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志》第443章


手机小说网
第八章 伟业
上午与宰执一起商量治河的事情,知河道衙门事陈东也在座。二十多年来,陈东先是辅佐康王赵构治理黄河,赵构南下交趾,陈东独自把担子挑起来,疏通汴河、大运河,再治理淮河,夜以继日不辞辛劳,今年已经六十六岁,腰都伸不直了,牙齿也不剩下几个,瞧着比大他四岁的张邦昌还要老上十岁。
长江沿岸也需要治理,陈东已经拟定了整体方案,拿出来与天子、宰执商量。一看到工程总体费用,又是一个天文数字,李纲与张邦昌对视片刻,不禁苦笑起来。
赵桓看在眼里,问道:“两位相公在打哑谜吗?”
户部尚书张孝纯脸色更是难看,满头大汗,掏出手巾,没完没了地擦啊!
李纲眯着三角眼,回道:“连接大名府与燕京的铁路,造价高昂;军器署的墨问虚三天两头的跑来要钱,几乎成了我们尚书省的人;陈公不回京则已,一回来就是大手笔,一座金山都嫌少,陛下请看张尚书的脸色,臣等也十分为难啊!”
张孝纯连忙说道:“没钱了,实在是没钱了,缓一缓再上吧!”
陈东不卑不亢地说道:“钱也不是一次拿出来,一年出一点,谁不知道你张尚书的手段,手松一点就够我们用的了!”
“一点?陈公千万不要开玩笑,如果一年三百万贯只能算是一点,那多少算多啊?”张孝纯抓住陈东的口误,奋起反击,以求将接下来的讨价还价争得一个有利的地位。
张邦昌则道:“陈公劳苦功高,满朝皆知。而今也上了岁数,能放手就放手,咱们这些老家伙也折腾不了几天了,让年轻人去做嘛!”
陈东挤出一丝笑容,道:“张相公要免我的官?”
这话说得不好听,张邦昌不以为意,脸上的黑痦子连动都没动一下,淡淡地说:“陈公言重了,我哪有权利免你的官?全国百姓奉陈公为圣人,只要陈公随便提一点本官的不是,百姓的唾沫也能淹死人啊!”
陈东名望确实很高,已经不亚于当年的赵构,张邦昌是话里有话,他没有权利免陈东的官,就是当今天子恐怕也得核计核计。
这些芝麻绿豆大的事儿,赵桓不放在心上,底下的臣子不可能团结的就像一个人似的,真要出现那种情况,他这个皇帝还不好当呢!
“好了,张财神给句痛快话,从明年开始,能拿出多少来!”赵桓盯着张孝纯,看他怎么说。
张孝纯垂头丧气地说:“最多一百万贯,多一个子都没有!”
陈东寸步不让:“不行!”
“一百一十万,不能再多了!”甭管有钱没钱,张孝纯都是这个德行,整个一个守财奴的嘴脸。六部尚书他任职时间最长,恩宠不次于宰执,皇帝的格外封赏也多过旁人,但是,过日子那个仔细劲儿,说起来没人信,都被京官当作笑话传诵。张孝纯长女出嫁,是在靖康六年的事儿,嫁的是大宗正司正卿之子,抬嫁妆的挑夫足足用了一百人,东西堆的小山一样,可是夫家的脸色也跟苦瓜一样,就差哭了。没一样值钱的东西,谁能想到这是户部尚书张孝纯置办的嫁妆?连一个京城中等人家都比不上,忒寒酸了。因为这件事情,赵桓还在非正式场合夸奖了张孝纯几句,意思就是提倡节俭,杜绝浪费奢华。张孝纯博得了一个好名声,越发变本加厉。靖康十年,嫁二女儿,抬嫁妆的挑夫只剩下可怜的九人,他还振振有辞:吃累不讨好的事情还嫌不够?
二女儿出门的时候,嚎啕大哭,哎呦,哭得那个惨啊!不明白内情的人都在赞叹,瞧人家张尚书的家教,一家人感情多好,舍不得爹娘兄弟,恨不得一辈子侍奉爹娘不出嫁啊!其实,丫头是在为自己的遭遇痛哭,这个样子进了夫家的门,将来可怎么过日子啊!
