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骄妒》第92章


可惜,御医的动作很快,并且检查的结果也很快传遍了京中。 
刘公子根本没有什么心疾。非但没有心疾,御医不过是给他扎了几针,令他恢复意识,结果他醒来之后,精力十足,竟然按捺不住,在自家院子里跑了十来圈,这才消停下来。 
这样精神百倍,怎么可能是“需要静养”的心疾? 
而且之后御医询问刘公子,他也说自己根本没有什么心疾。这样一来,刘翰林的话,等于是被他的儿子亲自推翻了。 
之前那番耸人听闻的话,针对张家的诛心之言,当然也就统统都要打折扣了。 
不过是两个同窗吵嘴,刘公子一时急火攻心,晕倒过去,居然被歪曲成了这个样子,众人看刘翰林的目光都有些不好了。 
此人如此行事不端,万一以后跟他有了什么龃龉,谁知道他是不是会暗地里给自己使绊子?一个不查,很有可能就会被他给弄倒了。 
朱祐樘也适时的表示了自己的愤怒,又降了刘翰林的官,让他滚回家去思过,什么时候想好了什么时候再回来。 
同时大加赏赐御医,这态度分明得所有人都能感觉到。 
对于不知情的人来说,这件事就是张家遭人诬陷。但是在知情人和当事人看来,颇有些神转折的意思。 
就连张家人也不知道事情怎么会变得这么快。之前刘公子的确是不太好,而且既然对方出了手,就必定安排妥当,不可能出这么大的纰漏。 
——至少刘公子的确是身子不好,绝不会绕着院子跑十多圈都不累的。 
不过,最后所有人都觉得,这应该是皇帝动了什么手脚。 
至于真正动了手脚的人,见事情解决了,自然深藏功与名,假装自己也什么都不知道。
第92章 大婚
隔一日,朱祐樘便晓谕礼部,让他们开始准备四月的帝后大婚。 
皇家无私事,帝后大婚,也是国之重典,要做的准备工作,非常之多。 
尤其是之前经历了先帝大行,新帝登基等等一系列的典礼仪式,礼部根本没有个喘气的机会,这会儿又要开始忙帝后大婚,不免有些焦头烂额。 
于是便有大臣上书,奏请皇帝将婚期推迟。引经据典,洋洋洒洒几千字,从皇室在民间的形象,说到帝后大婚的繁复礼仪,条理分明的阐述了此举的必要性。 
对此,朱祐樘只在朝堂上说了一句话,“成家立业,不成家,何以立业?” 
在古人的认知当中,只有成婚之后,才算是“长大成人”,不再是嘴上没毛的小孩子,可以立一番事业了。 
纵观以往各朝,新帝登基之后,如果还没有娶妻,通常都会尽快册立皇后,如此后宫有人掌管,而且皇帝也可以正式对朝政表达自己的意见。 
至于那些年幼登基,由长辈辅政的小皇帝,更是要在大婚之后,方可亲政。 
原本如果没有出这些事情的话,朝臣也会奏请皇帝,尽快立后,如此方才名正言顺。 
所以,现在这个情形,无非是有人欺他年幼,在背后使手段,想把自己的人送进宫,好方便掌控这个皇帝罢了。 
朱祐樘看得清楚,却也没怎么放在心上。 
身为皇帝,他首先学到的就是,并不是所有的臣子都忠心耿耿,对大明没有二心,一心辅佐自己。——事实上,绝大部分朝臣都没有所谓的忠心。 
维持朝堂平稳的,是利益。 
皇帝的利益,大臣的利益,百姓的利益,如何平衡三者,让政令上行下达,国家长治久安,便是皇帝要做的事情。 
知道了这一点,他就更不会天真的认为,这些大臣是为了自己好,也绝对不能直接的把这一点揭露出来。 
他要做的,就是用另外的利益来吸引住这些人的视线,然后他们就会在这件事情上松口。 
毕竟送进宫一个皇后,未必就真的有用。如今住在慈宁宫的那位皇太后,就是最明显的例子。没有皇帝宠爱,就算有皇后之位,也什么都不是。 
朱祐樘的第一个动作,是裁撤传奉官。 
所谓传奉官,是先帝朱见深创造出来的一个东西。朱见深沉迷炼丹之道,时常会召道士入宫为自己讲道炼丹。而这些人,得宠的往往会被赐予官职。 
