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载云烟》第249章


秋露瞧她笃定的神情,心中倒也多了几分把握,忙说道:“正好绣坊内并无什么活,那明日便将李姑母她们请了来,帮着想想办法,兴许便有了。”
心儿想了想,摇了摇头,说道:“明日嫂嫂陪我一同去一趟绣坊吧,也省得李姑母她们奔波。”
☆、出门
秋露听她这么说; 似有些不相信一般,说道:“心儿你说什么,你要去绣坊?”
心儿笑笑,点了点头; 说道:“嫂嫂; 心儿知道你担心什么; 我不能一辈子不见人,顺儿也不能一辈子不出门,我终得要迈出这第一步,不管旁人如何讲; 我都要挺直了脊背站在众人面前,只有我站直了,顺儿日后才能一样坦坦荡荡地来见这府外的天地。”
秋露握住她的手,轻声说道:“心儿,你变了。”
心儿笑笑; 也紧紧握住她的手,说:“人都会变的,嫂嫂也同从前不一样了。”
秋露摇了摇头,说道:“纵使人人都会变; 可未必人人都能变得像心儿这般坦荡、这般无所畏惧。”
心儿转头望着榻上唆着手指的顺儿; 笑了笑,说道:“兴许是当了娘亲的缘故,自从我知道有了身孕之后,我这心里忽觉得从未有过的踏实; 这个小家伙,将他自己完全交给了我,我定要照顾好他,我也要做给他看。”
“瞧,娘亲可不是那么容易便被那风言风语吓到的,娘亲能做到的,顺儿定也会做到,还会比娘亲做的更好。”说罢,她将顺儿抱在了怀里,顺儿欢喜了起来,两只胖嘟嘟的小手便不停地挥啊挥。
秋露瞧着眼前的这对母子,嘴角也不由得染上几分笑意来。都说经历过日晒雨淋的果子最甜,不想经历过风吹雨打的人竟也这般动人,她嘴角的笑似乎比任何时候都甜,散发着让人沉醉的芬芳。
到了第二日,心儿照料好顺儿后,便随着秋露乘了车到了绣坊。已经快到冬月了,风吹得似乎分外响些,路上行人也没往常那么多,倒偶尔瞧到几个衣衫破烂的流民,缩在日头能照得到的墙角,茫然地望着从他面前经过的人。
心儿有些不忍,便问道:“嫂嫂,如何今年街道上倒多了不少无家可归的人?”
秋露也瞧到了,只说道:“听你哥哥说这大多是福建来逃难的流民。”
心儿点了点头,只说道:“只是如今已是寒冬,若是仍寻不到遮风挡雨的地方,恐怕难熬过这个冬天。”
秋露忽想到了什么,说道:“听说城郊的济慈寺收留了不少灾民,或许仍有人不知此事,才流落在都城内。”
心儿想了想,说道:“嫂嫂,若是我们绣坊搭了粥棚施粥,兴许还能勉强救得了这些人,若是济慈寺仍容得下人,那将他们送去那里过冬,便也是好的。”
秋露抬眼望着她,想了想,仍还是叹了口气,说道:“绣坊如何能有那么多人手,此事定需要祖母同意才好,只是,”她抬眼瞧了瞧心儿,轻声说道:“都城众人本就忌讳我们绣坊的名声,此举恐怕又会惹来不少非议。”
心儿笑笑,说道:“嫂嫂担心的事,心儿也思量过了,只是我们本意便是救济这些流民,又何须在意旁人说什么,若是事事都想着旁人会说什么,那岂不是束手束脚,终不过是一事无成。”
秋露点了点头,说道:“终究还是心儿看得明白,既是这样,那回去后便问了祖母,还需遣人去济慈寺瞧瞧,都安置妥了才好。”
姑嫂二人拿定了主意,便也不再多说什么。不多时,马车便停在了绣坊门口。
瞧到二人来了,李姑母等众人都吃了一惊,忙将二人迎了进来。心儿许久未踏进这绣坊,只觉得分外熟悉,再瞧瞧众人关切的目光,心中更觉得温暖起来,
众人上了楼,心儿只将想要绣了东西送去宫里的念头告诉众人,众人一听她仍有心将这绣坊再做出名气来,都欢欣鼓舞,纷纷建言献策,这沉寂了许久的绣坊终有了一丝热闹的气息。
李姑母问道:“上次给皇后娘娘绣的是三幅红梅,不知此次要绣什么?”
心儿想了想,说道:“左不过仍是梅花,只是这梅花定需加些心思在上面才好。”
李姑母想了想,有些犯难,说道:“若论绣法绣工,上次皇后娘娘定也瞧到了,不知还能有什么新巧的?”
