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唐》第484章


家族子嗣,出堂为官者,凤毛麟角。”
“更重要的是,皇帝前面还要严惩张九皋的儿子张吉。张吉贪腐军粮公孥,必是重罪。皇帝一点情面也不讲,张九皋心里就没有一点想法?”
杨锜吓了一大跳,连连摇头道,“三哥,这可使不得。蛊惑皇叔……这可是形同谋反!”
“三哥,我看我等还是安守门户,坐享其成算了。我等也算是新朝的元勋,又有三姐在宫里,杨家纵然不能一手遮天,但权势富贵还是能保住的。”杨锜劝道,他有些打退堂鼓了。
杨国忠冷笑道,“老四,可叹你危机当头,竟不自知!”
杨国忠一直有一种预感,等皇帝安定了天下,战事完毕,一定会向自己下手。如今就算是皇帝不在了,郭子仪这些人更不会放过他。
“老四你想,郭子仪这些人的气焰越来越嚣张,陈家、郭家、颜家乃至仆固怀恩的家族,他们会逐渐取代我们杨家。若是我们坐以待毙,等郭子仪回京来拥立小皇子为帝……哪里还有我们杨家的立足之地?”
“郭子仪的女儿亦是皇妃,郭家与崔家、与张九鸣家,都是姻亲。郭子仪又独掌天下兵马,位高权重,若是他再有拥立之功,我等何以自处?”
“可是……”
“没有可是,只有往前走!后退就是等死,前进才有出路!”
杨国忠的脸色越来越阴沉,“老四,你去串联与我们杨家走得近的大臣,我这就去张九鸣府上走一遭!这老东西贪财又好色,老夫这就去跟他上上眼药!”
“后日大朝会,我们来一个釜底抽薪!”
……
……
杨国忠带着一车珠宝金银和数十美貌的歌姬去了张九鸣的郡王府。
他具体怎么跟张九鸣谈的,无人得知,但有心人注意到,杨国忠告辞出府的时候,张九鸣亲自送杨国忠出来,两人态度非常亲密。
其实杨国忠并没有说什么大道理。
只是阐述了一个基本事实:皇帝驾崩,册立皇子张乾为帝,理所应当,实至名归。而张九鸣和张九皋作为皇叔,皇帝的长辈,在这种危难时刻,站出来匡扶大局,谁也不敢说什么。
再则,谁出面拥立小皇子为帝,谁就是掌权者,结果截然不同。等郭子仪回京,这朝中的大权就尽数落入郭子仪之手,没有两位皇叔什么事儿。
更重要的是,只有当上了监国的准太上皇,推举自己的年幼的侄孙当皇帝,他们皇叔的利益会得到最大的保障。最起码,可以保住张九鸣儿子张吉的性命,可以让他们两支的皇族更进一步。
!#
第480章大朝会,吾皇万岁
第480章大朝会,吾皇万岁
第480章大朝会,吾皇万岁
张九鸣和张九皋动心了,由不得他们不动心。wWW!(百度搜索,《》)。
反正是张家的天下,他们作为皇叔,嫡系的皇叔啊,硕果仅存的皇家长辈,出面总揽朝政理所应当。这是为了安定张家的江山社稷,又不是篡位谋权,正大光明的,没有一点风险。
杨国忠走后,张九鸣匆匆把张九皋找来,兄弟两个关起门来,密议了多时,方才下定了决心。决定配合杨国忠行事,与杨国忠结盟,分享朝政大权。
小皇子当皇帝,起码在十年之中不能亲征,这大权就会分担在他们两个皇叔的手上。
如此深重的权力诱惑,两人岂能不动心!
