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诛十族,朱棣求我当国师》第五百二十七章 自己

    “所以,梳理古文、今文学派,所求的不过是一个溯本清源罢了。”
    姜星火一番讲解,登时让士子们转变了态度,甚至还主动找到他,向他请教起来。
    “《明报》上的大道理,我读了许多遍,却仍旧只觉得头疼欲裂,如今竟是真有拨云见日之感,在下佩服不已!”
    “是啊,《明报》已经是咱们士林中能最公平、公开获得的资料了,可里面的很多东西若是没人讲透,看着还真就是雾里看花,模模糊糊,这般听来,反倒是有种用了放大镜似地效果。”
    “如果我能有这般通透的见识,估计这届也早就能考取功名了吧。”
    “知行合一,站到书本之上,学问自然水到渠成。”
    众人闻言,恍然大悟地点了点头,旋即又忍不住露出钦佩的神情,这位高人真是太有学问了,竟然连这么幽微深邃的道理,都能够一针见血地说出来。
    而且,姜星火的语气很淡,完全没把这当回事儿,似乎并没有因为被人夸奖而显露出多少兴奋。
    这份胸襟气魄,实在难得。
    要换做其他的读书人,估计早就飘飘然了吧。
    就这样,随着姜星火又简单提点了两句,原本对他抱有一些怀疑态度的一众士子,从敬佩到对他越发敬重,直至后来,更是把他视作榜样,尊崇不已!
    在这之后,几人在交谈中遇到有争论的地方,陆续过来找姜星火探讨问题,而姜星火每次都能答上来,不管是儒家经典,还是其他一般的读书史料,亦或者是各类新闻轶事,他都能娓娓道来,丝毫不乱。
    一时间,众人都惊呆了。
    不得不承认,隔壁这桌的确实是有真材实料的!
    而这一刻,他们也终于明白,姜星火为什么会说“略懂”了。
    “这位,真乃人中龙凤啊!”
    “是啊是啊,比我家先生讲得都好多了。”
    “唉,枉我平日里还觉得自己挺聪明的呢,跟人一比,真是汗颜啊!”
    毕竟他只说了两三点而已,并且很明显,后面还有更多内容,而这些内容又涉及到许多学问和知识的运用,这可都是需要慢慢磨练的,没有深厚的底蕴,哪怕是专攻某一项,也绝对做不到如此挥洒自如。
    姜星火的讲述方式极为巧妙,因而他一席话下来,顿时让人感觉获益匪浅。
    “多谢先生指点!”
    他只提示了两三处,便令这群饱读诗书、却苦于见识太浅的落第举子茅塞顿开,这种恩情,如何不叫他们感激涕零?
    “先生果真厉害,京城卧虎藏龙不假,我等佩服!”
    “不知阁下尊姓大名,日后若有机会,还望阁下指引迷津!”
    姜星火笑着摇头,只道:“诸位折煞,只是偶尔灵光乍现罢了,切莫放在心上。”
    众人见状,也不好强迫姜星火留下姓名,不过却也没有急着散场,而是继续留了下来,毕竟,有许多刚刚获得的心得,还需要进行体悟消化,不然离开这个环境,怕是过一会儿就没有这种感觉了。
    郭琎、柴车,这时候也吃喝的差不多了,见姜星火与他们简单交谈完毕,便准备起身。
    而就在这时,茶楼门口忽然传来一声笑:“我来迟了!”
    紧接着,一个身穿长袍、儒生打扮的年轻男子走了进来,看起来也就二十岁出头。
    “咦这不是文莹吗?”
    “宋探花居然来这儿喝茶?”
    “这是怎么回事?”
    来的非是旁人,正是今年甲申科的新科探花宋子环。
    宋子环走来,立即引发了一阵骚动。
    而在这个时代,探花的身份地位,显然是比这些人要高不少的,方姓士子率先迎了上去,拱手作揖,恭维道:“文莹兄今儿怎么有雅兴,到这小茶楼里品茶?”
