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皇明》第一章 天启大明

    大明朝自太祖红巾起义,北逐蒙元,建立大明至今已两百余年,历14位皇帝。
    大明第13位皇帝和大明第14位皇帝,几乎可以说是大明历史上最奇葩的一对父子,也是在位时间最长和最短的两位皇帝。
    万历四十八年七月二十一日,五十八岁,御极大明四十八年的大明第十三位天子万历于乾清宫弘德殿驾崩。
    八月初一日,太子朱常洛即位,成为大明第十四位皇帝,朝中群臣正盼着新君即位后,能有一番作为,可以全面纠正万历在位时的错误政策时,却不料,新君即位后整日沉缅酒色,在位堪近一月便猝然驾崩。便连新拟定的“泰昌”年号都还未来得及使用。
    大明朝在三个月的时间之内,竟是连丧两位天子,一时之间内外纷扰,其间的政争暗涌。
    泰昌的宠妃西李选侍,竟然野心勃勃的妄图挟制皇太子朱由校,占据乾清宫,争当皇太后,把持大明朝政,行那吕武之事。
    许多忠直的朝臣纷纷反对,请即将即位的朱由校下旨令选侍李氏从乾清宫移出,西李不为所动。九月初五日诸多大臣相偕直乾清宫门施压,积极的在众大臣面前显示刷存在感,找机会让大臣们见到自己这位当朝三皇子的能力,以为自己赚取政治资本和人望的朱由楫主动请缨,如乾清宫劝说西李选侍移宫。
    在朱由校和诸位大臣,以及在场一众太监宫女的注视下,朱由楫一人,提剑昂首而入,移宫而已,和需要太费力气?
    不肖片刻时间,待朱由楫出来的时候,西李选侍已然答应即日便从乾清宫移宫至哕鸾宫。
    当日,西李果然在万般无赖下,怀抱其所生之八公主,仓促移居哕鸾宫。
    至于朱由楫持剑入乾清宫后,究竟发生了些什么事情,又与西李选侍说了些什么,除了当事人之外这就无人可以知晓了。在场之人亦只能在心中稍加猜测一二,稍微脑补一番,而始终不得其中真是境况,亦无法与外人道也。
    不过纵使再如何猜测,这期间的经过都已经不是那么重要的了,只要结果是西李选侍从乾清宫卷铺盖走人了,那就是好结果了。是以在场的大臣,俱都面有喜色。
    九月初六日,一早,在京的文武百官便已经在宫门外厚着了,大家都已经得到通知,今日乃是新君登基大典。朱由校和朱由楫兄弟也是一大早便穿上了孝服先是祭拜了一番泰昌皇帝的灵位,然后便有礼部官员同宫中内侍一起将泰昌的灵柩移往仁智殿停放。
    而后朱由校在王安的陪同下先是换上衮服,召见赵秉忠、孙如游等几名礼部官员,然后再按照礼部教导的礼仪流程来就成了。
    至于朱由楫自然也是要事先换上自己郡王级别的青色冕服,这是在至关重要的正式场合上必须要穿的正经礼服,不能马虎。
    待朱由校将前面的一系列
    流程在礼部官员的指导下一一完成,回到皇极殿的时候,登基大典也就走的差不多了。
    韶乐声中,文武百官包括在京宗王依照着官阶顺序鱼贯步入皇极殿广场,上表朝贺新帝登基.....其后便是宣读先帝遗诏,当然所谓“遗诏”自然是由大臣们商议着草拟的,泰昌帝驾崩之前遗言倒是有过,但是这遗诏嘛,不存在的。
    “朕以渺躬嗣登大宝,夙夜祇惧,罔敢宁居。凡用人行政,遵明皇考遗命。力疾举行哀劳交瘁奄至弥留,定数未遗考终河憾。念朕绍承洪旭茕疚,方新志业未就所期,当属后贤继之。
    今皇太子由校,茂质英贤,克荷神器,宜嗣大统,即皇帝位。当其恪守祖宗彝宪亲贤,勤学立政安民。朝讲一遵典制冠婚,择吉蚤行出入起居倍宜,兢慎左右御侍,务近端良内外文武,同心偕赞永葆基图。
    朕从皇考在天之灵,陟降鉴观于志毕矣。丧礼依旧制以日易月,二十七日释服,毋禁民间音乐、嫁娶,宗室、亲郡王、藩屏寄重不得擅离封域,督抚镇守,都、布、按三司官员,地方攸系不得辄离职守。闻丧之日三日哭灵进香,遣官代行卫所州县土官,并免进香。
    诏谕中外,咸使闻之。”
    先帝的遗诏内容也很简单,无非就是泰昌简单的回顾了一下自己登基以来做的事情,还有未竟的事业没能完成,非常遗憾。但是皇太子朱由校天资聪慧,长得也不赖,可以继承皇位继续完成自己没有做完的事情,要求朱由校做皇帝后遵守祖宗法度亲近贤臣,一定要勤劳政事使百姓可以安居乐业,然后呢按照礼制成婚加冠,和满朝文武一心共同护卫大民江山。
