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第一国师》第224章


当日吴承恩只是被刘同寿的事迹触发了灵感,也没多想。就下笔开写了。直到缇骑破门的那一刹那,他才发觉了问题的严重性,尽管他没有贬低的意思。但人本来就是有好有坏的,刘同寿的行事也称不上是全无瑕疵。
比如他的肆无忌惮,再比如他杀倭寇的那段隐秘,要知道,那件事刘同寿虽然做得隐秘,但写小说同样不是办案,作者大可以根据想象,任意发挥……
总而言之,刘同寿若是想以此事找茬,以两人地位上的差距。就算最苛刻的御史,也说不出什么来。名声很重要,他们要是以此弹劾刘同寿,将来就别怪刘同寿有样学样,找人把他们写到小说里去。
刘同寿煞有其事的说道:“我要做一件大事。名留青史的那种,这件事我一个人做不来,需要一个助手,非先生不能为也!”
“……”吴承恩松了口气之余,也是无比的茫然。连上万缇骑都能调动的人,有啥事这么为难?非自己不可?
“吴先生可能还不知道。同寿将往翰林院任修撰一职,并且有意修史一部,因此,欲聘先生为僚佐,共修此书。”
这是求之不得的好事,但吴承恩却更迷茫了,“刘大人要修史,要给学生机会,学生自然感激不尽,可是学生虽好胡乱写上几笔,但是……”
小说不登大雅之堂,即便热衷于此,但吴承恩心里,也是有几分自卑的。而修史乃是文人的至高荣誉之一,这两者间的差距,实难道以里计。
刘同寿神秘兮兮的一笑,道:“我知道先生的意思,但我要写的这段历史,非先生不能。”
“……愿闻其详。”
“我的计划就是,以神怪志异的写法,将商周交替的那段历史写出来,嗯,名字就叫后商书好了。”
“后商书?把史书当做小说来写?”吴承恩眼睛发直,晕头转向,第一反应是不可思议,第二反应还是不可思议!修史,那是何等神圣的大事,当做小说来写?还是神怪志异类的?最让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书还要表明是翰林院出品,并冠以《后商书》这样的名头!
刘同寿并不解释,只是笑吟吟的看着吴承恩发呆。
过了一会儿,吴承恩慢慢的也琢磨过味儿了,很显然,这后商书是专门给皇上写的。有了皇上的支持,这书倒也不是完全不能写。
华夏的历史,源远流长,其间屡经乱离,很多史料都遗失了,尤其是春秋以前的记载,都相当的模糊。作为华夏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商朝的历史,并没有专门成书,只有先秦的经典中,有专门提及,如尚书中,就有商书一节。
然而,故老相传,商朝历经了六百年,尚书中专门阐述的内容,不过寥寥数百字。这么点字数,即便字字珠玑,又怎么可能道尽六百年的兴衰?其他经典也差不多。总而言之,就是商朝的资料很少,用传统的编史写法,断然难以成书,除非用的是……小说的写法!
史料不足,就没人能寻根问题的找茬寻错。周朝以前的历史,如三皇五帝,在民间本来就是当神话来讲的,当神怪小说来写,又有何不可呢?
刘同寿察言观色,知道火候差不多了,于是问道:“先生明白了?”
吴承恩缓缓点头:“明白了。”
刘同寿微微一笑道:“那么,咱们就来说说这部后商书的具体写法吧……”
提到这个,吴承恩精神当即一振,他喜欢这个话题,更乐于了解,刘同寿到底是怎么把握皇帝心理的。为什么别人写的神怪志异,得不到皇帝的青睐,小道士却能无往而不利呢。
“首先,咱们要列个大纲,确定史书的主线……”
研讨,开始了。
第208章 引入歧途
琼林宴只是个开始。。)
新科进士们的入仕之路远未走完,想要正式进入官场,还得去鸿胪寺学礼仪,然后谢天谢地谢皇帝,然后再拜谢老师,去孔庙还愿,最后,在礼部题过进士碑,入职程序的前戏,才算完事。
前戏不重要,三天后的朝考才是重头戏。那关系到进士们具体的分配去向,当然,刘同寿不需要担心这个,他上面有人,只需要去翰林院报个道就可以了。
特殊待遇当然羡煞了无数人,不过,这一次,却没人表示不满了。吴山和黄齐贤血淋淋的下场摆在那儿,谁还敢顶风作案?连向以刚正自诩的赵贞吉,都黑着个脸不说话了。想来他还是深有不满的,但只要憋在肚子里,倒也不会引起什么严重后果来。
报道很简单,无非是见见上官、同僚,由上官训话,然后分派职司。
翰林院的最高领导,一般都是礼部尚书,但夏言托说身体不适,委派侍郎顾鼎臣出面。这个安排让翰林院上下都松了口气,顾侍郎的脾气本就很好,又是个识大体的,应该不会出现天雷撞地火的场面了。
但世事难料,这一天,翰林院的学士们,还是被震到了。
“刘修撰,你要修史!?”以顾鼎臣和张、蔡两位翰林学士的城府,都会失声惊呼,可见事情有多么的出人意表。不过,只要听明惊呼的内容,没有人会不惊讶,修史,这个技术难度太高了,有枪手也白搭啊。
“正是。”刘同寿一脸庄肃,一字一句道:“我要修的是……”
……
消息很快传进了紫禁城。''
经历了那一晚的事之后,陆炳从南、北镇抚司各拨出了一队人,成立了联合小组,专门负责处理刘同寿相关情报。确保发生在刘同寿身上的事。能在第一时间传进乾清宫。
“你先不要说,让朕猜猜,是不是同寿要写书了?”