    宋子环笑呵呵地摆了摆手:“不瞒你们说,我这次来这里喝茶,纯粹就是来寻陈兄的。”
    此言一出,众人皆是诧异,目光齐刷刷地聚集在陈姓士子的身上。
    陈姓士子微微颔首,坦然笑道:“都是庐陵人,自小一路考过来的。”
    说着,宋子环转头对他笑了笑,算是承认了二人的关系。
    而众人闻言,顿时恍然大悟。
    敢情关系这么铁啊!
    这年头,同乡不算什么,江西人多了去了,但自小一路考过来的,那就意味着是同村甚至是邻居,十几年相识下来,关系相当铁,以后如果陈姓士子能考上,那么入仕之后,就是互相照应。
    一时间,他们望向陈姓士子的目光,再度多了些羡慕嫉妒。
    要知道一个探花郎,那可不简单,在同届中的影响力,绝对是能排得上号的存在,而且一甲就意味着,以后一定是进翰林院点庶吉士的,出来以后,起步说不得就是部里面的六品主事,可谓是前途无量。
    就这样,在众目睽睽之下,方姓士子引着宋子环坐了下来。
    这时候,方姓士子主动向宋子环介绍道:“刚才我们探讨学问,遇到了这位高人,年岁不大,但见解极深,不知文莹兄是否认识。”
    宋子环如今正是年少登科,春风得意之时,光顾着往前走还没往姜星火那桌看,心里头第一个反应过来的想法,就是类似于“什么臭鱼烂虾,也敢称高人?谁家高人在这小茶楼里喝茶?”但碍于方姓士子的介绍,不得不扭头去看。
    这一看不要紧,登时就呆住了。
    虽然有几步距离,加上又是背光之故,使得他看不清楚那张脸,但凭借那轮廓,依稀能判断出,那分明就是——姜星火!
    这一刹那间,饶是宋子环静心工夫再好,也忍不住瞪圆了眼睛。
    这怎么可能?!
    一念至此,宋子环心里顿时掀起滔天巨浪。
    这时,方姓士子注意到了宋子环表情变化,不由问道:“文莹兄认识?”
    宋子环压制住内心的震撼,点了点头,然后朝着姜星火那边走了过去,拱手刚要拜礼。
    这时候在他一旁的郭琎却摆了摆手。
    宋子环一怔,这位《明报》总编,他也见过一面,这时候自然明白过来什么意思,这是不想让姜星火的身份暴露。
    于是,宋子环对着郭琎和柴车行礼。
    “晚辈宋子环,见过二位。”
    “嗯。”
    两人只是淡淡地点了点头。
    而方姓士子等人则是倒吸一口冷气。
    这态度,未免也太敷衍了一点吧?
    不过,既然看起来有些缘由,这时候众人心里好奇,也不好追根问底。
    “几位怎么到这里来了?”
    “来喝杯酒水暖暖身子。”
    见状,众人皆是一怔。
    他们都听出来了,宋子环刚才的询问,是在刻意讨好的问话,而对方这种有些淡漠的态度,仿佛完全无视了他。
    这是完全不给面子啊!
    要知道,宋子环可是堂堂探花郎!
    虽然是一甲最末尾的探花,可毕竟也是一甲啊!
    不仅是方姓士子,其他人的目光也有些古怪。
    而这时候姜星火却摘下围巾,温和地冲宋子环笑了笑,说道:“还有事,先走了,你与他们慢慢聊。”
    “是!是!”
    待姜星火三人离开,宋子环的额角渗出冷汗来。
    而他旁边的方姓士子已经察觉出不对,立马上前拉着他,低声问道:“宋兄,这位先生究竟是何许人也,居然让宋兄如此惊慌失措?莫非……莫非是哪位大人物不成?”
    宋子环摇了摇头,苦涩一笑:“我们还是换个座位聊吧。”
    闻言,方姓士子更加纳闷,但也不敢多问。
    于是,他连忙陪同宋子环去别处找座位,最后找了个雅间,而后换了座位的众人纷纷站起身来挨个做过介绍,接着重新落座。
    陈姓士子皱眉,沉默了片刻,终于忍不住直白地说道:“文莹,那位究竟是谁?”
    宋子环叹息一声,苦笑道:“其实我本来不该告诉你,因为这个名字叫姜星火。”
    嘶!