    至于自己的丧礼就不必太繁杂了,遵照旧有的制度直接来个二十七天意思一下就行,就不要给民间的百信添麻烦了,民间的宴请音乐和结婚过寿什么的就不禁止了,该怎么办还怎么办。在外的藩王和封疆大吏们老实的呆在地方上就成,不需要你们入京城吊唁哭灵了,直接在地方上哭祭就可以了。
    先帝的遗诏宣读完了,接下来便是新君即位之后要颁布的一些政策出来,无外乎便是大赦天下,此本就是应有之事。其后便是一干人员的封赏,大行皇帝的陵寝、谥号和庙号,以及新君即位之后的年号等,毕竟是新君登基,总不能还一直使用先皇帝的年号不是。
    泰昌皇帝驾崩后的谥号和庙号这事儿倒不是很麻烦,文武百官一起商议过后交朱由校看过目一下就成了,毕竟朱常洛在位的时间很短,在位期间也没有干什么值得史书大书特书的功绩,自然也没有机会犯什么太大的过错,給个一般的意思意思就成了。所以群臣商议过后,礼部給泰昌拟定的谥号和庙号依旧是朱由楫所知道的那两个,谥:崇天契道英睿恭纯宪文景武渊仁懿孝贞皇帝,庙号光宗。
    对于朱由校即位后的年号,礼部拟定的依旧还是朱由楫所熟悉的那个年号,天启!
    比较麻烦的是改元和大行皇帝的陵寝。
    因为泰昌皇帝从登基到驾崩,仅仅只是做了一个月的皇帝,神宗万历七月崩逝,光宗泰昌于九月朔日又崩,虽然有旨意定下泰昌年号,但是却是次年才会改元,所以严格算是起来此时依旧还是万历四十八年。连泰昌这两个字都还没正式能见于史册正朔呢,现在就又要面临改元,这就让朝臣们很头疼了。
    在朱由校登基之前就一次在商讨争议这事儿,有官员建议既然泰昌只是做了一个月的天子,干脆就直接削去泰昌这个年号不用记载了,也有官员建议干脆就去掉万历四十八年,直接将万历四十八年改成泰昌元年,还有的官员就建议,还是按照此前的计划明年用泰昌年号,后年再作为天启元年。官员们对此争议不决,最后左光斗综合大家的意见,提出一个还算是协情合理的方案,上奏请就以今年八月以前为万历年号,八月以后用泰昌年号,明年为天启元年。
    大臣们也都赞成左光斗的这个提议,朱由校又专门询问了朱由楫的建议的之后,于是决定听从,就在登基大典上和先帝的谥号、庙号一起颁读了。
    至于皇帝的还寝陵,大多的皇帝从一开始登基不久就已经在开始选择吉壤开始动工了,等到自己殡天之后直接就可以用的上。但是泰昌皇帝登基仅仅只是一个月的时间就猝然驾崩了,根本就没有办法在短期内将寝陵地宫给修建完成,要知道就连神宗万历皇帝的尸棺都还尚未来得及埋葬呢。
    于是百官们商议过后,无奈只能请朱由校颁旨,就在原来的昌平景泰陵的废址上重建新陵,用以安葬泰昌的棺椁。
    所以朱由校登基做了皇帝后,要做的第一件政治正确且重要的事情就是将神宗万历的梓宫和王皇后一起合葬在定陵当中,还有下旨命人修缮景泰废陵,天启元年三月动工,八月修缮完毕,九月入葬,将之更名庆陵。
    同时在登基典礼上还有给泰昌帝朱常洛还是太子时候的原配恭靖太子妃、朱由校的生母王才人进行追谥,分别为:孝元昭懿哲惠庄仁合天弼圣贞皇后,孝和恭献温穆徽慈谐天鞠圣皇太后,然后一起在九月迁庆陵与泰昌帝陪葬之。
    如此,在经过一系列枯燥冗长的繁琐礼仪之后,随着几道旨意在大典上宣读完毕,在文武百官的三叩九拜大礼,山呼万岁声中,朱由校的登基大典算是圆满收工,正式登基成为大明朝的新天子。
    然后派遣官员和使者,带着先帝遗诏和新君的圣旨,快马出京前往各地方宣布泰昌皇帝驾崩,天启皇帝即位的消息。
    登基大典结束了,望着文武百官有序的退出皇极殿,朱由楫心道,万历朝结束了,天启朝开始了。
    天启大明,奉天神启!
    少年天子在位,接下来就将是自己和朱由校兄弟二人大展拳脚的时候了,只是不知道这行将就木的大明皇朝能否从新换发出勃勃的生机?
    天意对于大明,对于汉家又究竟为何?谁又才是那冥冥中的天意?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