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身经理人》第510章


垂墒械亩唐谛形氤て谇魇啤?br /> 第一,在某一特定时期内,股市可能会展现出狂躁不安的神情,时而楚楚动人,时而郁郁寡欢,因为市场气氛与投资情绪对于股市运行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所以投资者不能根据经济指标的高低来判定或预测股市的短期行为,否则就会落入股市陷阱,无论你是股市的观潮客,还是股市的弄潮儿。从这一点来说,与其说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毋宁说它是投资气氛与股民心情地晴雨表。这也有助于解释为何近几年来,“行为投资”学说(BehavioralFinne)会在美国金融学术界中风起云涌、大行其道,与传统的主流“有效市场”理论(MarketEfficieny并驾齐驱、难分伯仲。
第二,就长期趋势而言,股市运动虽然会偏离经济成长于一时,但却无法超脱经济成长于永远。经济成长与股市运动具有一致性。即所谓的“经股同一”。股市在短期内会受到非理性因素的误导,但最终仍要受制于经济成长的约束。如果说“叶落归根”的话。那么经济成长就是股票市场地根基所在。缺乏经济成长的依托与支撑,股市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时地热情与行动只会伴随着泡沫的破裂而烟消云散。正可谓: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当然,长期究竟是多长,无人知晓。诗人墨客们昨天在默诵着三毛的远行绝句:“远方有多远,请你告诉我”,投资者们今天也在翘首向长天索问:“长期有多长,谁能告诉我”?
经济与股市的背道而驰并非只是中国或过去几年中的特有现象。它在全球股市的历史长河中比比皆是。以上图表都栩栩如生地刻划出了二者之间那种维妙维肖、若即若离的互动关系!从这一点上讲,不存在发达国家与新兴市场之间的差别。非理性的投资者总是在以非理性地心理,去揣摩非理性的股市,从而致使他们在贪欲与恐慌之间永不停顿地漫步徘徊。这些经验教训即便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也依然会烁烁闪光。理性的经济与感性的股市仿佛就是财经生活中的一个永恒主题,二者之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股市自身的内在结构和交易特点已经先天注定了这一怪象地客观性与必然性。过去如此,今天如此。今后也依然如此。中国美国如此,日本香港如此。所有股市皆是如此。”
赵百川道:“是呀,以前我们关注的都是机构投资,然而机构投资者并非理性地代名词。”
林洛道: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在理解当前A股市场走势的时候,我们或许可以在美国股市的历史中寻找一些启示。在上世纪60年代初,美国股市是廉价股和新股兴起的年代。但过度的投机导致了1962年地“小崩盘”。中小投资者为了避免股权过度分散给自己可能带来地损失。纷纷将资金投入到各种机构投资者手中,以共同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开始崛起。它们地交易特点是为了保证资金的高效运作。主要采取短线经营策略,迅速买进或卖出大宗以概念股为主的股票,快速赚取利润。此后几年里,许多基金净值增幅平均超过标的指数3倍左右,这也吸引了更多资金的涌入。至1969年初,美国股市迎来了“thgo…goyars”的顶峰,机构投资者已经统治了纽约股票交易所,其交易份额从60年代初的30%提升到了54%。在随后1969…1970年两年的熊市里,以概念股为主的小盘股跌幅超过了50%,大部分投资者损失惨重。在这一情况下,从1971年起,机构投资者在吸取了教训之后,其目光又开始转向业绩增长稳定的行业龙头企业。但在整个投资理念及投资者结构未成熟之前,市场总是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在接下来的“漂亮50”时期,机构对蓝筹股的过分追捧导致了新一轮的泡沫产生,其结果便是市场因“石油危机”再次深度调整,大盘蓝筹股跌幅更深
