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神级学霸(三胖)》第295章


以说狗屁不懂,还不如找个技工呢,至少上手就能干活。
而若是乡村穷人家的孩子考上了一般大学,父母寄予很大的期望。熟不知狗屁用都没有。几年学费花光了父母辛苦的积蓄,毕业之后搞不好还要啃老,在城市中勉强找到一份工作,勉勉强强养活自己,买房子娶媳妇更是遥不可及,相比于同个乡村的小伙伴,人家早早的辍学打工,早早的结婚了。老婆孩儿热炕头,房子家里有。银行卡里有存款,小轿车一买,生活过得也有滋有味。
刘猛记得自己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比较的帖子。
小强每天在村里晃悠,爹妈看着发愁,心想这孩子将来怎么办呀;小明每日都苦读诗书,父母喜在心里,村里人都认定他必有出息。
那年,小强和小明都是十九岁,小强跟着村里的外出打工,来到了高速公路的工地,保底工资三千块;小明考上了一所重点大学,读的是道路与桥梁专业,学费每年五千多。
那年,小强和小明都是二十三岁小强的爹妈给他说个巧媳妇,是邻村的,特别贤惠;小明在大学里谈了个女朋友,是邻校的,很有文化。
那年,小强和小明都是二十四岁小强在老家结了婚,把媳妇带到工地上,来给他洗衣做饭,恩爱有加;小明终于大学毕业,找了施工单位工作,跟女友分居两地,朝思暮想。
小强每天很快乐,下了班就没事,吃了饭和媳妇散散步,晚上便和工友打麻将看电视;小明每天很忙碌,白天跑遍工地,晚上还做资料画图纸,好久不见的女友跟他分手了。
那年,小强和小明都是二十八岁,小强攒下了二十万,已是两个娃娃的爹,心想着回家盖栋漂亮的楼房;小明过了中级职称,还是单身一个人过,心想着再干几年就是高级了。
小强在农村老家盖了两层小楼,装修很漂亮,剩的钱买了一群仔,让媳妇回家种地养猪;小明在城里贷款买了一套新房,按揭三千多,父母给介绍了新女朋友,在城里上班很少见面。
那年,小强和小明都是三十一岁,小强媳妇从老家打电话来说:小强,现在家里有房有存款,咱喂喂猪,种种地,很幸福了,家里不能没有男人,你快回来吧;小明媳妇从城里打电话来说:小明,小孩的借读费要十五万呢,家里没有存款了,你看能不能找公司借点。
小强听了媳妇的话,离开了工地,回老家跟老婆一起养猪,照顾父母小孩;小明听了妻子的话,更努力工作,去了偏远又艰苦的工地,很难回家一次。
那年,小强和小明都是三十五岁猪肉价格疯涨,小强的一大圈猪成了宝贝,一年赚了十几万;通货膨胀严重,小明的公司很难接到项目,很多人都待岗了。
那年,小强和小明都是五十岁了小强已是三个孙子的爷爷,天天晒着太阳抽着旱烟在村里转悠;小明已是高级路桥工程师,天天顶着太阳皱着眉头在工地检查;
那年,小强和小明都是六十岁了,小强过六十大寿,老伴说:一家团圆多好呀,家里的事就让娃们操心吧,外面有啥好玩的地方咱出去转转;小明退休摆酒席,领导说:回家歇着没意思,返聘回单位做技术顾问吧,工地上有什么问题您给指导指导。
小强病了一场,小强拉着老伴的手说:我活了快七十岁了,有儿有孙的,知足了;小明病了一场,小明抚着妻子的手说:我在外工作几十年,让你受苦了,对不起。
……由于长期体力劳动,吃的是自家种的菜、养的猪,小强身体一直很硬朗,慢慢就恢复了;由于长期熬夜加班、小明喝酒应酬、工地食堂饭菜也很差,身上落下很多毛病,很快就去世了。
八十岁的小强蹲在村头抽着旱烟袋,看着远远的山;远远的山上有一片公墓,小明已在那里静静睡去;小强在鞋底磕磕烟灰,拄着拐杖站起身,望了望那片公墓,自言自语地说:唉,都是一辈子呀。
想到这个故事,刘猛心中还是一阵唏嘘,这个问题将来几年之后更加的突出。
被刘猛这个问题一问,韩衍顿时有些呆,他取得了那样的成绩,在父母眼中无疑是非常骄傲的,亲戚朋友知道以后无不是赞美,把他作为自家孩子学习的榜样,在同学们的眼中,他就是一个高傲的学神一样的存在,在无数学渣的眼中,跪…舔的资格都没有。
