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八年(四斗米)》第329章


布景,不时的有人在看不到的地方做着解说。没错,方从哲此时看的便是话剧《文天祥》了。当然,这场戏剧并非为方从哲专门演的,而是例行的演出。看戏的大多数还都是辽镇官办的学校里的学生。这话剧一开始是在大连港那边兴起的,据说是从那边工厂里西洋番人那头学来的,当然也是结合了大明此时各地的演戏精华,西洋乐器和华夏的乐器都是混和起来用了。这舞台上此时又是有背景,又是有声音,还有人在那里演着,到很是真实的重现了当初文天祥的故事。方从哲一开始是惊讶,惊讶于辽镇这些丘八还能整出这些东西,之后就是沉醉了,他对于这种很是直白的表演,包含了背景和各种抑扬顿挫的音乐做调和的戏剧一下子就喜欢上了。ishu。当然这内容也符合他的口味,书生心中,多少还是有些报国的想法的,这戏剧情节一下子唤起了当年他还是一个书生的时候心中那一点点的雄心。
郑奎自然是没有想到他这无心之举竟然能收到这样的效果。本来这方大人已然跳入了自家老爷布下的彀中,诸事都是顺利了,领着他出来散心看戏,这就是顺便要做的。只不过这戏院子里赶上了刚从大连港那边来的戏剧团罢了。这沈阳卫左近,要说能出来到这戏院子里看戏的,怕都是自家老爷办的学里的学生还有先生了。至于各大工厂里的工匠,那都是要发免费的票据的时候,他们才回来的。
“为了华夏的崛起!我辈当奋发图强!”此时一个青年士子模样的人忽的从那座位上站了起来,大声的喊了起来。紧接着,周遭跟他一样来看戏的士子们也是跟着喊了起来。因为他们此时看到的正是那文天祥甘愿引颈就戮,也不投降蒙元的桥段。不少年轻士子眼中竟然饱含着泪水。
方从哲进来看戏的时候,郑奎并没有做特别的安排,只是把它引到了这剧场的后排。此时这方从哲身前就有几个士子,正站起来响应前边那士子的号召,喊着口号呢。方从哲一下子竟然愣在了那里,他可是从来没有看过这样的场面的。
“哦,那个郑大人,你们辽镇,现下像这样的戏剧,可是经常上演?”方从哲这个时候很是不解的问起郑奎来。
“哦,这个吗,到不是经常上演,这场戏还是因为在南边一些卫所演了,据说很多人都爱看,便又放到沈阳卫来演了。呵呵,其实方大人该是看出来了,这过来看戏的,却都是咱们辽镇各处学里的士子。今日算算日子,便是这上旬的最后一天,该是休息日了,所以这些学生们才能有时日出来看这场戏。这戏票大概也是团体赠送的。其实这样的戏码,平素看的人还是不多的。咱们辽镇上下,看的最多的还是《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哦,还有那淮海浪子吴承恩写的那《西游记》。这些个士子,平素也是有人喜欢自己编上一些戏剧拿出来演的。估计今天这场,大概就是南边那些士子自己编的。”
“如此看来,郑大人也是经常来看的了?”