心儿摇了摇头,说道:“若单单只是绣法上取巧,虽说精致,却未必能一鸣惊人,我们定要从旁的来想,才能算得上一个‘巧’。”
众人纷纷点头,都冥思苦想了起来。秋露一时也想不出什么,只瞧着手边的一个花绷,花绷上正是一朵活灵活现的牡丹花,她瞧着那牡丹花,忍不住放在鼻下嗅了嗅,笑道:“大巧这手艺愈发精巧了,这花像真的一样,都让人忍不住想嗅一嗅。”
众人都笑了起来,小巧也说道:“若是真有了花的香味,说不准还能引来了凤蝶呢。”
心儿听她这么说,眼前忽一亮,问道:“如何能让这绣的花有了鲜花的味道呢?”
众人听她这么一说,都瞪大了眼睛,大巧想了想,说道:“若是将那花瓣摘了下来,将丝线染上那花瓣的香气,想来绣出来的花也有了香气。”
“可如今已经入了冬,哪里会有花瓣呢?”小巧不由得问道。
心儿笑了笑,说道:“腊梅便开在冬天,而且它的气味幽香彻骨,最好不过了。”
众人忙拍手叫好,说道:“这便有了,皇后娘娘定会喜欢。”
心儿也笑了起来,她便命人将那皇后娘娘上次赏的一匹素色薄绡取了出来,那绡织得虽密,却薄如蝉翼。心儿轻轻抚了抚那绡,开口说道:“这素色最朴素不过了,再加上双面绣的技法,方能衬得出那腊梅的金黄。再者,这绡似有若无,也不会将那丝线上的味道吃了去,最合适不过了。”
众人纷纷点头,李姑母瞧着那绡,说道:“只是这绡极薄,恐怕绣得慢。”
心儿笑笑,说道:“只要在年节上绣好便是了,有大巧、小巧一同绣,想来也能赶得出。”
李姑母点了点头,说道:“只要那染了香味的线这几日能好,两人同时绣上一个多月,定会好的。”
心儿点了点头,只同众人将那绣样绘了下来,将绣的线选了好,包好了命绿果拿了,才同秋露出了绣坊。
出了绣坊的正门,心儿倒吓了一跳,不知何时,绣坊门口竟围了不少人来。人们瞧她门出来了,都齐齐地望着她,像看什么新奇物件似的,还不住地窃窃私语。
秋露忙挽着了心儿的手,说道:“我们回去吧。”
心儿笑笑,迎着众人眼中鄙夷的目光,缓缓走了下来。瞧到她嘴角仍带着笑,眼中丝毫没有怯意,人们似乎都有些诧异,人群一时静了下来。
心儿也不愿多说什么,只扶了绿果的手,缓缓上了车。瞧着她的车走远了,那群人才又有些忿忿起来,说道:“你们瞧,这掌柜的做下那不知廉耻之事,竟还出来见人,竟还笑得出来!”
人们口中纷纷应和着,却三三两两的散了,都有些惆怅起来,她竟不是哭哭啼啼避着众人,竟还笑着。
心儿根本无心去理那些乌合之众,只一心回到府中,还有很多事要等着自己呢,她的绣坊、她的顺儿都让她浑身充满了从未有过的力量与勇气。
到了冬月底,都城中凤来绣坊门前便悄无声息地多了一处粥棚,热气腾腾的粥香飘荡在大街小巷中,那些在寒风中瑟缩着的流民顺着香味来到粥棚,瞧到竟是有人在施粥,便都挤上前去,捧起一碗,也顾不得烫,只大口大口得吃着。
过路的人瞧到这情景,也不由得停下步子,抬眼瞧到这粥棚后“凤来绣坊”这几个大字,眉眼间便露出一丝不屑来,可瞧着那衣衫褴褛的人们脸上满足又感激的神情,终还是将那不屑隐了去。
凤来绣坊施粥的事情,没几日便传得整个都城都知道了,有些心善的人家便也搭起了粥棚,一时大街小巷都飘散着稻米的香气,那些从南方逃过来的人们终不再受饿,又听闻城郊以济慈寺为首的几家寺院腾出了地方专门救济灾民,便三三两两都往城郊去了。
心儿瞧到城内的灾民少了许多,知是去了寺庙里,便拆了粥棚,只将那稻谷、粳米等送往寺庙里去,旁人也纷纷仿效,有了众人的扶持,寺庙便宽裕了不少,只一心收留着南方逃难来的人。
过了年节,给皇后娘娘绣得那双面绣腊梅也绣好了,心儿便命人小心将这双面绣嵌在半人高的透雕云纹红木屏风内。
这绡轻薄无比,远远望去,便瞧到那一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