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密码》第215章


这样说的根据是什么呢?须菩提,所有众生的一切心思无非是追忆过去、执著现在、攀缘未来,所以要寻觅心的着落,只就这三际察看即可。然而过去的已经过去,未来的尚未到来,现在的本性空寂,三际皆不可得,所以无论是哪一种心都不是真实可得之心。”
如果说众生之心皆非真心,皆不可得,那么依心而起的积福行善又该如何看待呢?如来佛明察听众心疑,故而又设一问:
“须菩提:在你看来,如果有人将大千世界所有的七种珍宝拿来布施,那么此人由于这种因缘而得到的福德多不多呢?”
“是的,世尊。此人由这种无量七宝布施的因缘而获得的福德是非常多的。”
如来佛说:“须菩提,此人由此所得的福德的确很多。但是,如果认为这种福德是实实在在的,如来佛就不会说他所得的福德很多。因为这种福德从本质上讲也是虚妄不真的,是不可执著的。如果悟得这一点,修福而不住于福德之相,那么,如来佛就说所得福德很多。”
“刘静,我佛之语你可明白?”佛陀温和地问到。
“明白,祈求佛陀继续为我宣讲经卷!”刘静确实明白了,他已逐渐明白了宇宙的真相!
“呵呵,阿弥陀佛,那你听我继续授你佛法!”说着,佛陀继续说了下去。
第二百七十三章 刘静了悟
静修佛主说到:佛以五眼看诸心,实际上是以佛的无为圣智观妄相,并非座上说法的如来就具有五眼,因为真正的佛是不能以肉身见,不得以外相观的。就此道理,如来佛又问:“须菩提在你看来,如来佛是否可以通过圆满无缺的肉身来认识呢?”
须菩提回答说:“不可以,世尊。如来佛不应该通过圆满的肉身特性来认识。为什么呢?因为如来佛说,圆满无缺的物质之躯从本质上看也是不真实的,它由五蕴假合而成,内无主宰,外无恒相,生灭无常,无从可观。说它是圆满之肉身,也仅仅是虚幻不真的假象上暂立的一个名字而已。”
表现于外的物质之躯必然会有各种特性,所以如来佛紧接着又问:“须菩提:在你看来,如来佛是否可以通过各种各样殊妙的身体特征来认识呢?”
须菩提回答说:“不可,世尊,如来佛是不能通过身体的各种相貌特征来认识的。为什么呢?因为,如来佛说,身体的各种相貌特征,不论是外观的,还是隐秘的;不论是显著的,还是细微的,从本质上讲都是不真实的,它是如来为教化众生而随机变现的虚幻身相,所以说如来具备这些特征也只是从假名的角度来说的,只是认识到实际上并非具备,才可说其具备。”
须菩提的这些对答同时也使听法者明白,眼前说法的如来佛是不能眼观耳听的。那么如来是否真的在说法呢?恰在这时,如来佛又对须菩提说:
“须菩提:你不要认为如来佛有这样的心念——‘我当有所说法’。千万不要这么想!为什么呢?如果有人认为如来佛真的在此说法,那他就是对佛进行诽谤,根本没有理解我所说的金刚般若法义。须菩提,看似我在说法,而实际上无所谓说法,只是假名其为说法。无法可说即是说法。”
这时,长老须菩提对佛说:“世尊,未来之世,人们听说这种奇妙难解的佛法之后,能否相信呢?”
如来佛说:“须菩提:未来之世的那些听法者既非众生,又非不是众生。为什么呢?须菩提,所谓众生,如来佛认为并非真实的众生,众缘和合而生,五蕴临时凑成,内无实体,外非真相,生灭无常,如影幻现。所以说其为众生,只是因为其由众缘聚集而生,故而为之权且安立假名而已。”
听了色相非佛、说法非真、众生非实的法义之后,须菩提觉得有必要对如来佛所证之法再作说明,于是向如来佛问道:“世尊:如来佛得证无上正等正觉而实际上是无所得吗?”