“这个吗,呵呵,也不是常来。不过方大人该是知道,咱郑某人便是一个丘八,平素更多时候,都是在那行伍之中混迹。有时候便也带着自家麾下的将官或是兵丁来这戏院子里看戏,算是消愁解闷了。不然,那些大头兵,整天闲着没事也是容易生事,不如让他们看看戏,总归是比喝酒打架或是逛青楼强的多的。”郑奎其实并没有说的过多,他自然是不会把魏刚让麾下军将和官兵定期到这新修建的戏园子里看历史剧和军事题材的戏剧说出来的。若是那样,这方大人就不知道会吃惊到什么样了。
方从哲听完之后,便坐在那里发起愣来。他心中突然之间觉着这掌控辽镇的郑国舅相当的不简单。不但在生意上圈拢住了这些丘八,还能在这文治上使出这等手段。刚才那些激动的士子,大概也就是这辽镇的特色了。南边的士子,又有几个会这样激动的站在众人面前大喊那些口号的。怕是便是喊出来了,也会被众人当成傻子一般。可是在这里,竟然有那么多人影从,这就很是说明一个问题了。
方从哲虽然不同商务,但并不代表他是个傻子。这点小问题,他还是能看出来的。好歹他也是进士出身,读书也没有读傻。这点手段,他还是能看出来的。
那头沈阁老还想着要对付那郑国舅,拉着自己和那原本要致士的王锡爵。却全然不知道人家在这边已然弄出了这样的大手笔。幸亏自家管家精明,看出了这其中的道道,及时的转向。如若不然,自家这不是要跟着那沈阁老一条路走到黑吗。看来这次回京之后,不但要建议沈阁老赶紧修铁路,而且自己还要往这铁路里投银子了,到时候便也算是和那郑国舅较好的凭证了。
在回去的路上,这方从哲独自坐在四轮马车里沉思着,心中同时也打定了主意。现下他倒是真的感谢这沈阁老了。若非这沈阁老让自己亲自来这辽镇参观考察,他又哪里会见到这么多新鲜事情啊。若是见不到这些,那和郑国舅的合作就无从谈起,那他自己岂不是白白浪费了一次可以让自家再次飞黄腾达的机会了。千里做官只为财,便是那张阁老都不能免俗,又何况自己呢。
第三百二十七章秋试
就在方从哲在辽镇考察的时候,京师这边也开始了例行的秋试。对于读书人来说,这件事怕是他们一生当中最大的事情了。因为所有的读书人,都是可以通过这次考试,实现自己身份的转变的。虽说朝廷的规定是考中举人就可以免税的,但是光免税,却是上不了更大的台面。读书读到后来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做官。做官为了又是什么,还不是为了银钱。所谓千里做官只为财,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这些口号可不是白喊的。终大明一朝到现在,估计也就那个海刚锋是个例外吧。
朝廷用银钱、官身和地位,把所有的读书人吊在了一起。这法子原本是为了朝廷选士,同时又是防着那些有本事有野心的人蓄谋造反。可是到了后来,却是变成了这些读书人借此获取更多权益,更多好处的台阶。整个华夏,打从唐朝开始,所有头脑聪明的读书人就全把精力用在这上头了。做的最好的便是赵宋,可惜他们最后因为过于重文轻武,反倒是让外在的北方蛮族一而再再而三的摧残,他们自废武功,老是想防着自己内部的人造反,结果防来防去,却是让北方最终崛起的蒙元给灭了国。汉人的江山,汉人的文明,从那时候起真正的沦落了。比起之前的五胡乱华,汉家江山这次是彻底的沦落了,彻底成为了蒙元统治下的奴隶。好在这汉家江山总是有那不断涌出的精英,引领这个族群。重新走上一统,从新走上那繁荣。本朝太祖,那个自称为淮右布衣的,便是这所谓的精英了。可惜他死之后。包括他那个四小子跟着死了之后,这大明朝就又恢复到了赵宋时期的模样,重文轻武,又和赵宋一样的开始自费武功。特别是经过土木堡之役以后,大明武人的精英,更是死伤殆尽。嘉靖朝其实已然出现了这朝廷要崩溃的前兆了,天幸又是出了那么几个精英一般的文臣武将,这才将这运势稍稍扳回一点。可惜。这些人所做的都是治标不治本的事情,便是那曾经自以为满腹经纶,雄才伟略的张阁老,虽然弄了一个一条鞭法。可是最后还是落了个身死政息,遗祸子孙的结局。他们做了这么多,却是从来没有想过,他们要对抗的是谁,他们要进行所谓的改革。但是却也从来没有想过,他们最终要革谁的命。。
而就在这朝廷刚刚经历了一场闹剧般的民变,一场隐约看上去有点像权利清洗一般的民变后,剩下的士人们仍旧还是要继续走老路。仍旧要抱着他们的利益不放,仍旧要通过这科举来维系他们对这个民族的统领权利。
若是没有魏刚。这个朝廷,便会一如既往的向那深渊走下去。这些士大夫们,也会一如既往的封闭自己,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展开窝里斗。这个民族,也会一如既往的在未来被蛮族再一次征服,再一次的沉沦。而这一次沉沦的代价,却不似原来那样可以轻易恢复的,因为这个星球上,诸多文明不再是各自封闭,而是早就开始了相互交融。就像草原上两个狼群一样,一个衰落了,另一个自然是要过来取代他们统领这整个草原的。
可是现下却是不同了,魏刚这个意外因素导致了这一些列的变化出现了原来不可能出现的分支,而且这个分支正在逐渐强壮,逐渐变成了主枝了。
当时在朝廷内阁跟泰和钱庄借钱的时候,郑国泰就派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