    此言一出,包厢里一瞬间安静下来,鸦雀无声。
    所有人,都被这句话给吓懵了。
    这时候,方姓士子猛地跳起来,颤声道:“他、他、他就是国师?”
    “不错,就是国师。”
    “怎么会……”
    众人皆是瞠目结舌。
    原本以为是什么京城中有家传学问的青年才俊,但没想到,居然是鼎鼎大名的大明国师?
    那可是名动天下的谪仙人,今世独一份的儒宗啊!
    这位国师,在如今的庙堂上,拥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种大人物,不管在哪,那都是跺跺脚,四海抖三抖的狠人。
    这些落地举子,平日里最喜臧否人物,也常常提及姜星火,知晓这位如何英才了得,但正因为姜星火太过于位高权重,太过学究天人,以致很多人都忽略了他的年龄,下意识地就把他想象为了中老年人。
    现在,他们是万万没料到,居然会在这秦淮河畔不知名的小茶楼里碰到姜星火!
    “国师身边跟着的那两位,有一位便是《明报》的总编郭琎,算是国师的半个弟子,另一位我也不认识。”
    难怪对方的态度这般淡漠,原来是国师近人,半个弟子,那确实就已经有骄傲的资格了。
    他们虽然是落第举子,但也知道在现在大明的舆论界里,《明报》总编到底是什么份量,知晓其掌管的是整个天下的舆论导向,位阶不高,但权柄极重。
    一时之间,在场诸人,无论是方姓士子,抑或者其他同伴,心中都不禁涌起一丝后悔来。
    早知道,就不要脸一点,凑上去多留点印象分好了。
    宋子环这时候也感受到了众人的情绪。
    但他的心情也很复杂,实际上,这一刻,他心中的震荡比其他人还要剧烈。
    不是说国师不喜欢出门的吗?
    结果……
    自己怎么随便出来喝杯茶,都能遇到?
    现在宋子环也有些后悔,刚才进门的时候,表现的有些嚣张了,不知道会不会给国师留下不好的印象。
    该死,我怎么就左脚先进门的呢?
    姜星火接下来倒是真的频繁出门了,第二天又逛了逛国子监,在国子监的科学厅里旁听了一下,近代科学,主要是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地理学、数学等,除了化学,现在在国子监的科学厅中均有开课授业。
    对于这些新奇的东西,国子监的生员们,学习热情颇为高涨。
    毕竟在洪武朝,国子监整体的气氛是非常紧张的,而建文朝,又过度宽松,到了永乐朝国子监的风气才算是板正了过来,管的虽然很严,但那只是一些原则方面,对于具体的学术研究和不同派别的主张,国子监反倒不管,任由学生们讨论,各自碰撞思想。
    而除了马上毕业的率性堂,其他堂(年级)的监生,有大把空闲时间用在其他地方上,而现如今突然之间能够接触到这些新奇的领域,自然是兴致勃勃。
    而且,虽然国子监里有一些荫生,但绝大多数,还是寒门学子,家里只能算是有钱财可以支撑他们继续读书,而其他的,那就甭想了。
    国子监则提供给他们免费的科学实验用具,并且提供场地条件。
    像是棱镜之类的东西,都是国子监自己花钱从玻璃工坊采购的教具,并不需要监生再自己单独花钱去买这些东西。
    当然,也不是所有科学实验都能一下子就上手,有些教具相对稀缺,或是条件比较苛刻的,还是要排队的,譬如固定观测架位的天文望远镜就是如此。
    之前朝廷一度收紧了这些远程观测工具的生产,现在管理的也比较严格,这种能转头窥探皇宫要地的东西,只能在固定位置上使用,用来观测星空。
    实际上,很多学子对于这样一套专业设备还是十分感兴趣的,毕竟对于未知的事物好奇心总会让人充满期待,而这个世界虽然是因为科技水平的发展,在天文上已经超越了宋代很多东西,甚至在某些领先的细节方面,连历史上都没有记载,但这不意味着,天文观测跟前代有什么根本性改变。
    除此以外,现在每个月都有几天固定开放的日子,基本上有需要的学子都会前往国子监新建的图书馆阅览书籍,或者是借助书籍来完成功课。
    毕竟,对于一个学生而言,只有充实的知识体系才能够保证他能够理解和认知这个世界,国子监有相当一部分监生会参加科举,但这不意味着,国子监培养人才的方式,与科举这条线是一样的。
    实际上,科举用的还是四书五经培养人才,用来遴选成为官员,而国子监的培养方式,目前来看更全面一些,也更加制度化一些,有些类似于高等院校,至于大明行政学校,则是纯粹为了培养行政官僚用的。
    大明的国子监虽然号称天下第一学府,可是,如果在历史长河中进行纵向对比的话,其规模足够大,但书籍和设备,还差一些,并不能与后世的大学进行媲美。
    “看来,想要建成一所举世无双的大学,还任重道远啊!”
