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之恋上大国医》第64章


听到这里,石诵羲摸摸脑袋:“这慢惊风,是不是急惊风的反义词啊?还真奇//。345wx。怪,我是第一次听这个词儿。”
王孟英说:“你听下去就知道了。”
中医把小儿惊风分成急惊风和慢惊风两种。西医把这叫做小儿惊厥,主要是抽搐、昏迷。
首先是急惊风。中医认为急惊风属阳、属实,起病很急。比如小孩子高烧,烧着烧着突然就抽风昏迷,这就叫急惊风。
而慢惊风,都是因为身体虚弱而引起的,缠绵不容易好,起病缓慢。
那位医生听完钱乙说完之后,一脸茫然。
为什么呢?
原因非//。常简单。因为在钱乙之前,中医是没有“急惊风”和“慢惊风”的区别的。正是人家钱乙,把这病分成“急惊”和“慢惊”,后世加上了“风”字。
这是他对中医的又一重大贡献。他对这病分类、起病原因、治疗方案的论述,直到今天还在临床应用。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对王家孩子的慢惊风,该怎么治疗呢?
钱乙开了一道方子,叫做“栝楼汤”。这方子今天已经很少用了。但对王家孩子的病显然还是有效的。
孩子服用下去之后,很快出现了转机,不昏睡了,精神足,身上也温暖了。(即开目而身温)
然而,问题又来了。王老爷忽然发现,我儿子怎么这两天没大小便啊?奇//。345wx。怪了……是不是钱乙治病有问题呢?
他忐忑不安,想来想去,干脆出去请了别的医生来。
医生来了一看,哦,不大小便?好,不大便我们回头再说。不小便我们有的是办法。我给他开“八正散”,保证就好了。
这八正散啊,是苦寒的药,清热利湿的。
结果服了好几副下去,小孩子的小便不但没出来,本来已经温暖的身体竟又凉了下去。(数服不利,而身复冷)
王老爷一看,坏了!他懊悔不已,自己孩子本来已经身暖了,现在又凉了下去。他只好慌里慌张又去请钱乙。
听到这里,石诵羲顿足大笑:“这个父亲,太没意思。难道大街上的大夫还能比得上钱乙?”
无双瞪他一眼,“我们现在听,当然知道了。可是当时做父亲的心里忐忑呀!别说别人了,你自己当初病重,还不是照样不信任王先生。”
石诵羲讪讪的,不再插嘴。
话说钱乙来到王家。王老爷一边引他进去,一边说自己请医生开八正散的经过。
他话音刚落,钱乙当即就说:“不当利小便,利之必身冷!”
王先生都惊呆了,钱乙这是料事如神那!早知如此,又何必当初呢!他哭丧着脸,顿足长叹,接了句话:“已身冷矣!”
“哈哈哈,我就说吧!”石诵羲拍着大腿大声嘲笑起来。
无双受不了,瞪他道:“你别打断行不行?”
王孟英好脾气地笑了笑,接着往下说。
王老爷把孩子从屋子里抱出来。钱乙一摸,果然身上冰凉冰凉的。他长叹一口气,埋怨道:“您为何这么着急呢?令郎君开头上吐下泻,体内津液和食物都没了。前面医生又给用了泻药,这样就更没了。哪来大小便啊?我们调治几天,正气恢复,能吃东西了,然后大小便就能慢慢来了。您也太性急了。”
他说,这孩子幸亏胎气足,先天之本不错。不然你一会儿利大便一会儿利小便,没伤了根本元气。否则,搁一般孩子早就不行了。(幸胎气实而难衰也)
为了治疗这孩子,钱乙仔细思考后,给他开了“益黄散”。这是钱乙创造的又一名方,直到今天仍在应用,是调理脾胃的。
这方子,当时钱乙一个上午就给孩子连续灌了四次。到中午时,孩子就能饮食了。
然而这时,怪事出现了——王家孩子突然不会说话了!
这孩子本来已经牙牙学语,会说很多句子的。但此时,这孩子能出声,能喝药,就是不肯说话。
大家都懵了,这是什么怪病啊?
再逗逗他吧。
可是无论怎么逗弄,孩子就是不说。所有医生都茫然了,没见过这病,不懂怎么治。
石诵羲也奇//。345wx。怪了:“难道真是钱乙治疗方法有问题?他接下来该怎么办?”
钱乙当时非但不着急,还胸有成竹地说:“不用急。前边医生给他泄大便,导致他脾虚。然后又有医生利小便,导致肾也虚了!我开益黄散补了脾,但肾还在虚呢。等我补肾之后,他就能说话了。”
在场的医生都很迷茫。肾虚和说话有联系吗?从没听过啊。
石诵羲和无双也面面相觑:“用补肾来治疗不说话,太奇//。345wx。怪了吧,哈?”
