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字旗下的第三帝国》第367章


1935年1第十一次会议。会议对所购潜艇作了具体规定。1935年10月第十三次会议,对外国造船公司实行公开招商。最后,决定采纳日本提案,共购买4艘,并就有关细节与日方代表作进一步磋商。暹罗海军选中的日本370吨级的潜艇,是一种当时西方国家已经普遍使用的近岸潜艇,德意志第三帝国早在装备潜艇武器之初,就建造了大量的这类潜艇。
“这个在亚洲综合军力排行第二的国家,他们的陆军和海军被日本军事专家评定比中**队强大。日本需要暹罗的军事基地,拉拢他们是有预谋的战略部署。如果没有意外的话,暹罗站在日本那边已经成为定局。我们现在需要讨论的是,一旦暹罗形成军事同盟,会对我们的亚洲战略产生什么作用或威胁?”
德意志第三帝国和日本帝国虽然签署了军事联盟协议但是双方一直没有向外公布,两个国家走到一起本来被很多人所看好,毕竟东——西线的军事联盟是有利于两国发展的路线。可是,自从德意志第三帝国向亚洲进军后,整个形势就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形式的转变并不是没有因由的。首先,德意志第三帝国的情报机构侦查到日本帝国与苏维埃加盟共和国之间的“不平凡”关系,表面上日本帝国和苏维埃加盟共和国水火不相容且摩擦不断,但是日本帝国和苏维埃加盟共和国内地里却有协议,而这个协议不管是从哪一方面来讲,针对德意志第三帝国的欺骗性是十分不友好的。
一些德意志的将领总是一厢情愿的认为一旦德意志第三帝国与日本帝国结成军事联盟,那么当德意志第三帝国与苏维埃加盟共和国进入战争状态的时候,日本帝国作为德意志第三帝国的军事同盟可以从西伯利亚方向进攻苏维埃加盟共和国。
现实是什么?日本帝国的军事重心从来都没有倾向于进攻苏维埃加盟共和国,日军在中国战场投入的军队十分庞大,工业实力并不强大的日本帝国根本无法在对中国进行入侵作战的同时再针对苏维埃加盟共和国的军事行动。从这里衍生的判断肯定了一件事,日本帝国针对苏维埃加盟共和国的策略是提防而不是进攻,所以德意志那些将领的“东西合击”的确是一厢情愿。
“……现在日军在南亚用兵,由日本进攻西伯利亚的协议已经不可能实现了。日本又在大力拉拢暹罗,我猜想这一举动针对德意志大于针对盟国。盟国在南亚的军队不堪一击,事实也证明盟军一直在收拢战线,日军的入侵并没有遭遇激烈的抵抗。日本拉拢暹罗看似是在针对盟国,实际上可以肯定是在提防我们的亚洲派遣军大肆在南亚大肆扩张。”
“……我们的海军面对日本海军时本来就没有优势,暹罗海军一旦再加入日本帝国那一方,那么我们必将遭受不可原谅的压制。如果海面被日本海军和暹罗海军控制,我们的亚洲派遣军将完全失去来自欧洲的支援。元首,先生们,这似乎是一个狠毒的阴谋?可是……我到现在还没有明白一点,日本海军当初为什么会协助我们将‘克卢格集团军’投送到亚洲?”
这个徐阳或许知道一些,日本的陆军和海军从来就有间隙,双方为了资源不断地争夺,有时候甚至不顾一切的对抗。比如,在日本与中国爆发战争的原因,那时候日本海军的重心在太平洋,日本海军大肆在内阁夺取属于日本陆军的资源,日本陆军为了扳回劣势不惜向中国开战,双方的间隙在哪个时候一发不可收拾的爆发了。可以说,如果不是日本陆军在对中国开战后一直取得胜利,现在在日本就根本没有陆军派系说话的资格。
“那么……我想知道,日本会在什么时候……”徐阳似乎有些难以措词?他顿了顿:“他们会在什么时候像偷袭美国那般偷袭我们?”
虽然已经确定日本帝国与德意志第三帝国的“友好”并不会持续太久,但是约德尔无法猜测爆发战争的时间,他又不得不答,含糊道:“日军控制缅甸将英军驱赶出印度支那的时候……我个人觉得这个时间段最有可能?”
徐阳点头后不再发言。
沉默持续并不久,曼施坦因满脸诡异地说:“我们已经知道日本帝国不怀好意,那么……我们为什么不采取‘连锁反应’措施?”
