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东周郎(草牛)》第446章


柳姓书生明了其意,爽气地回道:“固所愿也,不敢请耳!黄兄,请!”
待二人快步走出茶铺,蒋掌柜一边收拾二人喝过的茶盏,一边暗忖:“这几日倒有不少茶客在私下议论天子禅位之事。空穴不会来风,看来此事绝非流言?吴王仁义果敢,如今天下大部太平,皆仰仗吴王之威。而天子年幼,一向以吴王主持朝政,方有今日之势。若真的是吴王得了天下,咱百姓们的日子就该更好咯!”
就在整个秣陵城内外甚至扩展到江东六郡的官吏、百姓们都在热议天子禅位这一惊天巨变消息之时,在秣陵城的皇宫之内,已经长成青年的天子刘元正在御书房内,在其母范皇后的陪伴下,口述诏书,两名黄门侍郎正在毕恭毕敬地书写着。
“元气肇辟,树之以君。有命不恒,所辅惟德。天心人事,选贤与能,尽四海而乐推,非一人而独有。自高祖斩白蛇而得天下,光武中兴汉室,已历四百年余。今汉德将尽,妖孽递生,骨肉多虞,藩维构衅。影响同恶,过半区宇,或小或大,图帝图王,则我祖宗之业。不绝如线。”
“丞相吴王,睿圣自天。英华独秀,刑法与礼仪同运,文德共武功俱远。爱万物其如己,任兆庶以为忧。手运玑衡,躬命将士,芟夷奸宄,刷荡氛昆,化通冠带,威震幽遐。虞舜之大功二十,未足相比,姬发之合位三五,岂可足论。况木行已谢,火运既兴,河洛出革命之符,星辰表代终之象。烟云改色,笙簧变音,狱讼咸归,讴歌尽至。且天地合德,日月贞明,故以称大为王,照临下土。予闻皇天之命不于常,惟归于德。故尧授舜,舜授禹,时其宜也。朕虽寡昧,未达变通,幽显之情,皎然易识。今便祗顺天命,出逊别宫,禅位于吴王,一依唐虞故事。”
刘元一字一句地念着,神色平静,似乎他从未得到过天下,故也没有失去之遗憾。相比他过去的穷困生活,在锦衣玉食之中生活了十年,他已十分满足。因为他知道,自他当上这个天子之日开始,禅位这一天就必将会到来。
在这十年中,刘元享受到了一个皇帝可以享受的生活,却没有劳碌于政务之事,一则有吴王周瑜主持朝政,文武百官皆兢兢业业,二则刘元并未受过相应的教导,实在无法应付这些复杂的政务。
这些日子以来,天下各地的官员,无不上书,规劝天子刘元禅位,以令天下安定,百姓富足。这也是近日里驿站异常忙碌的原因。自吴王周瑜自五年前开始在全国大规模修建驿站,雇佣退伍的士卒为驿卒,建立了快速传递公文的驿传体系以来,这还是他们最为忙碌的几日。
此等情景之下,天子刘元也该早日做出抉择了!
其实,对于刘元而言,选择禅位于吴王周瑜,既是众望所归,也是令自己全家能安稳幸福地生活的必然途径。
吴王周瑜,从未怠慢于他,今后必然也会厚待。
待长相清秀的黄门侍郎将书写好的黄绫诏书呈给刘元看后,刘元也不迟疑,即命人取出玉玺,自己亲手在诏书上按下。
范皇后屏退左右,温言对刘元道:“元儿,从今往后,咱娘俩就可以过真正开心、真正安稳的日子了。”
天佑十年四月初一,天子刘元正式颁布禅位诏书,将帝位禅让于吴王周瑜。
四月十八,秣陵城内举行了隆重的禅位大典,吴王周瑜自刘元手中接过了传国玉玺,正式登基,改国号为“华”,年号靖康。
之所以将年号定为康靖,实是周瑜受后世之影响。北宋末年,宋徽宗迷信道教,好大喜功,挥霍无度,导致国力衰弱,武举不备,被女真人一路打到了京都汴梁,徽宗匆忙传位于子钦宗,年号靖康。未几月,城破,生灵涂炭,徽宗、钦宗两位皇帝及数千宫室宗亲、文武百官被虏,迁徙北地,埋骨他乡,造成了华夏民族史上少见的奇耻大辱。“靖康耻”,成为华夏民族背负的一个重大耻辱!
周瑜在大华新建便用此年号,便是希望千年之后,历史不会重演!华夏民族能够始终以自强不息的姿态生存于世上!而靖康本身之寓意,则为安康、安乐之意,年号靖康,便是希望普天之下,从此安定、安业、乐居,彻底告别战乱动荡的黑暗岁月!