钱乙见大家都不相信,就提笔写下了一个方子,名字叫做“地黄丸”。
他当时肯定没有想到,发展到今天,地黄丸已经成为中国人心目中知名度最高的方子了。可能中国所有的药店都能见到这味药。它另一个名字,叫六味地黄丸。
六味地黄丸,到底能把孩子奇//。345wx。怪的病治好吗?
同时,大家生活中经常会问:“我是不是肾虚呢?需不需要吃点六味地黄丸补补?”
这一切问题,都要从六味地黄丸是什么样的药谈起。
首先第一个问题,为什么“地黄丸”变成“六味地黄丸”了?人家钱乙本来是叫地黄丸的呀。
原来,“六味”包含有三层含义。第一,这方子共有六味药。三味补药,三味泻药,分别是熟地、茯苓、山萸肉、丹皮、山药、泽泻。
石诵羲又疑惑了:“我没听错吧?泻药?怎么可能啊。”
“此泻药非彼泻药。石少爷听我说下去就知道了。”
然后第二,清朝著名医生王晋三说,这六味药有独特的味。
中医讲究“性味归经”,比如咸味是归入肾经的。肾虚的人得吃咸,不宜吃甜。这地黄丸的六味,分别占齐了苦、酸、甘、咸、辛、淡六种味道。所以叫六味地黄丸。
还有第三种说法。咱中国古代把“数”看得很重,别有含义。比如数跟五行结合起来,有一句著名的话,“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像江南的天一阁,正取此意——生水了,就不怕火灾了。六是成水之数,而六味地黄丸又是补肾水的。所以取六这个数。
然后第二个问题:这个方子怎么来的?这可不是钱乙凭空杜撰的。这是从张仲景《金匮要略》收录的金匮肾气丸衍化而来的。
金匮肾气丸只比六味地黄丸多了两味药——附子和肉桂。而钱乙当时认为,小孩子阳气足,每天都在生发,不缺少阳气,缺的往往是肾阴。所以他就把附子和肉桂去掉了,剩下的就是地黄丸的药方。
然后,我们再来看看,六味地黄丸到底是怎么治病的。各位看官别急,这药理其实简单得很,我们用比喻的方法就能理解得很透彻。
古代开方子,讲究“君、臣、佐、使”,就像打仗一样,每味药都有严密的分工。
我们一个一个来讨论。
首先熟地是“君”药。它分量最重,比例最大。熟地滋阴养血,益精添髓。它就像是君主出征,带兵八钱,占领的阵地是肾经,把营养补足了,把粮草弹药运送到肾经。这是他的任务。
然后山茱萸是“臣”药,带兵四钱。山萸药味道酸酸涩涩的,酸味入的是肝经。而且它颜色赤红,能补心。所以它的作用是滋补心阴,更重要的是补肝阴,同时收摄肾经。
现代一般人对山萸肉认识都不足了。在民国张锡纯那儿,这可是好药啊,能够收敛元气。每当碰到重病,病人元气要脱、大汗淋漓、要休克时,张锡纯就会重用山茱萸,有时候甚至用到几两,配上龙骨牡蛎,一碗下去!病人的元气马上收回来!他治疗危急重病时候,从来都少不了山茱萸。
另外一味“臣药”是山药,带兵四钱。这个药大家比较熟悉,日常生活中常吃。它占领的是肺经脾经。同时还有固摄肾经的作用。
大家可能想不到。山药还能固摄肾经?其实啊,像小孩尿床、遗尿,还有年老的男性,气虚不固、尿有余沥、尿失禁,多吃山药就很好。
上面三味药补了心肝脾肺肾,五脏的阴全补了。所以,很显然,六味地黄丸这个方子不仅仅补肾。
然后我们来看其他三味药。
君主带领臣民打仗,打到一半,前方阵地发来求急信——出问题了!
首先是肝经发来求救信。山萸肉虽然补肝经,但肝经这儿,最常见的是有肝火。肝火旺盛,接受不了营养物资啊,怎么办?牡丹皮这时候派上用场了。牡丹皮能够入肝经血分,清肝火。肝火没了,肝经就顺畅了。
这时候,脾经的求救信又来了。脾经也出问题了!脾经最常见的,是水湿!我们派茯苓,带兵三钱,去泻水湿。开闸泄洪之后就安全了。
突然,最重要的求急信发来了!肾经也不?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