Chain…reaction?这让在场的将领愣了半响,他们似乎想到了什么,相续炯炯有神地看向元首。
“日本帝国在拉拢暹罗,我的元首。”曼施坦因再一次表现出高于一等的睿智:“日本帝国已经在部署针对我们的计划,我们完全可以进行反制。”
再一次应了那句“国家与国家之间没有永恒的友谊只有永远的利益”,曼施坦因的意思是支持在与日本进行作战的中国。
“是的,我的元首。”里宾特洛普的话有那么一点意思:“美国的特使团曾经表达过相近的意思,询问我们需要什么条件,他们也想支持中国。”
这话听上去还真是怪异极了……
第一百二十四章:临时机制(上)
“支援中国以平衡亚洲利益?”
曼施坦因是一名出色的统帅更是战略级别的专家,他说的话不会是无的放矢。作为一名有远见的将领,他从来不会毫无意义地谈些建议,每当提议的时候就是到了应该行动的时刻。
“我们与中国的合作最早应该追述到十九世纪晚期,那时在俾斯麦阁下的授意下曾经派出考察团,第二贸易国。”里宾特洛普果然是有备而来,“与之当时的英国、法国和俄国来说,我们对于中国并没有野心,那时我们只是希望能够拉拢中国,提升中国的实力。当然,这么做是想打击上述三国在远东的利益。”
在场的先生们并没有打断里宾特洛普的话,他们或许并不了解中国,但是对于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初的中德合作多少是有些印象的。德意志在欧洲的崛起比英法等国要晚许多,奋起直追之下摩擦在所难免。那个时候欧洲和非洲基本已经被瓜分干净了,第二帝国想要参与瓜分世界困难重重,支持中国是出于战略目的,就像英国拼命的武装维新后的日本那样,第二帝国还是十分希望中国强大起来,至少能够在某方面压制英国在远东的扩张,可惜清政府实在上不得台面,清政府也不明白什么是国际关系,结果美好愿望的合作变了调调。
“我们的虏伯公司作为中国的合同商,负责修筑旅顺港和大沽炮台附近的一系列防御工事。那个时候清王朝的北洋水师向德意志订购了主力舰‘定远级’铁甲舰,以及‘经远号’、‘来远号’装甲巡洋舰。此外,德**事教官帮助张之洞建立了“自强军”,并协助袁世凯培训了‘新建陆军’。” 里宾特洛普表情沉痛,“……我们实在不了解中国人,难以想象亚洲最强大的舰队竟是会败在‘联合舰队’。由于一些原因,最后我们抢占了胶州湾,并与之交恶。”
“……后来因为‘拳民(义和团)’杀害我国传教士的事件(曹州教案也称巨野教案),各国施压下中国的女皇帝慈溪向全世界宣战,我们的军队和联军一起踏上中国的土地……”里宾特洛普似乎看见自己的元首眼角抽了抽?他不理解那是为什么,继续往下叙述:“因为清政府的愚蠢,中国第一次的现代化努力也告一段落……”
徐阳不得不打断:“那并不是一段光彩的历史。跳过。”
“……?”
他们似乎听出元首的不悦?
里宾特洛普十分配合地跳过,“我国对中国的援助不仅限于军事方面,也扩大到工业和技术交流领域。来自西门子公司、克虏伯公司的工程师帮助中国建立了近代的发电厂和钢铁工厂,例如汉阳铁厂。西门子公司的工程师在颐和园中安装了中国的第一批电灯,北京的第一家自来水厂使用的则是德国AEG电机和水泵。”
不得不说,俾斯麦时期德意志与中国是存在友好的关系,可是威廉二世上台后关系也就变了。与之俾斯麦老成谋国的政治智慧相比,威廉二世不懂掩饰野心,威廉二世做事太过粗暴,直接断送了德意志与世界各国的友谊,四处立敌下当时的德意志也并不好过。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我国与中国的关系再度变得疏远。那时德意志在政治上被英国刻意制造的气氛孤立了,最明显的例子是1902年英日同盟的成立和1907年英、法、俄三国协约的签订。正因如此,我国打算在1907年筹备德、中、美三国同盟,但这项建议始终无法成事。”听得出来,里宾特洛普对于这点还是感到很遗憾的,他环视在场诸位一圈,“一直到清政府被起义踢翻,我们与1912年正式成立的中国新政府建立外交关系。当时,我国?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