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袭[封推]》第414章


大人们有些不知说什么才好,眼巴巴地看着那些贴身的内侍太监们。只希望有个人出来,提醒皇上一下,该回去了。于是。当宋景轩朝着皇上风姿无双地走过去时候,身上不知道承载了多少期盼。
他果然不负众望。同皇上和皇后一施礼,道:“皇上,娘娘,该回京了。”言简意赅。
皇上咳嗽一声。
皇后娘娘便笑道:“的确。陛下,这外面风光虽是不错,但毕竟众位大人和夫人们都陪着,又晒又要饿肚子,也不怕人说您这个皇上不知体谅臣下。”
承启帝环视一眼,便也就站起来,道:“那就回京吧。”
各家听了,差点儿欢呼起来。
一番收拾之后,又是御辇带头,朝着京城方向回去了。
这一次,车速放缓了许多。
走了一阵,才发现那些载货的大车正停在路边的一个亭子周围,似乎遇上了难题,有些发愁。一问之下,才知道前面修路不能前行,而绕道走呢,这黄泥路面还没有干,一时就犹豫着该不该继续了。
“真是该死!”
“若是全程都是这种水泥新路,哪里需要耽搁在半道上!”
“人家郡王府也不容易,路修的这么好不说,听说这一共五十里也才用了两三个月的时间,又是自掏腰包的,咱们还能说什么!没有新路,咱们所有人今天也一样走不了!”
“是啊,就算是现在要饶道麻烦些我也乐意!只要想一想几个月后这全程都是这种又平又不怕雨的新路了,怎么着我都乐意!”
“是啊是啊,现在麻烦些,下次就能顺畅了!”
“哎,我听说前面已经开始动工了,又说是经费不够,皇上陛下、皇后娘娘,还有那些大人们夫人小姐们都捐了银子,不如我们也去看看吧!”
“去吧,反正也没几里,片刻就到了……”
众人议论之中,看到御驾仪仗缓缓过来,都忙跪下来恭送不提。只是一左一右被分隔两边,倒也并不显得乱。
“原来严格了左右分行,竟然有这般好处。”皇上坐在御辇之中,对皇后娘娘道:“看来,回去也要让京兆尹下个公文,京城内街上的马车也必须严格靠右行驶,这样也能少些事故,清爽许多。”
史上早有了对城中行车的规定。本朝当然也有。
只可惜,总是执行的并不严格。
街面上还是显得乱哄哄的。时不时就听说谁家的马车和谁家的马车撞到了摩擦了。若是两家和气有交情的,那也没什么。而一旦两家本就有龃龉的,那就不知道会扩大成什么样,官司恨不能打倒御前去。
“本来很多规章制度就都是好的,就是权贵们,尤其是少年一代,自由惯了,有多少人会有意识地去遵守。”皇后娘娘道:“即便这新的水泥官道,将来真正通行的时候,尤其是在京外,遇上官宦人家要逆向而行,一般人还能如何?只能忍着罢了。”
“大梁的蛀虫,还是太多!”皇上眼中闪过一丝厉色,道:“老头子才出去多久,才走多远?这一路上就碰了不知道多少事故了!”
“这还是那碰上的,没碰上的,不知道有多少!”
“父皇再往下走,恐就不易再遇事端了。”皇后娘娘说这句话也不知是安慰还是什么,抿了抿唇,道:“那些官员们哪个不是精明的。如今父皇出游的消息已经扩散开去,所过之处又处置了不少大小官员,您还怕后面的人不知乖觉?”
“听说,连老头子的行踪,都被人摸的一清二楚的了。”承启帝将身后往宽大的椅背上靠了靠,揉了揉太阳穴,缓缓地道:“少华,朕真的很想建一个太平盛世啊……”
“我知晓。”皇后娘娘被这“少华”这样的称呼弄得眼中泛泪,握了握承启帝的手,道:“您会做到了。”
☆、389 承启元年
承启元年无疑是热闹的。
或许,这一年,对许多官场权贵来说并不轻松——
虽然朝政上几乎没什么大事情,但皇家银行初开四家之后,随即又眨眼间开到了八家,几乎抢去了原来钱庄一半以上的生意,让这些钱庄背后的东家们实在肉痛难耐,龇牙咧嘴,吃不下饭,睡不好觉。
这些人也一窝蜂地纠结了一群人上书说,皇上这么做是与民争利,有失明君之范儿,但承启帝不过冷哼一声,反问道,大家都是规规矩矩做生意纳税,哦,似乎有许多人居然都敢不纳税,凭什么他这个皇上反而没有了做生意的权利?难道他就不需要吃穿用度?难道一切皇室内务开销,都可以找户部拨款?