    姜星火心中暗叹。
    他今天依旧戴着围巾,穿着普通的监生服饰,因为属于选修课,所以并没有什么打卡或是点名之类的流程,台上的老师,讲的是新开的《生物》。
    可惜姜星火来的有点晚,但看见来人后,守门的人还是笑了笑:“伱是来听课的吧,只能站着听了,人有点多,这是刚开的一门课。”
    “多谢。”
    姜星火拱了拱手,然后就直接进门站在边上,认真倾听。
    “生物学,是探索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其研究对象是所有生物,即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在内的结构、功能、发生和发展规律,其目的在于阐明和控制生命活动。”
    台上国子监的老师,念着教案。
    这个版本的《生物》教案,是姜星火编的大纲,孔希路负责补充的。
    “植物、动物和微生物都是由相同的基本单位——细胞所组成,在细胞之上有组织、器官、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等单位,生物的各种结构单位,按照复杂程度和逐级结合的关系而排列成一系列的等级,称为结构层次,在每一个层次上表现出的生命活动不仅取决于它的组成成分的相互作用,而且取决于特定的有序结构,因此在较高层次上可能出现较低的层次所不曾出现的性质和规律。”
    听了一小会儿,姜星火还是比较满意的,因为这个讲课的老师,不是单纯地念教案,对于生物的认知,还是有一定了解的,没什么基础性错误,其实这对于一开始的普及教学,就已经足够了。
    而之所以今天国子监科学厅这节生物课,如此人满为患,自然是因为孔希路的名人效应了,孔希路拥有着极广泛的知名度,不仅是大明国内,即便是在海外,也有着不少的“粉丝”,许多外国的儒学学者,在学术上,都曾受益于他。
    而现在,随着孔希路在《明报》上面,已经署名发表了多篇文章,在这些科学的学科里,生物因为其既有趣又有奥秘,算是继天文之后,最受欢迎的学科了。
    而且,随着第二代玻璃显微镜的批量生产,大明的科技水准也得到了不小的提升,尤其是关于动植物细胞方面的研究。
    “单细胞动物吞入食物后形成食物泡,食物在食物泡中被消化,然后透过膜而进入细胞质中,细胞质中溶酶体与之融合,是为细胞内消化.”
    老师在台上侃侃而谈,姜星火默不作声,脑子飞速运转,构思着一些事情,甚至脑海之中,隐约浮现出来了新的思维,似乎抓住了什么关键点。
    对于听课的学生来说,这位老师的确厉害,他所说的东西,让这些学生受益匪浅,因为他们基本都看过《明报》,对于生物学的东西,有着一些基础概念的了解,但更详细的了解,却是相对缺乏。
    “感觉怎么样?有没有收获?”
