说那粮商,最初不过是将自家产出地米粮拿来贩卖,可辽东要的粮食实在太多,这很快便将自家的余粮卖尽,这要接着做生意,便要去四处买粮。于是,真正意义上的粮商便出现了。而登州府内其余的商贾,也大致类似。
至于说肯花银子,便是那银子赚得容易。往年可从未有过辽东胡德昌等人这般大手笔的商人,那似乎是无穷无尽地需求。而胡德昌的商队带来地辽东商货,只要一转?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