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新证》第207章


素材的历史条什,需要具体地分析。(在那时候,像曹雪芹所写的那些阶层的妇女,是连面也不轻易令人得见的。)我觉得用高尔基来解释曹雪芹,就未必全部得当。曹雪芹塑造人物的方法,应该是多种多样,而不是所有人物形象都是用的一个一成而不可变的手法。对于这些问题,如同志们所指出的,鲁迅先生也早就讲过了,我们学习他的《出关的〃 关〃 》(《且介亭杂文末编》)一文,已把关于运用模特儿的各种问题讲得很全面,也很清楚。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是一九三六年四月先生写下的看法,代表他的最晚期的意见。先生所涉及到的,诸如〃 专用一个人〃 的单一型模特儿,〃 杂取种种人〃 的合成型模特儿,现实人物的本身之是否具有典型性即如何选取模特儿,艺术形象一经创造成功后与原模特儿的关系,等等,无不有其精到的论述,尽管先生为文的目的往往另有所在,讲话的重点与方式往往因用意不同而极富变化,但其基本道理依然讲得非常清楚明确' 注11'。鲁迅先生所提出的不同的两法,我们也要善会其意,似乎不应形而上学地将两种方法绝对对立起来,认为既有二法,那就是互相排斥、各不相容的了。我觉得,它们的关系,其实也是辩证法的关系。采用单一型手法的,实际会不自觉地将合成型的因素已经包含进去,采用合成型的,未始不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又借助于一个相对稳定的模特儿的某些一特点,给人物形象的艺术表现增添一层鲜明和准确。似乎不妨说,作家们所采用的二法之间的比例,常常是千变万化,各不尽同就是了。
还有,我觉得讨论这个问题,更不能忘记一点:文学艺术人物形象的典型化,绝不等于一般类型化。它是和典型环境不可分割的。毛主席教导我们说的〃 文艺就把这种日常的现象集中起来,把其中的矛盾和斗争典型化〃 的这段话,更是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一条极为重要的原理。没有矛盾和斗争的典型化,也就做不到人物形象的典型化。可以看出,曹雪芹正是非常善于在典型化了的矛盾和斗争中来表现典型人物形象,因而不同于一般类型化。
也有一种个别情况,即有少数人物并不发生运用模特儿的问题,最明显的如警幻仙姑等即是。曹雪芹是个大手笔,最为高明不过的人,为何他在写警幻上场时却写出了那么样的一篇〃 赋〃 ?从开头,到什么〃 ……靥笑春桃兮云堆翠髻;唇绽樱颗兮榴齿含香……〃 ,到〃 其素若何,春梅绽雪;其洁若何,秋兰被霜……〃 直到结尾〃 信矣乎,瑶池不二,紫府无双。果何人哉,如斯之美也〃 ,通篇并无一句不是陈词堆砌,毫无内容可言。曹雪芹而出此〃 败笔〃 ,这究竟是什么道理?应当如何解释?我想,这就是曹雪芹在用他自己的办法来暗示,这样的人物,本来就是个不成其为艺术形象的虚构的角色,所以让读者一看这段〃 引子〃就觉出那是并无典型意义的一种假名。因义类相涉,我把这点意思也乘便附记在此。
我对上述这些问题,过去是无知,现在才开始学习体会,这里的一些看法,一定会有不妥之处,不过是记下来聊备参考而已。
胡适说起他自己的〃 历史癖〃〃考据癖〃 ,大有洋洋自得之色。是真有这么一回事吗?不举别的,单以《红楼梦》这题目来看,他的〃 考据〃 正是完完全全离开了〃 历史〃 的一种把戏。比如说,他考据曹雪芹芹的家世,考出了些什么呢?据说就是他家素来〃 对于吃食的讲究〃 ,《居常饮馔录》的遗风未泯〃 ,和所谓〃 很富丽的文学美术的环境〃。也有那么一派〃 红学〃 ,专门讲《红楼梦》里的哪个菜,怎么做,怎样考究,哪件衣,什么名色,怎样高等,说得津津然其味欲出,眉飞色舞,假充内行,实际是称羡那种享受。这大抵是地主官僚,遗老遗少,和有钱无事的闲人们,他们专门留意于〃 饮馔〃 之类,是出于口腹之欲无穷。(我们都还记得列宁在《一本有才气的书》中对其作者阿尔卡季?u38463X威尔岑柯所作的辛辣讽刺!)考据曹雪芹而只看见这个,可以〃 想见其为人〃。