张孝纯不仅在嫁女儿一件事情上抠门,朝廷大事小情,需要用钱都去找他,圣上下达了敕令,尚书省盖了大印,到他这里一概重新来过,最起码打个七八折,从来没有全额付款的时候。私下里京官都叫他“张抠门”,慢慢地传遍京城,岁数大了,稍微好听一点由“张抠门”变成“张老抠”,大同小异还是一个意思。
前年,张老抠的小女儿过了二十还没找到婆家,他也不急。丫头与兰若帝姬交情不错,通过兰若帝姬向官家发出紧急求救:本来有一个中意的男子,只是人家的父母听说要和张老抠做亲家,说什么都不同意,即使儿子打一辈子光棍,娶不到媳妇也在所不惜。瞧瞧,堂堂的大宋户部尚书,是个啥名声。圣明天子爱成人之美,特地颁布敕令,将老抠之女赐给中意郎君为妻,并且通过兰若,秘密送了一笔价值不菲的嫁妆。成婚之前,先行送到夫家,这事还不能让张老抠知道,否则肯定会将东西换成钱,装进自己的腰包。婚礼很隆重很喜庆,并没有因为九担子嫁妆而影响了气氛。张老抠很是称赞了夫家几句知书达礼,视金钱如粪土之类的话,听到这话的人瞧着他的眼神要多腻歪有多腻歪。他不在乎,圣上宰执的脸色都不放在心上,何况这些无职无权的小人物?
据说,一次张老抠病重,御医瞧了都摇头,老抠命人将他抬到户部库房,在金山银海之中睡了一夜,第二日康健如初。有人笑问:“金银铜能治病?”
老抠笑答:“唉,自小落下的毛病,就是喜欢这些发光的东西,一天不吃饭可以,看不到这些东西却是万万不行。那些人从我这里拿钱,拿走的不是钱,而是我的心啊!”
于是老抠又有了一个绰号——龙心!天底下最大的心,可不是龙心吗?
陈东和张孝纯打过很多次交道,了解此人的脾气禀性,不管他用什么方法,一口咬定就是不松口!
“不行!”
“一百一十五万!陈公切莫欺人太甚!”
“不行!”
“一百二十万!”张老抠坐在椅子上,连连喘粗气,眼瞅着出气多进气少,要昏死过去了。
赵桓瞧着都不忍心,却也帮不上忙,只能干瞅着。
经过紧张激烈的讨价还价,最终以一百三十五贯成交,张老抠给人家打了一个六五折,似乎还赔了钱,一脸的痛心呢!
会议刚刚结束,墨问虚会同大宋研究院院长王岩前来向圣上报喜,东京大学的一名学生朱熹发明了一件奇怪的东西,可以实现两地间迅速传递信息。样机已经制造出来,昨天进行了第一次测试,取得了成功。
赵桓喜道:“好,立即去看看!”
由全国科技人才组成的大宋研究院是在朱孝庄的倡议下组成的,军器署那边的研究人员成为研究院的第一批主力,成立五年来,成绩斐然,连续在许多项目上实现突破,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果。赵桓一行人来到目的地,把朱熹叫过来,赵桓心中还有一个疑问:到底是一个人还是重名了,不会那么巧吧?
“你叫朱熹?”
“是!”
“汝父叫什么名字?哪里人氏?”
“父亲大人单名一个‘松’字,臣祖居徽州。”
没错,眼前这位应该就是曾经被誉为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影响了中国一千年的大人物。赵桓忽地感觉相当不错,让所谓的圣人跪在地上,俯首帖耳,岂不是人生乐事?
咦,好像有哪里不对劲啊?徽州?对了,曾经听云萝说过,她的祖籍就是徽州,难道……
赵桓再问:“朕如果没有记错,朱孝庄祖籍也是徽州,你们可是亲戚?”
朱熹道:“朱执政是臣五服内的族叔,先圣是臣的族姑母!”
竟然和赵桓还沾着亲戚关系,一个远房侄子,大儒朱熹?
人世间的事情如此奇妙,造化弄人,诚不我欺也!
龙颜大悦,吩咐朱熹平身,要亲自看一看朱熹发明了东西。这是一件电报机的雏形,听朱熹的介绍,赵桓立即得出了以上的判断。
“火车在运营过程中,迫切需要一种不受天气影响、没有时间限制又比火车跑得快的通信工具。在先生的指导下,臣有幸参加了相关项目的研究。臣在实验过程中发现了一种奇怪的东西,只要通过电流,它就能吸起铁片;切断电流,铁片就会自然落下来。臣把这种东西命名为电磁铁,臣当时就想——既然电流可以瞬息通过导线,那能不能用电流来传递信息呢?如果能够做到,即使远隔千里也能瞬间实现信息的传递,可不是比火车跑得快吗?”
赵桓想了想问道:“如何利用这个想法实现信息传递?”
“这个问题困扰了臣两年的时间,一直得不到突破,还是朱执政的一句话,将臣从迷茫中拉了出来。执政说,电流只要停止片刻,就会现出火花。有火花出现可以看成是一种符号,没有火花出现是另一种符号,没有火花的时间长度又是一种符号。这三种符号组合起来可不?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