“陛下英明。”陆炳躬身道:“刘修撰在翰林院明言,他要修史……”
“修史?有意思。你不要说,让朕猜猜看,他要修的……莫非是周史?”嘉靖兴致盎然,他觉得这次的胜算很高,他猜到了小道士的心思。
陆炳继续恭维道:“陛下果然神算,刘修撰要修的是:后商书,正是武王奋迅。以有道讨伐无道的那段征战史。”
“后商书?”嘉靖眉头微皱,沉吟不语。
他原本以为,刘同寿要写的,是歌功颂德的神仙故事的,类似江南异人录的套路,正好还和会试的题目相呼应,礼制出周朝么。谁想到刘同寿要搞的,却是征战史。周代商。这个意头倒是不错,然而,嘉靖对战争一点兴趣都没有。
兵凶战危。凶险且不去说,打仗还要花钱,打输了固然要抚恤,打赢了则要发奖赏。而且还得担心获胜的将领声望太高,威胁到皇位,得想办法压制,压制完,又落得个鸟尽弓藏的刻薄名声。
总而言之,战争这种东西,对嘉靖来说。纯粹吃力不讨好,除非他御驾亲征。他没有太祖、太宗的魄力,也不像前任正德那样不靠谱,御驾亲征这种事,他是不可能去做的。
所以,他很意外。也很迷惑,刘同寿写这样的东西,又如何能够给自己带来惊喜?难道小道士又犯老毛病了?可是,他明明去见过他那位老师张孚敬,不会不知道自己对战争的态度啊?
嘉靖十足的信心再次动摇,并且再次陷入了焦虑之中。
陆炳和黄锦遥遥对望一眼,心中只道:又来了……
其实,如果陆炳的密探足够高明,能够探听到那一晚,刘同寿与吴承恩的研讨,嘉靖就用不着焦虑了,因为小道士考虑的非常周到。
……
“故事大体上就是这样,吴先生,你觉得如何?”
“嗯,嗯,吴先生在写作方面的造诣果然不凡,不过,还有很多可以改进的地方,我这里有些意见,你不妨斟酌一下。”
“首先,是主角问题。以先生的说法,主角是姜子牙,此人起于微末,垂钓渭水待天机,最后扶摇直上,这样的经历,以及在民间的口碑,作为主角都相当不错。然而,先生在构思之前,应该确定读者,咱们这本书,不是给普通人看的,所以,主角必须,也只能是武王。”
“千金之子坐不垂堂,武王不能亲临战阵,故而不好安排戏份?先生差矣。”
“封神之战,胜负靠的不是兵马调度,而是那边的神仙法力高,法宝多,这些神仙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姜子牙请来的……哦,我有这么说过?好吧,就当我说过好了,但是,我同样说过表面形式不重要,关键的是内涵。”
“什么是内涵?就是请神仙来助战,需要君王的虔诚,君王越虔诚,来的神仙等级就越高。姜子牙只是个传信的,能不能请来神仙,请来什么样的神仙,关键不在他,而在武王身上!只有这样写,才会有代入感。”
“既然我们达成了共识,接下来就可以继续讨论等级问题了。咦?你觉得没必要?错,大错特错,这个很重要的,只有让读者清楚力量体系,才能更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样也有升级的快感……”
“就想咱们考科举似的,秀才,举人,进士这么一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