如来佛回答说:“是的,是的。须菩提,对于无上正等正觉阿弥陀佛乃至微不足道的小法,我都是毫无所得的。但是并非一无所得就没有无上圣智,恰恰是因为一无所得,才可称之为无上圣智。再次,须菩提,无上圣智之法即一无所得,湛然清净之法身。此法恒常不动,寂然平等,在圣不增,在凡不减,无彼此之分,无高下之别。只要排除对自我、他人、众生、寿者的分别,无高下之念,无圣凡之心,无差别之虑,无有得之相,毫无执著,了无一识,并以此无住之心,持戒修福、广种善根、遍行布施、供养诸佛、庄严国土、普利群生,不论是谁都可由此既无一丝执著,又修一切善法的途径而证悟这无实无虚、绝对平等、至高无上的如来圣智。
“须菩提:刚才所说的善法,在如来佛看来,全然不是什么真实的善法。一切法都是非实假有、不可执著的,因此,所说的善法也仅仅是个假名而已。
“须菩提:每个世界的中心都有一座高达8400由旬(一由旬约30里)的须弥山,一千个世界为一小千世界,一百万个世界为一中千世界,十亿个世界为一大千世界。这大千世界之中即有十亿个高大雄伟的须弥山。如果有人将七种珍宝堆集成如同所有这些须弥山那么巨大,并拿这么多的珍宝进行布施;如果有人信受这个般若波罗蜜经,甚至只受持读诵其中的四句偈,并广为他人解说,那么这种受持读诵经典之福德与前面所说的七宝堆山布施之福德相比,前者不及后者的百分之一、千分之一、万分之一、亿分之一,甚至无量、无数、无边的阿僧祗等算数及恒河之沙、世界微尘、须弥山王等不可思议之多的譬喻都不及持经功德之一分。”
如来佛怕弟子们对无上圣智绝对平等、无有高下的说法还有疑虑,便又以如来救度众生为例,对须菩提及座下弟子们说:
“须菩提:刚才我说无上圣智本性空寂、了无可得,绝对平等、凡圣一如,只要离一切执著之心,修一切善性之法,任何人都可证悟此智而获得救度。不知你们意下如何。你们千万不能认为如来佛是这样想的——‘我将去救度众生’。须菩提,可不要这样想。为什么呢?因为从真实的角度来讲,并没有什么众生可让如来佛去灭度。如果如来佛认为实有众生可度,那么,如来佛本身就是执著了自我、他人、众生、寿者的相状。须菩提,如来佛说有我的意思,并非真实地有我,但凡夫俗子妄心横行,不明无我之理而硬是认为有我。所以说,若如来认为实有众生可度,如来就是认为有我;而认为有我,那就不是如来而是凡夫俗子了。
“须菩提:所谓凡夫,如来佛认为并非是真实的凡夫,而只是假名的凡夫。”
不仅凡夫非实假有,就是如来佛自身也是如此。所以,佛又接着问须菩提道:
“须菩提:在你看来,可以通过三十二种殊妙身相观想如来佛吗?”
须菩提回答说:“是的,是的,可以借助三十二种身体相貌特征来观想如来佛。”
听须菩提这样回答,如来佛便立即告诉他说:“须菩提:如果以三十二种身相特征来观想如来佛的话,那么转轮圣王也具备三十二种殊妙身相,他就是如来佛了。”
须菩提理解佛说此话的含义,便说:“世尊:按照我的理解,佛说这话的意思是不应以三十二种身体相貌特征来观想如来佛,因为三十二相只是有为之外相,而不是无为之法身,所以并不能代表如来佛本来清净之真性。”
这时,世尊又说了一句偈颂: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
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如来佛怕听法者又陷入另一个极端,便接着说:“须菩提:你是否有这种念头——‘如来佛不因为具备完美无缺的各种殊妙身相而得到无上圣智’。须菩提,你可不能这么想,认为如来佛不因为具备完美无缺的各种殊妙身相而得到无上圣智。须菩提,你是否有这样的念头——‘发心求证无上圣智者认为一切事物、现象、概念、特性等都是毫无因果联系的绝对空寂。’你不要有这样的想法。为什么呢?因为发心求证无上圣智的人,绝不能认为一切事物、现象、概念、特性等都是绝对虚无的断灭之相。你们应当知道,一切虽非真,但假有仍存在,正如无筏不得渡河,无指不得望月一样,无法则难以入道,无相亦难以悟性。只有既否定一切实有,又否定一切的断灭,认识到非实的本质和假名的?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