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申天变》第424章


说“段家集”这样的村镇,因为段家和断家是谐音,忒不吉利。不仅不能经过,还要远远的绕过去。再比如说鸣凤堡这样的地名,一听就是个好去处,宁可绕点儿远路,也要在这个地方歇歇脚……
出了淮西进入河南之后,迎亲的队伍加上送亲的,呜洋呜洋好几百口子,这些还都是有用的人手,根本就没有把地方上迎送的人员计算在其中。
说是长途跋涉,其实比行军打仗要容易的多,最起码不必携带多少多少的物资给养,也不必顾虑有什么敌袭和危险,只要按照预定的里程往前走就行了。
可地方上还要送,还要摆一摆倚仗。尤其是那些地方官员,十有七八是赴死军出身,大帅大喜了,怎么着也得意思一下吧,如此一来走不快了。
在私下里,娥子也时常的叨:“这也走的忒慢了,要照这么个走法,再有一个月也到不了京城岂不是要耽误了吉期?
旁边的女们急忙解释:“这一切都是安排好的,一天走多少里,早就有了定数,现在是走的慢,可以后就快了。主要还是时间充裕嘛,等过了黄河,耽误的也就少了……”
队伍里头多是穿军装的,些赴死军的战士不能不赶路,真要是到了时候这样的队伍,一天一夜跑出去一百四五十里都不算个什么。可这迎亲不是打仗,不能那么风风火火的乱撞,一切都得按照规矩来。要是有好的歇脚地点,一天就是三四十里的慢慢磨蹭,要是路程稍微赶不对了微加点儿劲儿,也能走出去七八十里。反正是车多马足,又多是当年老路手下的马步营老兵,也算是娥子的“嫡系”部队了。
到了归德地时候儿。老知府马相文迎十里。带着一杆子地方官员把娥子安置妥当前马后地着实忙碌了不少。
马老头原本是刀把村地客家住户。每年都办个冬学什么地。和娥子熟地不行。也算是老乡亲了。现在身份不一样了。马老头子都不敢和娥子见面儿隔着车帘子就磕头……
娥子哪里知道什么规矩。就是知道也不会把这些繁文缛节放在眼里下车就把马老头子搀扶起来。可把马老知府唬地不轻:“这可使不得。大爷这个称呼以后可不要再用了官可担不起地。这要是放在以前……您还是我地主母大人哩……”
马老头子这种人绝对算不上是什么学究。他地水平也就是给刀把村附近地孩子们开开蒙而已。水平有限地很。因为忠诚可靠。就被李四临时任命了。本想着以后再把马老头子撤换下来。可这老头子做了知府大人之后。虽然没有什么出彩之处。却也是兢兢业业。把地方治理地四平八稳。这也就足够了。所以一直留任。看这架势。很可能还要继续留任下去。或许是看野史杂记太多地缘故。在不知应该如何称呼娥子地时候。连主母这样地字眼都出来了。
马老头子水平很浅。蛾子则是没有一点而水平。再说几句地话。指不定说出什么不中礼地话来呢。这要是闹了什么笑话儿。可就真地贻笑大方了。
这中原大地名义上还是大明朝地。可赴死军却是李四地私家军。蛾子很快就是赴死军地主母了。这种事情地录到地方志书里头去……
马相文的绝对不仅仅的迎送蛾子这么简单,还有更加要紧的事情。
把蛾子及其相随的人员安置好了,天色早就漆黑如墨,老头子忙的满头大汗,焦躁的问下边的那些差役:“那个事情怎么样了?人到了没有?”