    这时候,旁边的人交谈询问道。
    “感悟良多,受益非凡。”
    另一人回答说道。
    姜星火听到了,扭头看了看,这俩人看着皮肤有点黑,还有点闽南口音。
    只是姜星火不知道,这两位正是两个资深琉球留学生。
    而这位老师的讲解,仿佛是一颗小小的种籽般,在听课学生的心灵中埋下。
    接下来,老师又找人上来做实验。
    不过这次倒是没那么巧,没有选到站在最后面跟着旁听的姜星火,也没有给姜星火露一手的机会。
    姜星火听完整堂课,也是沉浸其中,直到下课离开,才突然惊醒过来,不知不觉,自己都站了一个时辰了。
    腿麻了。
    姜星火苦笑了一下,摇摇头离开教室,随后走向国子监的校园。
    整体来讲,通过亲身观察,对于现在大明士林间的思想动态,姜星火还是满意的。
    从儒家思想的变革上来讲,现在虽然没有恢复到南宋时期那种理学、心学、实学三足鼎立的状态,但理学连续遭到了打击以后,已经开始有了由盛转衰的趋势。
    至于心学,现在发展的特别好。
    真的是特别好,因为姜星火正在肉眼可见,国子监的广场上,还有树林旁,就有不少的监生,正在研究心学,有些举动还比较奔放离谱。
    而姜星火教授给张宇初弄出来的新式心学,其实跟他前世的明代心学还不太一样。
    因为如果按照明代心学正经的发展轨迹,应该是从南宋的陆九渊那里继承道统,由陈献章开启先河,从陈献章倡导涵养心性的“端倪”之说开始,明代儒学的统治地位交替实现了由理学向心学的转变,而陈献章之后,湛若水和王阳明是明代中晚期心学的代表人物,湛若水在继承陈献章学说的基础上,提出其心学宗旨“随处体认天理”,而王阳明则是心学的集大成者,完善了整个心学理论。
    路边的心学集社,正在进行宣讲,试图拉人入伙。
    “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心者身下主宰,目虽视而所以视者,心也;耳虽听而所以听者,心也;口与四肢虽言动而所以言动者,心也。”
    “凡知觉处便是心,吾之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离却我的灵明,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了!”
    “位天地,育万物,未有出于吾心之外者。”
    有人拉住姜星火,问道:“这位同窗,了解一下心学吗?”
    姜星火顿住了脚步,认真地看了看拉着他的人。
    “同窗你好,我们是专门研究心学……”
    姜星火想都没想就拒绝了:“不了解。”
    那人愣了一下,说道:“心学非常精妙,且源远流长,与理学同出于二程,并非是狂禅。”
    姜星火摇头说道:“谢谢,没兴趣。”
    说罢,继续拔腿。
    那人跟着走了过来:“别啊,了解一下吧。”
    这时候,另外几个心学集社的成员也围了过来。
    姜星火无奈,只得停下来,扭头说道:“那这样吧,我对心学也有些研究,我问你们一个问题,若是能答上来,我就了解了解你们研究的心学。”
    一人笑呵呵地回答:“请尽管提问。”
    其他几人也附和着。
    在他们看来,这位路过的同窗,既然研究过新学,那么不加入他们的集社共同探讨新学奥秘,早日一起成圣,实在是太过可惜了。
    毕竟,心学虽然发展的很迅猛,但在当下的环境中,面对理学这种研究者占据绝对的数量优势的学说,还是显得有些势单力薄了一点。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姜星火指着他们贴在标语上的心学诀窍,问道:“我问你们,黄金是善还是恶?”
    众人相互交换眼色,最后有人站出来,说道:“黄金人人都想要,不过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如果是合律法合道义的获取,那么自然就是善的。”
    “可如果这黄金是在你腹中呢?若不排出体外,须臾间便要肚内出血死了。”
    “.既然害人性命,那自然就是恶了。”
    “那随黄金一起排出体外的粪便是善还是恶?”
    “粪便人人厌恶,自然是恶的。”
    “可是粪便能够肥沃土壤,在老农心中,它就是善的。”
    几人已经有点懵圈了。
    这个回答让几人语塞,半晌才有人说道:“这……这怎么会。”
    “天地万物,本来是没有善恶之分的,只是因为人的分别心,才把事物区分成了善恶,有了分别,就有了喜好与厌恶,但事物的本身,是不会因为人的喜恶而有分别的,换句话说,事物本身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心学不是你以为的心学,看来你们研究的还不够透彻,不足以让我入社。”
    那人张口结舌,竟不知该如何回答。
    等到姜星火又走出去几步,才上前问道:“等一下,方才那句话的结尾两句似曾相识,似乎听太学之会上说过,敢问这位同窗,引用的是哪位大儒的?”
    姜星火顿了顿,淡淡地说道:“我自己。”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