正常而言,赐官的流程是吏部审查之后上报皇帝,皇帝将中旨发往内阁,在得到阁臣们的同意之后,由翰林学士草拟圣旨,盖上内阁的章印,最后送回皇帝这里,加盖玉玺,然后才会发下圣旨。 
至于低品官员,更是不必经过皇帝,直接由吏部进行任免。 
但是传奉官却是不经由之前的程序,直接由皇帝发出中旨,任命官员。 
对于朝廷来说,这样的旨意,实际上是没有法律效应的。 
只不过皇帝身份特殊,金口玉言,他说要册封某人为官,且又并非实职,只不过是个闲职,品阶也不高,只是方便了这些人在御前走动而已。 
所以内阁在抗议无效之后,考虑到这种事情对他们来说也没什么实际上的损失,便默认了。 
——在内阁和皇帝之间,往往是你进我退,你退我进,保持着一个微妙的平衡。朱见深对于内阁的权柄并没有什么异议,而内阁便也纵容了他的某些行为。 
但是传奉官并不是真的没有任何损失。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这个先例一开,皇帝在发现朝臣不可用的时候,往往会选择用这样的方式,给自己的心腹加官进爵,长此以往,跟朝臣分庭抗礼,陷入党同伐异之中,徒增无所谓的损耗。 
最重要的是,朱见深晚年越发荒废政事,很多奏章披红都是由司礼监进行的,而玉玺也由司礼监掌管。 
也就是说,只要司礼监的人胆子够大,自己写一份“圣旨”,盖上玉玺,那就可以随便给人封官了。 
这份权利一旦并非皇帝一人独享,那造成的影响,就会非常恶劣。到时候内外交沟,皇室便再无威信可言。 
而且这种风气一旦弥漫开来,那些寒窗苦读的学子也会心生不忿,从而放弃苦读,寻求晋身的捷径。这种人多了,朝堂自然就糜烂了。
实际上,朱见深晚年,已经出现了这样的现象了。只不过他很快就缠绵病榻,由皇太子监国。朱祐樘对此大家遏制,才没有让事情不可收拾。 
从那时起就不断有大臣上书,希望能够废除传奉官。 
对于传奉官,朱祐樘也十分厌恶,这个时候,便毫不犹豫的将这件事丢出去做靶子了。 
虽说这是朱见深留下来的东西,但毕竟不是政令,更像是皇帝的一种爱好,先帝喜欢,今上不喜欢,裁撤掉他们,没有什么不可以。 
将朝臣们的注意力引向传奉官,之后自然没有人再对帝后大婚一事说什么。 
于是礼部便开始进行各种准备工作。在正式的成婚之前,还有三书六礼的程序要走。好在之前有英宗皇帝继位后纳后的先例在,各种礼仪都有定制,只要按照流程来走就行了,省了礼部不少事。 
然而也有让礼部非常发愁的事情。因为皇帝陛下表示,成婚当日,他将往亲迎。 
自汉以来,天子纳后,皆遣使持节奉迎,并无亲迎礼。 
但是现在皇帝要亲迎,并且说,“民间夫妇,皆为亲迎。皇太子纳妃,亦可往亲迎,而朕独遣使,不亦轻慢乎?” 
在这种“小事”上,大臣们通常都不会同皇帝据理力争。因为你不管什么事情都争的话,真的到了关键时刻,你再据理力争,就显不出这件事情的独特了。 
又不是所有大臣都敢于死谏的。通常来说,一般的小事他们都会按皇帝的心意来,这样,到了真正的军国重事上面,他们表示不同意的时候,皇帝才会重视。 
并且现在退了一次,下一次自然就轮到皇帝退了。这种潜规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大家心里都明白。 
于是礼部又匆忙定下了皇帝亲迎礼。 
总之这一个月大大小小的事情,几乎将礼部官员忙得连休息的时间都没有,总算没有出什么篓子。 
新帝初登基时,正逢元旦,遂改元弘治。 
弘治元年?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