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科举》第37章


从来不知害羞为何物的杜清圆第一次将脸涨了个通红,从那之后,杜清圆再不让陈书叫她老大; 只是称呼她的名字。
一开始陈书自然是改不过来的,毕竟“老大”也叫了那么多年了,只是他一旦叫错; 杜清圆就会停下来,然后认真仔细的纠正他,在杜清圆的努力下,现在陈书终于习惯“清圆”这个称呼了。
杜清圆听了陈书的话; 摇摇头; “没,我还没来得及看呢; 上次我在信中跟陵哥哥说了这本书,他跟我说这本书讲的是妖鬼的灵异故事,我最怕鬼了,幸好陵哥哥提醒了我,反正放在我哪里也是落灰; 还不如还给你呢!”
“妖鬼的灵异故事?”这说的是《西厢记》?陈书心一咯噔,怔楞的重复着,完了,他塞《西厢记》给清圆的消息竟然给江大哥知道了,那他。。。
“哦对了”杜清圆像是突然想到什么,“后来陵哥哥给我回信,他说,以后你要塞什么书给我,我把书名写在信中告诉陵哥哥,让他来帮我筛选!”杜清圆看着陈书,“你还有什么书要推荐给我的吗?”
陈书僵硬的摇摇头,“呵呵,没有了!”他敢肯定,下次他要再敢塞这样不正经的读物给清圆,江大哥知道后绝对不会放过他的。
杜清圆趴在桌上,百无聊赖的看着书,已经是三月里的阳光已然十分温暖,晒的杜清圆更加昏昏欲睡,她看着窗外,粉玉兰开的如火如荼,她心中暗想,三月了,再过不多久就是春闱了啊!
春闱的时期正在三月,如果说乡试会让一府的百姓期待,那在全国范围内的会试就是全民瞩目了。
阳城距京城有千里之遥,但即便如此,杜清圆最近也能在大街小巷听到那些闲聊的百姓在说今年的会试,气氛渐渐的开始热起来,那正值考试中心的京城又会热闹成什么样子!
京城。
距离会试已经没有几日的时间,学子们的心情明显躁动,书院也知道,现在学生们的成绩基本都已经定下,夫子再厉害也不能让他们在这个时候有较大的提升了,于是书院便大手一挥,放学子回家,自主学习。
江陵走在前面,青松抱着书包只落后一步跟在江陵后面,他看着最近明显拥挤起来的人群,啧啧称奇。
“少爷,那些赶考的人都进京了!我前些日子听门房说,最近京城驿站都人满为患,客栈的价格高得离谱!”
江陵面不改色,脚步不停,不时拨开前面挡着的人群,“正常,三年一次的会试,寒窗苦读这么多年都是为了这最后一役,多费些银子又算什么呢?”
“听说今年会试的考生比上一届还要多,怕这届考试的难度更大啊!”
江陵没有作声,只是心中却是想到三年前的除夕之夜,当时圆儿坐在自己旁边,许下了她的新年愿望!
圆儿,陵哥哥不会让你失望的!
京城的拥挤喧闹实在传不到阳城,不管外界如何,径庭书院的气氛始终是宁静祥和的。
当三月到了尾声,杜清圆如往常一样放学的时候,她看见街心公告栏的位置挤着一大群人。
杜清圆心一跳,公告栏一直是阳城公布重大事项的地方,而这个时间,能有什么重大事项的,就是会试放榜了。
这些日子,因为知道江陵要顾忌考试,杜清圆便一直忍着没有给他写信,她知道前些日子会试复选已经结束。
会试分为初选与复选,两场的成绩综合起来将会是最终排名。
杜清圆从未觉得心跳的有如此快,她挤进人群,因为她身量娇小,倒是很容易就让她挤到前面去了。
杜清圆一眼就朝黄榜的顶端看去,当看到那熟悉的两个字后,有那么一瞬间,她的心跳几乎骤停。
庆阳府阳城江陵,一甲状元。
陵哥哥,陵哥哥她真的做到了!
突然感到脸颊上一股凉意,杜清圆一抹,她竟然哭了。
周围的人群都在讨论这届的状元。
“哎呦,怎么听着江陵这名儿这么耳熟?”
“嚯,若我记得没错,江陵不就是前任阳城知州江大人的儿子?嘶,上届的乡试仿佛他也是解元!”