在这些著名的股市崩盘历史中,机构投资者显然是其中一个关键的角色。1970年,曾经撰写过《1929年大崩盘》的著名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思在报纸上发表文章,指出当前形势与1929年的一系列惊人相似之处:过度投机,控股公司过度负债,投资基金过度膨胀,有些基金只投资于其他基金,等等。如果对比A股市场,我们显然也可以发现其中许多相似之处。比如“5•;30”之前,市场大肆炒作低价股和垃圾股。机构投资者也不得不被动地持续做多。“5•;30”之后,基金发行与申购屡创天量,大量资金涌入,机构投资者重掌主导权。在吸取了之前的教训之后,市场的交易品种主要集中在具有稀缺筹码的大盘蓝筹股,这便导致了蓝筹股泡沫的扩大。由此引发了自7月份本轮上涨行情以来最深的一次调整。只不过,在美国股市10年间发生地事情。在中国不到1年中就经历了。所以即使是机构投资者,也存在严重的非理性行为,特别是对于尚不成熟的中国股市来说,这一现象更加明显。”
赵百川道:“石油、房价泡沫和美元是当前世界经济面临的三大危险。2003年初,英国《简氏外事报道》就这样预言。今天,这些泡沫的危险性得到了极致的体现。2002年之前,原油价格一直在每桶20美元附近波动时,100美元地高油价简直就是一个天方夜谭。而今天,石油成了世界货币。油价成为全球经济的反向指标。市场地焦点在油价,油价的变化左右着市场。”
林洛道:没错,近期市场的表现是:油价跌,美股涨;油价涨,美股跌。谁是这次暴涨的幕后推手?我可以肯定地说,2007年夏季伊始的原油价格快速上涨是货币现象。由于次贷危机,美国楼市低迷加剧了原油需求减少的预期。原油泡沫处于破裂边缘。但这之后,为了挽救金融体系。美联储大幅降息,最终反而刺激了金融资本流向原油市场。
现在投资者在高油价的冲击面前,首先要回避的,是以石油作为直接成本的化工等原材料行业以及航空、汽车等动力使用行业。
从历史地投资经验来看,黄金(黄金股)、石油(石油股)以及房地产三大投资品种。可以取得正实际收益。但过度透支的中国房地产市场。“油价上涨,房价暴跌”的可能性并不是没有。多头石油的“矢量性头寸”决定了油价将击溃国内的高房价。基于油价维持高位、通胀维持高位、央行紧缩未取得实质性有效的前提。投资品种上主要有4种选择。一是直接受益于石油资源和石油服务公司。二是间接受益于高油价板块即替代能源板块。可投资品种包括太阳能、风电、生物能源、农产品、农资以及煤炭。三是抗通胀板块。包括黄金和地产。四是与石油出口国相关性较大的出口公司。
中国经济目前面临四大系统性风险:经济增长回调、通胀持续、宏观调控从紧、外围经济体不确定性加大。
首先;是经济增长面临回调。中国经济可能已经进入调整周期,未来几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将呈现出逐步回落地过程。2007年可能是此轮高速经济增长的峰值,经济增长速度会逐步回落。研究表明,此轮经济周期从2003年到2007年是第二次连续五年地两位数增长,年均增长12。8%。但这样的高速增长必然会在峰值后出现逐步回落的过程。
据世界银行预测,2008年中国GDP增长9。6%,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增长9。3%,亚太经合组织预测增长10。7%,亚洲银行预测增长10%,都低于去年约11。9%的增长率(工业价格指数)高企以及持续存在的油电压力使得未来1年以上地时间里CPI难以回落到5以下。通胀压力短期难解决,这是中国经济地第二个难题。
第三个风险是宏观调控从紧基调维持。2007年以来,在世界主要经济体经济放缓、人民币升值和中美利差较大等因素的影响下,国际资本进入中国地步伐明显加快。6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今年以来第5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达到17。5%的历史高位。
根据四五月份金融机构外汇新增储备减去顺差与FDI(外国直接投资),可以发现自2007年初以来热钱汹涌直入,月均流入额约340亿美元,对应的人民币新增流动性超过2000亿元。”张荣辉认为,针对当前热钱流入导致的货币流动性增大,央行会继续运用存款准备金、信贷规模控制和公开市场操作等数量型货币政策手段。坚持大力回收流动性,抑制通货膨胀。
此外,影响中国经济的因素不仅来自自身,也来自外围经济体的不确定性。张荣辉说,美国发生次贷危机以来,全球食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