暂且不提京城的紧张局势,先说葱岭之上。
中华王朝与大食王朝于火寻国一战,以中华王朝辉煌大胜为结果。大食军马损失20万,举国震动。不仅大食人心内惶然,这个东方大帝国的名字头一次传播到大食境内的每一个城市和乡村;就连大食的诸多属国,包括更遥远的海岸诸国,都为中华帝国的威名所摄。
此一战,定鼎。此一战,威慑诸国,中华王朝声威远播。
不仅葱岭之上昭武九姓之地悉数纳入中华帝国版图,就连大食境内以火寻国为基准线的方圆两千里地域,也统统并入版图。
张巡已经在考虑,准备给皇帝上书建议,以火寻国为中心辐射周边,设立军镇,构筑无数戍堡和军事设施,将安西的军力布置集中在此处,防卫边境,经略包括西域、北庭、突骑施故地、葛逻禄故地、昭武九姓之地和火寻国一线的大概念意义上的安西庞大的地域。
安西可以列为一个军事意义上的重镇。以火寻国至昭武九姓之地、安西至北庭、北庭至葛逻禄三线为边防线,屯守重兵,将朝廷兵马防卫的重点从龟兹、北庭等地向外平移,将希瓦城、突骑施故地哈罗城、葛逻禄部族所在地枝节城、吐火罗王城、昭武城构建成以军事防御为主要功能的军屯之城。
事实上,张巡的建议后来被朝廷采纳。上述五城,成为新的安西五镇。后来,又将吐蕃的神武城纳入进来,称之为西北六镇。
张瑄的思路很明确,就是巩固住已经获得的疆土,不容许有任何的闪失。随着国内政局的稳定,朝廷兵马逐步向边防倾斜,至于内陆诸道,没有必要养那么多的兵马。
国家机器,是对外防御的,对内,适当适量即可。
大食在火寻国一战中被灭20万大军,国力大伤,国内权贵乱成一团糟。在国内权贵的压力下,大食哈里发将逃回大食的国相埃布乐斩首示众,然后派出了使团前往希瓦城,与中华王朝进行和平谈判。
大战之后的谈判和收拾残局,是必然和必要的。
张瑄给张巡的两个基本原则是:第一,已经占有的土地寸步不还,以希瓦城为圆点,方圆两千里都划入朝廷版图,大食边防军马后撤;第二,两国开放商禁,展开东西方之间的贸易,签署条约,不管是和平还是战事,都不允许伤及两国商贾。
谈判当然是非常激烈。大食人为了自身利益,不断提出各种要求,又不断进行退让,在张巡强硬的态度下,终于达成了共识。
一言以蔽之,就是将中华王朝占领的土地合法化,然后推进通商贸易。这对两国都有好处。
………………………………………………………………………………
中京城。
大朝会。
虽然皇帝不在,但要维持一个帝国的运行,朝会是必不可少的。只不过,主持朝会的是首席宰辅陈希烈,颜真卿次之。
因为有不少朝臣附庸李倓叛乱,逃离中京,所以朝堂之上少了一些人,一些官职空缺出来,陈希烈和颜真卿商量了一下,决定暂时维持现状,等皇帝返京再说。
皇帝安然无恙的消息,虽然颜真卿只字不吐,但陈希烈是何等的老辣之人,早已猜出了结果,两人心照不宣而已。
陈希烈和颜真卿本来以为局势已经尽在掌握之中,不会再出什么乱子了。但不成想,杨国忠率先发难了。
杨国忠和杨锜这两位重臣,联络十余位朝中大臣,联名上书劝进,表示要拥立小皇子张乾为帝,然后有皇叔张九鸣和张九皋监国。
张九鸣和张九皋趁势而出,站了出来。
陈希烈和颜真卿脸色一变,这两人身份不同,是皇帝的长辈,是皇族中的郡王,他们也不好太过怠慢。
杨国忠等人在朝堂之上敲边鼓助阵,张九鸣故作姿态淡淡道,“陈相,颜大人,诸位臣工,本王是陛下的亲叔父,今陛下遭遇不测,可朝中不可一日无主,否则必生祸端。李倓叛乱堪为例证。因此,本王两人商量再三,决定推举张乾为帝,安定天下局势。”
“不知陈相和颜大人以为然否?”
张九鸣咄咄逼人地望着陈希烈和颜真卿。
“这个……郡王殿下,老臣以为,陛下之事尚未有定论,是不是先等郭子仪回京来再说?”陈希烈尴尬地回了一句。
“陛下驾崩,举国节哀。郭子仪隐瞒不报,此为大罪。且大军行动缓慢,若是等郭子仪班师回朝,还不知要等到几时!”张九皋冷笑道,“吾等为皇叔,在社稷危亡之际,当做的了这个决断。”
“皇子张乾,乃是陛下骨肉,又是皇后所出,继位称帝理所应当,天下人谁敢不从?”张九鸣大声道,“本王希望诸位大人能以大局为重,随本王一起上书拥立张乾为帝!”
张九鸣和张九皋这么一唱一和,很多大臣都沉默了下来。两人是皇叔,这天下终归是姓张的,他们这么做,倒也不是太离谱。只是谁都心里明白,两人在这个时候站出来,又与杨国忠和杨锜勾结在了一起,真正图谋的怕还是自己手里的权力。
安定社稷江山神马的,都是些无聊的遮羞布罢了。
陈希烈哑口无言。其实他是朝堂上的老油条,自有言辞应对张九鸣和张九皋,只是他太圆滑,不肯得罪两个皇叔,为自己的后代遗留后患。
所以就默然了。
颜真卿皱了皱眉道,“两位王爷,不要说陛下安然无恙,纵然陛下真有不测,此刻尚未服礼,急匆匆让小皇子登位,着实不妥,是对陛下的?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