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族权后》第1358章


他几乎已经放弃了,是陆离拖着病弱之躯仍然坚持。
祖辈的眼光原本不差,只有陆离,才能撑起京兆薛的脊梁。
他听见那个貌美与依然年轻的皇后,最终宣告,为免忠良蒙冤,必须彻察旧案,并主张京兆薛虽为涉案之族姻好,但相信不会偏私,所以任命他薛谦为主审,冯继峥、陶葆仪为监审。
薛谦如释重负,且心潮澎湃,这是他期待已久的公审,也是唯一能为肝胆相照的亲友,沉冤昭雪的机会。
而早已不问朝政的徐国公崔政,听闻这一新闻,拈着银须,微咪眼角,暗道:皇后终于开始了,这果然便是皇后目的。
这一切,并不出乎崔政的意料。
时光太久,且故人已逝,大约没人知道,其实京兆崔当年,亦想与京兆裴联姻,被崔公看好的孙媳妇,正是渥丹,虽说渥丹要比他的长房嫡孙,略微年长。
也不知是否他那时名气太大,还是长相吓人,当见渥丹,声称考较她的文采时,竟吓得那孩子直掐食指,裴公心疼得直吸气,冲他直瞪眼。
后来怎么说的?
“世人皆知崔公严厉,曾因女儿鞭打奴婢,重重惩罚,以至于将令媛活活打死,我家渥丹还小,经得住你吓?!”
崔政哭笑不得。
这都是谣言,必须是谣言,他的确因为庶女跋扈,加以惩罚,却哪里至于把女儿责打致死?他的女儿后来好端端嫁人生子,如今也成了祖母,真不知这谣言从何而生,让他被天下女孩畏之如虎。
但崔政记忆深刻的是,渥丹虽然敬畏,但应答如流,大显聪慧。
那孩子,当年仅仅三岁而已。
那时德宗还未赐婚他的长孙,崔政的确希望能让渥丹成为他的长孙媳。
裴公却连连摆手,声称渥丹姻缘已定。
崔政大觉遗憾,可也猜到长孙的“情敌”,必定是京兆薛的嫡系子弟。
是薛陆离,因为这对小儿女,也的确年岁相当。
没想到后来裴五娘,竟然成为太子妃。
那孩子已经不大记得他了,但他记得大婚时,留意见渥丹紧紧掐陷的食指。
这么多年过去,也唯有贺烨大婚时,他留意见当初的晋王妃,与当初的裴皇后,一模一样的紧张。
且两个孩子的风骨,太过相似。
更别说,又有薛陆离与贺湛的不离不弃,出生入死辅佐。
虽然匪夷所思,但这一猜测渐渐得到证实。
“裴公,你有一个好孙女,崔某无能,明知你沉冤莫雪,但无法助益,裴公,你于崔政而言,有救命之恩,崔政至死不忘,所以京兆崔,将来会助益帝后,不久后幽冥相见,崔政才有颜面再讨一杯酒喝。”
突然听见不远之处,孙媳薛氏及已经出嫁的孙女慕阮欢快的议论声,徐国公十分满足。
第1387章 终级对峙
子建刚出了一趟远门,这日返京,满耳听闻,皆为皇后下令重审裴郑旧案的重大消息,这其实并不出乎他的意料,因为他也早便知道了不仅京兆薛,连京兆柳,韦太夫人及柳誉宜等人,一直仍为此事尽力,可眼下这一愿望终于实现,子建却仍有一种恍恍惚惚如在梦中的飘忽感。
这时的他正在一家酒肆自斟自饮,又再听闻四周各自据案而坐,原本陌生的食客却因同一事件你一言我一句展开热烈的讨论。
“不是说当年,裴、郑二公一个垄控朝政,一个掌握大军,仁宗帝才刚即位,军政大权便落于权臣之手,仁宗帝就算千依百顺,权臣仍不减野心,勾结潘博,意图谋逆么?怎么这会儿又说这是冤案?虽说文贞薛公让人敬佩,但到底乃裴族姻亲,这一件事,会不会有偏私之嫌?”
“确然太过蹊跷!那潘博谋逆可是事实,此人也确乃郑族姻亲,当初潘博勾结北辽,占据营州,进而又攻入燕赵,使太原一度危在旦夕,若非当今天子领燕王部将将其征灭,说不定现下连江山都早已改姓,如此逆行,可谓世所周知,光凭那毛维供辞,怎么推翻铁案?”