再比如,按照他的自叙传的说法,曹家的败落是坐吃山空的缘故。解放前我到故宫文献馆去阅看曹寅李熙的奏折时,就看见〃 登记表〃 上有胡适早就去过的证据。他对曹家的历史,败落的真情,并非不知,也不是不注意。可是他对此绝口不谈一字' 注12'。那么,他自诩的〃 考据癖〃〃历史癖〃 ,都跑到哪儿去了呢?岂不是老大的一个疑团?恩格斯说过:〃 资产阶级把一切变成商品,因此历史也变成了商品。由于资产阶级的性质,由于它存在的条件,它特别捏造了一切商品,它也捏造了历史。得钱最多的文章,就是历史捏造得最符合资产阶级利益的文章。〃 (《关于英国和爱尔兰历史的笔记》)胡适的〃 坐吃山空〃 论,就是他所捏造的历史,并且这种〃 历史〃 在当时果然〃 得钱最多〃。在胡适的〃 考证〃 中,真正称得上〃 历史〃 的东西,绝不见有,那么姑且不讲,讲讲史料总可以吧?可是不然。连《江南通志》里的简单的曹寅任职年份,这样起码的东西,也并非他所〃 发现〃 ,还是别人下的一点翻检工夫。像《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这样并无异本的官本书册,他竟引成了〃 八旗氏族通谱〃 ,说明他之引用,也并非经过自己查考,还是借别人的劳动,——所以才闹出这种笑话。陈康祺在《郎潜纪闻三笔》卷一中记叙并暗示了曹寅之母孙氏与康熙帝保母乳儿的关系,鲁迅先生特为引录于《小说旧闻钞》页九十五,并加按语,说:〃 惟曹寅之母姓孙,又曾朝谒得厚赉,则为考雪芹家世者所未道及,故拈出之〃 这就是对胡适的假〃 历史癖〃〃考据癖〃 的有力批评揭露。
我在旧本第一章第四节(今本已删)里举过,有人在早年的《红楼梦》英文节译本的序里说胡适的investigations已经是exhaustive了,意思就是,对《红楼梦》的考证,已经被他作尽了,作绝了。最近几年则海外又有一本红学书,其序言里说胡适〃 虽仅是手指轻轻一点,其效果却是无比的深远功绩无比的宏伟〃云。以上两例,倒可以说是〃 相反相成〃 吧。从前一论调来说,连胡适都只能考证出这么多,别人大可不必妄想再考。从后一论调来说,不管你再考出什么来,也是人家的言功德业的〃 馀烈〃 ——你看,一个说甜井已被他汲干,一个又〃 饮水思源〃 ,说井是他挖好了的。
对于曹家的史迹,是否只有他考的那么〃 多〃 ?我是很怀疑的。也坚不相信问题是什么坐吃山空的问题。在我当时的幼稚认识中,朦朦胧胧地感觉到《红楼梦》是我国文学中的一部特别奇伟而重要的书,它是和历史时代的某种大事、某种要义相关联的(这绝不是像索隐派所说的那样)。可是毕竟如何,自己又说不上所以然来。这就兴起了发愤自己探讨一番的念头来。越探讨,越证明事情并不是像胡适所说的那么一回事。离开历史去〃 考据〃 曹雪芹的家世生平和一切,是个绝大的骗局和诡计。这个骗局和诡计的最恶毒之处就在于他说的〃 《红楼梦》的真价值。。。正在这平淡无奇。。。。的自然主义的上面〃 ,而〃 平淡无奇〃四字,尤其是要害之要害。
但是当时红学也有〃 禁脔〃 之味,小孩子想染指,岂非狂妄之至。我一尝试时,就听到了酸腔冷语。胡适也发出信号:〃 我劝你把年表收起来〃 ,叫我对考证中有不合于他的说法的,要〃 虚心〃。那时候年轻,不知趣,一激之下,非要搞到底不可。越搞越发觉《红楼梦》历来所蒙受的糟蹋歪曲之惊人(那时还不明白自己相信的自传说也是歪曲),又生了强烈的为它洗刷屈枉的志愿。这些搅和在一处,成了我搞红学一直搞下去的动力。
我呆的那个大学,其时好一点的教授已经寥寥了,再加上中间经历了八年沦陷之痛、重得返回故校' 注13' ,比我低多少班次的同学都早成了先生老师,真有〃 化鹤归来〃 之感,对那些〃 课程〃 ,意兴阑珊,凡熟知上课不点名的班,一概不去。我读的西语系,是个洋派少爷小姐特别集中的地方,我则蓝衫一领,每日在图书馆抱线装书。别人也不知我所事何事,其测高深。后来入了研究院,给我开出的经史子集的长篇必读书目,我是一本也没有真去读。我这个不安分守己的学生,对于许多题目都自己搞,用志不专,种种牵率,大抵不能卒业,唯有对曹雪芹这个?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