第五百八十章 建元靖康
自汉高祖刘邦统一海内,于公元前二零二年创立了大汉王朝开始,汉室历经了文景之治,武帝扩疆,及至王莽篡汉,光武帝中兴,明章之治等阶段,曾经辉煌强盛,威震天下,但还是于公元二零零年在末代汉帝刘元手中结束,将天子之宝座禅让于吴王周瑜。
大汉王朝的帝运延续了四百零二年,在内外交困之下,终于轰然倒塌。
自此,华夏大地上崛起了崭新的大“华”帝国,而历史就此改变!
初登帝位,建立新朝,周瑜自是大赦天下,安抚百姓,恩泽贫民,文武百官俱得封赏。后宫之中,立吴王妃邓渝为皇后,封小乔为贵妃,此时的邓渝,早已不是昔日与周瑜青梅竹马的青涩模样,雍容华贵,心怀更加仁厚,母仪天下之风范令周瑜也刮目相看。
长子周循,年方十五,聪明睿智,心地宽厚,极具领袖风范,被立为皇储。次子周胤,年仅十一,却是身姿雄伟,力大过人,师从赵云、张辽等人,隐隐有一代名将之潜质,周瑜大力培养,以期其未来成为国之栋梁,辅佐其兄周循。
二子之后,还有周浚等一子二女,分别是邓渝和小乔所生。皇室人丁兴旺,自然也是国家之幸。
大华帝国的都城,仍旧定于秣陵。此时秣陵城的规模,早已超越了长安和洛阳,成为天下第一大城,城内外所辖居民,怕不有了百万之众!
登基后不久,周瑜便下旨,将秣陵的名字改回为金陵,以更符合其天下都城的身份。金陵之名源自五百年前,楚威王筑城于石头山,置金陵邑。四百余年前,秦始皇改金陵为秣陵,如今又被周瑜改了回来,自此以金陵的名称传于后世。
世事轮回,该是如此。
终结汉室,本非周瑜所意,他已是事实上的天子,威加海内,文武百官皆以其意为旨。然形势如此,追随自己多年的部下们都有此意,若是自己一味推让,便会让他们寒了心。且周瑜已下决心革除旧弊,改变历史,为日后的华夏大地免遭异族蹂躏,只有自己建立新朝方有最大的可能。
因此,周瑜毫不客气地接受了刘元的禅让。他心里明白,自此以后,他将**于高处,天子之威的背后是无尽的孤独。他还明白,自己统治的大华帝国将肩负着传承、光大华夏的历史使命,华夏民族的生或死、存或亡、辉煌或衰落都将压在他的肩头上,沉重异常。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周瑜最迫切想要推行的便是官制的改革。
自西周开始,其官制承袭自夏、商,经武王、周公、成王和康王几代建立起来,以师、保、宰、太宰为百寮的首领,设六官制,有“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三孤”:少师、少傅、少保,“六卿”是政务官,亦称“六官”。周天子分封诸侯,这些诸侯王在其领地内,“专扬于国”,享有至高的权力。
随着地方诸侯实力的不断增长,周王室逐渐被削弱,最终名存实亡,各个诸侯国为了争夺天下霸主之位,不断地相互攻伐,天下分裂,战乱不休。
由此可见,分封诸侯王一法,于周武王其时尚可谓得当,毕竟当时的社会、经济很不发达,人口也少,天子无力统管那么广大的地域,由天子亲信的诸侯来分而治之,不失为一个良方。但此法的最大缺陷在于地方诸侯拥有的权力过大,会对中央朝廷形成巨大的威胁。
及至秦王嬴政统一华夏,建立了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守管政,郡尉掌兵,监御史负责监察官员,郡之下的县,其长官由朝廷直接任命,大为分散了郡守的权力。中央官制,则是三公九卿制,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公为核心,以卫尉、郎中令、太仆、廷尉、典客、奉常、宗正、少府、治粟内史九卿辅佐丞相管理政务。
秦时官制,是确保皇帝至上权威的制度,缺点在于国事与君主家事不分,政务与宫廷事务混杂。
汉代的官制基本上沿袭秦代,稍有改变。汉武帝为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建立中朝制,即选用一批地位较低的内廷人员参与朝政,这既是皇权与相权矛盾的产物,也是内廷近臣权力膨胀的结果。后果便是,宦官、外戚势力的不断增长,过多地干预朝政,最终导致了国家的衰亡。
此外,汉武帝时推行的州郡制,初期是为了便于对各地官员的监察,而设立了州刺史,但是后期这些州刺史的羽翼渐丰,权势越来越重?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