内务开销不知道有多少,而户部的开支却紧巴巴的,前朝只有皇上穷的缩减饭前甚至都没有给爱妃脂粉钱的,什么时候户部都不会成为皇上的私人钱袋子。这个口子绝对不能开。
而且承启帝说的那么有道理:人家皇家银行正经做生意正经纳税,凭什么不让人开?说是与民争利,到底是谁损失了利益,大家心知肚明……
承启帝只回应了这一遍。
也有那死皮赖脸不知羞耻的,充耳不闻别的,只一再说这当皇上的经商,实乃是“不务正业”。承启帝于是理也不理,转过头就收拾起了这些人——
为官多年,谁人身上没个小辫子抓一抓?
就算你本人立身正直,你的门生故吏呢?你的姻亲朋党呢?又有几人经得起皇上要找茬的?于是,处置了一批人之后,这些说话者也都哑口无言不能做声了。
到了七月里。各家钱庄的生存经营越发地艰难起来。此时郭大学士府的郭大夫人出面牵头,联合了几家规模不错的钱庄,也宣布合并成立了联合银行,推出了民间借贷业务,最最主要的,就是不仅不收存款者的保管费,而且签订文书约定了支付一定的利息。
这让京城几乎是一片哗然。
从来没听说钱庄存钱不仅不要保存费。而且还给支付一点儿利息的。要知道。对于普通百姓们来说,哪怕多一个大子儿也好的。
而那权贵人家心中也是嘀咕忐忑——这借贷借贷,同之前偷偷放的印子钱有什么区别吗?区别就是利息计算没那么严苛?当然。如果能规规矩矩光明正大地放钱,就算少得一点,也是乐意的啊……
只是不知道,朝廷会不会准?
大家一方面对这种新业务态度迟疑。一方面又等着皇上对这件事的反应。毕竟联合银行也打出了“银行”字样,怎么瞧也有点儿与皇家银行打擂的意思。
让人意外的是。皇上并未如何,只是户部新成立的银监司找上了门,告诫了不少经营规范,比如借贷的规范尺度。又表明要备份其账册以便将来监察……但不管怎么严格怎么要求,最后的结果,居然是准了的。
居然这就准了。
几乎是谁也没想到。
不过联合银行是成立了。但却无法像皇家银行那样,一口气成立好几个分行。新业务开展也并不太顺利——“贷”倒是有些生意,但“存”却是问的人多,真办的人少。因为谁也不放心,自己辛苦赚的银子放到别人那里,而这联合银行,到底靠不靠谱?
但无论如何,联合银行还是落地,并坚持下来了。
这是一事。
承启元年第二件大事,则是从京城到通州那宽敞平整不怕阴雨天的水泥新路。七月底,京通新路宣布全线完工,全长九十八里,可供四辆大车并排相对而行,其他歇脚方便之处且不必提,只无论晴雨,大货车的从京城到通州口所需要的时间,硬是省去了一半之多!而且牲畜依旧有余力,并不过分劳累!
行商们对此无不欣喜万分,以极快的速度,将这么一条新路的种种好处宣扬了整个大梁去。
而京通新路将近完工之时,对于接下来到底要兴建哪一条路也在朝廷坊间引起了激烈的争执。民间各处行商们知道材料出产有限,当然都想先修自己平日里常走的道儿,哪怕出银子赞助也可以。他们背后当然也有朝廷上的官员给使劲儿。即便没有,地方上的官员也无不上书,希望新路能先落户他们那里,因为好处实在显而易见。
用百花郡主的话说,那就是:要想富,先修路。
各方面争执不下,后来还是代替安平郡王府的杜家楼杜老爷像朝廷上了各折子,于是定下了一个日子,邀请工部的几位官员出面,先是给定了京城附近的各条道路,具体往哪个方向哪一条,则又请了商人们投票表态,又考虑了一番各条道上的捐银数,才定下了一二三的顺序来。
这一番争执,才算是尘埃落定。
到了承启元年年底,修路工人们终于有了假的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