可是这一刻,韩衍有些迷茫了,他想了想,诚实地答道:“从小我就明白一个道理,考试一百分会得到爸妈、老师的表扬,同学们的尊敬和羡慕,所以我从小到大考出的满分成绩无数,到了大学之后,这种考试惯性依旧影响着我,但凡考试,我就想满分,刘猛教授说的很对,我并不是多么热爱,仅仅是为了考满分而花大功夫去学习,而那三门考试没得到满分,我还难过了很久。”
言语之中,韩衍很有些落寞,当我自豪于所取得的这些成就时候,到斯坦福交换时,我才发现为了考满分花费那么多时间是多么可笑和幼稚,我也想去改变,但是这种惯性太强烈了,每当遇到考试,我还是会不自觉这样做。
刘猛也叹了口气,这就是典型的华夏好学生了,整个社会都在赞扬这样的学生,但是这样的学生到底有什么用呢?把已知的、简单的知识学的滚瓜烂熟考出满分,只能说是一种智力的浪费了。
“刘猛教授,我可以加入你的团队吗?特别希望跟在您的身边学习,丽莎说你是一个气场很强大的人,跟在你身边就会不自觉受到影响。”韩衍很真诚地说,看来他也很苦恼这种不考满分不罢休的惯性病。
第二八一章:蛇…精…病的逻辑思维
ps:非常感谢扬厉子书友再次的月票支持。也非常感谢小白的两张月票支持,期末考出好成绩哦。
“刘猛教授,请你一定要收下我。”韩衍非常坚定地说道。
刘猛本来对韩衍这样考满分惯性病的学生是不太敢兴趣的,禁不住他的一再坚持,沉吟片刻道:“说实话,我其实并不喜欢你这样的学生,既然你如此坚持,我就给你一个机会吧,搞科学研究其实最重要的是如同精神病一般的思维能力,下面我会出几道题目来考察你的思维能力,每个题目五分钟,如果你能够让我满意的话,欢迎你加入到我的团队中来,如果答不出其中一题,那只能抱歉了。”
韩衍坚定地点了点头。
刘猛笑道:“好,那第一题就开始了。”
“一天中时钟的时针和分针重叠几次?”
韩衍听到题目之后的第一直觉是24次,但马上想到应该不会如此简单,忙开动所有脑筋验算起来。
当分针和时针从12:00处开始走动后,t个小时的时间里时钟的分针走t圈,时针则是t/12圈,两个表针第一次重合的时候分针比时针领先整整一圈,也就是t=t/12+1,此时t=12/11,也就是表针在12/11时(比1:05稍微晚一些)第一次重叠。把重叠的次数换成n,然后把式子中的t换成24。就可以得到:24=2+n。显然,n=22,即两个表针在一天内重叠22次。它们从来不会在上午或者下午的11点重合。因为它们要同时到达表盘的12点方向。
仅仅在三分钟,韩衍就给出了答案,22次,此时台下很多感兴趣的同学也在计算,但是没有一个同学在刘猛教授给出问题之后就很傻逼的大喊是24次,作为水木大学的学生,这点思维能力还是有的。
刘猛点了点头。道:“不错,这么短的时间内就得到了答案,这道题目其实很简单。难点嘛,就在于如何将具体的问题用数学的算式表达出来,这是一种思维表达的能力,在高等级科研中都极其重要。那么下一道题。听好了。”
“过桥问题,四个人需要在夜间度过一座摇摇晃晃的吊桥。不幸的是,他们只有一个火把,而这座桥又太危险了,他们无法在不借助火把的情况下度过这座危桥。而更不幸的是,这座桥又不怎么结实,最多允许两个人同时度桥。四个人过桥的速度各不相同,分别是:1分钟。2分钟,7分钟。10分钟。显然,两人同时度桥,耗时就取决于最慢的人。那么,他们全部度过这座桥所需的时间最短是多少?”
韩衍的第一想法就是利用一个最快的人反复度桥来接送其他人,这样需要的时间是2+1+7+1+10=21分钟。仅仅几秒钟就得到了答案,韩衍马上意识到这问题可能并不是如此简单,最短的时间必定小于21分钟,一定还有更快的方法。
到底应该怎么过桥呢?韩衍急的脑门子上都是汗水,利用时间最长的两个人一定要一起过桥,这样才能节约时间,可是如果这两个人一起过,那么其中一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