“这果然是人比人气死人,我家孩子能中个贡生已经是祖上烧高香了,人家倒好,乡试会试都是第一,这怕是文曲星下凡吧!”
旁边的一个老者抚着他已经花白的胡须,慢悠悠道:“这状元是初选与复选的最终的成绩,就是不知道这小子初选的成绩如何,要是第一,那可就是连中三元呐!”
而千里之外的京城现在已经炸开了锅,所以人都在耳口相传,时隔百年,大夏终于又出现了连中三元的英才!
☆、试题
这连中三元指的是分别在乡试; 会试初选与复选都获得第一名; 即为三元。
但别以为这三元好考,古往今来,史书上科举能连中三元的绝对不超过两手之数; 记得上一次发生考生连中三元的情况已经是在前朝了。
结果呢; 时隔百年,这样的盛况又一次发生!
然而,江陵也绝对当得起天纵奇才这四个字,记得今年复选的题目可是难倒了一大片考生; 其实题目看起来十分简单,就是要你谈一谈国政,能走到这一步的考生; 哪个不是能引经据典,出口成章,国家政治而已,他们能给你写个满满三页纸不带喘气。
然而; 这次要谈的国政却是大夏的立国之本; 科举。
说到这科举,难也不难; 说它不难吧,因为古往今来有太多文人墨客写它了,光是考生脑中的文章就不下五指之数;要说它难,那真是太难了,写科举; 要怎么写,你是夸它呢?还是贬它,夸它,怎么夸,都是老生长谈,光是如何夸出新意就已经足够伤脑筋了。
况且,科举本来就如同走钢索,越往前掉落的人就越多,如果这次复选的题目真的单纯夸科举制度,那基本你是在钢索上淘汰的那一批了。
若说要贬,那就更不能了,大夏以科举立国,科举乃是国之本,你说它不好,脑袋还要不要了?
记得这次复选考试的时候,几位考官就跟看戏似的,看着那些考生急的抓耳挠腮,有趣得紧。
而江陵之所以能被当今圣上点为状元,除去他之前成绩的积累,其实最重要的还是他复选的时候所做的那篇策论。
他关于科举的见解可谓让人拍案叫绝!
思路的巧妙是一方面,而另一方面,这次考试的精髓其实就在于体察上意,表面上题目是要写你对科举的看法,但究其核心,是要你猜出当今统治者对于科举的看法。
比如说,现在国家奉行的学说是儒家,但为何统治者要要推行儒家,还不是因为儒家学说正合统治者的意思,也符合当时国家的国情,故而儒家学说盛行,可君不见一千年前,当时国家奉行的学说可是法家!
法家这样体系周全,对国家影响深远的学说都能衰落变革,可见没有一种政治是一成不变的。
一种政律的变革都需要底下人的推动,这时,有才且会体察上意的人就十分珍贵了。
大夏以科举立国不假,然,如今的科举选拔已然有许多弊端,一些官员普遍出现实干能力缺乏,空会纸上谈兵的特点,行政效率低下,这样的情况必然不能漠视。
当今本就是不安于稳,主张改革的性子,差的只是一个机会,故而今年的科举才出了这样一个刁钻的题目。
而在这样的当口,江陵的观点却刚好戳中圣上的心口,怎么不让他龙颜大悦?
圣上其实当时就已经激动地想给江陵一个实干的官职了,但是按照惯例,新科状元一般会被授予翰林院修撰的职位,不论将来前程如何,总要在翰林院打磨几年的。
几位考官好说歹说,才让圣上收了心思,但这个状元的名头是怎么也跑不了的。
当时殿试江陵获得圣上大肆赞扬的消息也传到京城百姓的耳中。
这一听就更了不得,一般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家里有个孩子能考取进士功名都是祖坟冒青烟了,连中三元?这是想都不敢想的。
而江之源也罕见的对儿子嘘寒问暖,这完全不符合他平时的作风,原来是圣上在得知江陵是江之源的儿子后,又把江之源叫来狠狠夸奖了一顿,说江陵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众大臣也在私下眼红红的羡慕他养了个好儿子。
江之源对于儿子的事一贯不太上心,可这次江陵中了状元让他在圣上和同僚面前大大长脸,他也免不了对江陵和颜悦色。
“陵儿可有什么想要的,尽可以跟为父提!”江之源又开始扮起了好父亲。
江陵对于他的关心丝毫?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