“路上走的慢,还没有到,不过也快了,天亮之前肯定能到……”
马老头子一听就急眼了,这都什么时候了?要来的人怎么还没有到?这可是大帅密令的事情,半点而也不敢耽搁了:“备车,随我再去催……”
黑夜之中,轮声碌碌,马老大人也顾不得奔波之苦,带着几个人就出城往北而去。
次日,送亲的队伍早早启程,马老大人出城相送……
这些日子以来,京中喜庆的气氛愈浓烈。大帅要大婚了嘛,如今四海大定生民安乐,自然是要好好的热闹一番。
沿街的五彩牌楼还在扎制,各处的喜旗子已经挑起来了,很多比较显眼的去处也都重新粉刷了,就是犄角旮旯里那些不知道积攒了多少年月的杂物也正在清理。虽然大婚的日期还有些日子,可京城里头的女人们早早就把大红的喜字给弄好了,张贴的到处都是,好像这就是全城人的集体婚礼一般。也就是这几天的工夫,陈旧的京城竟然焕然一新了……
以李四现在的身份,他要是成亲的话,基本上也可以算是国之大喜了。就算是再说什么一切从简,也不可能真正的简单了。这种大喜的事情,要是不闹处动静来就悄没声息的办了,丢人掉脸面的可不光是忠诚伯一个人。
听说很多人撺掇着大帅,要弄什么大赦天下的勾当呢。
这些年里头,各处都是动荡不安,作奸犯科的事情也多的出奇是那些个泼皮无赖之流也有很多被时势“造就”成了囚徒,赴死军一来就被抓捕到监牢大狱之中。
赴死军这边的刑法苛刻,只要进去了就没个好儿。有了大赦的风闻,很多有关的人家都开始托人情走关系的打听知道这事情到底有没有个准儿信儿。还真别说,时间不长,就有了确实的消息。
大帅同意了要大赦的事情,只不过这些奸猾的囚徒罪人要到军前效力,三年之后才有自由之身。这已经算是格外开恩了,要是在大狱里头,肯定是个死路。现如今趁着大帅的喜庆之机,好歹是能出来了。虽然是要到军前效力,可赴死军打仗那就不叫打仗本就是直接去立功的嘛。要是运气好的话,跟着赴死军三年或许还有能混个好出身奔个好前程,就是运气不好,只当是做了三年白
是了……
在这种大喜的时候,就算是忠诚伯不想办的太过奢华,下边的人们还不愿意呢。
那些个当官儿的些个富裕了的,哪个不是沾大帅的光?或干脆就是赴死军出身。如今大家都达了,日子也好过了,在这种大喜大庆的节骨眼儿上,怎么也不能寒酸了不是?
很多穷怕了的人家,就是有了钱也不敢露富可如今不一样了。平日怀揣元宝啃窝窝头的家伙们,也报效了不少的银钱呢,街上的五彩牌楼,各处的喜旗红贴,都是出自民间些个东西花不了多少,可也是大家的一点儿心意嘛。
赴死军大征在即家财的机会也就在眼前了。
大帅打仗,大家着财。别的不说说眼吧前儿征战两辽吧。盛京还没有打下来呢,富了多少人都数不过来了多少商号趁着打仗的机会大横财,多少浪荡街头的人有了赚钱的门路……
所以说呀,这仗还是得打,且要大打特打。反正大帅的队伍不可能败,就这么一直打下去才好呢。军人喜欢立功的机会,百姓喜欢赚钱的路子,如此一来,打仗已经不再是兵连祸结的惨事,反而是很多人都期望的好事儿。
其实大伙都看处来,打吴三桂和收复两辽这种规模的战争已经不算个什么了。关于大征那才是真正的战争呢,动员的人力物力之多,准备的兵力之大,前所未有。一看这个架势,就要玩儿大的了。
吴三桂是什么人?沾上毛猴子都精明,他都摩拳擦掌的准备呢,作为赴死军这边,谁还肯落后了?尤其是很多消息灵通的人家,已经听说了。听说张献忠那个大贼头子都投靠了大帅这么了,虽然这个消息还没有得到证实,也不过是时间问题而已。听说四川那边正在做规模更大的军民总动员,张大贼拿出了好几十万大军要参与到大征之中,要是没有好处,张大贼肯这么卖力气?
所谓的大征是怎么回子事情,大伙心里就跟明镜一样。很多人都中的了,对付那些蛮夷小邦,可不是吓唬吓唬吴三桂这样的点到为止,也不是震慑一下张大贼那样雷声大雨点小。这一回是要来真的了,能打到什么地步算什么地步,能抢到多少算多少,这叫下手不留情。
这可是个好会,能有多大的油水就看个人的本事了……
只要和利益扯上了关系,肯就会有争夺。尤其是这种大利大益面前,其中的争斗也就更加惨烈。
作为浙商当中领袖群伦的任务,潘慎行代表的是东南的利益。在预备大征的时候,浙商也是带着真金白银过来的。这些银子说起来是给忠诚伯大婚的仪程,实际上却是前期的投资,是本钱。拿出这些钱来是为了赚更多的钱,可不是白白送礼的。就算是送礼表人情,谁见过拿着两百多万的金银来送的?
浙商的手面大,也是下了真本钱,可他们的要价也高,在很多人看来,简直是高的离谱。
按照潘慎行的意思,无论浙商徽商还是和赴死军打的火热的晋商,大家都是同道,都是做生意求财头的,就应该讲究个和气生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