裴子建一手握着酒杯,微斜目光,见质疑者是个二十出头的青年,衣着裋褐,腿缠绑布,面貌黝糙,且从口音判断,也不似关中人士,大约是个跟随行商的脚夫,而搭话那人,也是二十出头,却着一件绸衣,腰上带着玉佩,半搂陪酒的胡姬,俨然不知哪家的纨绔子弟。
这些毛头小伙,三十年前还未出生,又哪里知道裴郑二族当年的事迹,此时的质疑,不过是道听途说罢了。
忽又闻一人反驳:“裴公当年,虽得德宗信重,遵遗令佐新君,执宰多年位高权重,却何曾垄控朝政?否则裴公那时便大力谏言改制,肃清积蔽使民众轻徭薄赋,也不至于受到诸贵反驳,最终只能放弃了。”
这人已经饮得半醉,大敕敕将半旧外衣敞开,看他两鬓颜色,年龄怕是已近五旬,然三十年前,恐怕也还未曾入仕。
果然便听此人说道:“当年某之父祖,与裴公同朝为官,深知裴公品行,逆案掀发生时,也曾跪于朝堂,力保裴公必受毁谤,因而罢职流放,终于苦寒之地老病而死,然临终之前,亦不信裴公确行谋逆之事,父祖在天之灵,得之久隔三十载,裴郑冤案终于有望昭雪,亦当瞑目九泉,含笑幽冥了!”
纨绔子嗤笑道:“你父祖乃裴郑党人,当然要为二族打抱不平。”
那人也懒于分辩,分明便不屑回应这类毫无根据的讥嘲。
却连上菜的伙计,也站住步伐加入议论:“小人也听祖父说,裴公可真是个清官忠臣,有一年关中大旱,几乎颗粒无收,就是裴公上谏君上,立即调度粮米赈灾,才免得多少百姓饿死,那时我家祖母重病,祖父无钱请医买药,听闻裴公心善,壮着胆往相府门前借钱,要换其余高门,还不被恶仆驱赶?哪知相府仆从,当真禀报入内,虽未见着裴公,却有个管事出面,帮着请医,我祖母这才得治,否则恐怕就没家父了,小人更是不能出生。”
又有一人道:“当年察抄裴府,鄙人正好在坊内服役,赶上这趟差使,可亲眼目睹,金银珠宝不见,倒有好大几箱借据,借贷者均为贫苦百姓,有些借据,甚至过了十好几年,百姓无力还贷,裴相也不曾追迫,如此德行,怎会行为谋逆之事?”
突听一声冷哼,裴子建望过去,原来竟是个熟人。
正乃莹阳真人的好友,曾于收复长安立下功劳的李由在,只他数回谢却美职,自称闲散惯了,受不得官场拘束,甚至连因功封爵的恩赏也一并谢绝,如今只是开设一所学馆,专门教授贫寒子弟经史。
听闻裴郑一案终于重审,李由在十分宽慰,这日邀约几个旧友,打算庆贺此事,这时发表意见,更是坦然犀利:“郑氏一族当年,手握十万边军,若真想行为叛逆之事,怎会如此轻易便被朝廷逮拿?连潘博,朝廷都拿他莫可奈何,眼睁睁看他称王夺地,郑氏子弟,个个能征善战,然可曾听闻边关因其煽动,而生战乱?”
“潘家虽为郑氏姻亲,潘博却只是被出族驱逐之徒,当年授其节度辽东,裴、郑二公一再谏阻,德宗帝却固执己见,这才造成隐患,潘博只怕将裴、郑二公恨之入骨,怎会勾联叛乱?”
“潘博叛逆,虽乃众所周知,然根由却在德宗,在仁宗!仁宗轻信毁谤,欲拿潘博问罪,潘博本为逆子,岂能忠君?为免受死,这才逆叛,与裴、郑二公何干!”
“说裴公垄控朝政,诸位怎么不想想,裴、郑二族受诛,究竟是哪些人得到擢升,到底是谁在垄控朝政?!若裴公长在朝堂,谢饶平、韦元平、元得志、毛维之流,怎么可能结党营私,怎么可能为所欲为,怎么可能让大周江山,险些葬送蛮夷兵刀铁骑之下!”
这话引起了更多人的附和,那纨绔子把脖子一缩,再也不敢争辩。
子建微微一笑,却险些被酒水呛红了眼。
“族公,子建无能,虽心怀悲愤,立志为族公雪恨,然当初,也自知无能为诸位亲长平冤昭雪,仅仅打算让那些元凶恶助,罪有应得,便连这点,也大不容易……多得还有绚之,还有韦太夫人,还有柳郡公,亦多得当今天子圣明,亲长平冤在望,总算苍天有眼。”
他放下酒盏,回到宅居,却被仆从禀知有访客登门,且等候多时。
是已经多年不见的璇玑。
“六娘怕也听说,族公冤情有望昭雪这一大事了罢?”
“三兄。”璇玑见礼,抬眸时却两眼含泪:“皇后做到了,皇后到底还是做到了。”
她几乎忍不住要将那件隐秘,就这么脱口而出,但忽然想?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