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大猛士》第1122章


荒苤苯拥鞫印?br /> 另一方面,罗成又让军队搞轮调,京畿等重镇的军队,则由各军区中抽选精锐者组建番上宿卫,定期轮换。
中高级军官不统兵,平时统兵权交给团营军官,训练和日常管理交给骑士军士长,中高级军官们平时呆在各道或京师,负责研究战法,教授培训年轻军官士官等,遇战事再由枢密院、兵部抽选统兵指挥出征。
“朝廷将拟设立三十六个军区,每个军区编设两军,不过在非战之时,每军区平时只半编。”
“骑士将分为骑士长、骑士、侍从骑士、见习骑士,分别对应军士长、高级士官、中级士官、低级士官。”
“各级骑士满编,每军骑士与满编士兵比例为一比五,军官与满编士兵比例为一比二十。”
李靖迅速在心里计算了一下,全国编设三十六个军区,每军两个军,一军满编一万二千,意味着若是满编则全国保持兵力八十六万四千人。
皇帝说平时只保持半编兵力,那么也就只有四十三万二千。
但是骑士和军官依然满编,那么实际数量可能达到五十万左右。
只是这骑士数量比有些惊人,一比五,那就是军队两成是骑士,八十六万多人,那岂不是得有十七万多骑士?就算骑士划分四阶,不同级别骑士授给的田地、装备、军饷、津贴不同,但这数量是不是太多了点?
不过考虑到之前朝廷南衙有数十万府兵,倒又是减少了大半不止了。
军官占比一比二十,那也得有四万多,哪怕低级军官占据大多数,也很惊人啊。
十七八万骑士,四万多的军官,然后再加上三十万左右的义务兵,能撑的起大秦帝国庞大疆域的安全吗?
“圣人,禁军和内军一点也不保留吗?全靠军区番上宿卫?”房玄龄有些担忧的问。
皇帝和京师的安全,可是重中之重,若仅靠军区的兵马番上轮值,他总觉得有些不够。
魏征提出,“不如保留内衙亲军?”
一来内衙亲军以勋戚子弟和忠良烈士之后为主,二来他们始终认为皇帝应当有一支专门的禁卫军的。
可皇帝却摇了头。
保留内衙亲军,以什么形式保留呢?还是以现在的这种形势吗?那么这样保留下来的亲军,以后依然只是宿卫京畿,只会越来越银样腊枪头。而若是按现在军区的形式,保留这个内衙亲军,征召义务兵,加上常备的骑士们,但久镇京畿不打仗的内军,早晚还是会坠落脱化的,留之无益。
倒不如干脆果决一点,从三十六个军区中抽调精锐番上宿卫,只要轮值计划做的好,既能保证宿卫的这些兵马忠心可靠,又能相互制约,不会出乱子。
不过皇帝还是留了一手的。
他的军区制没有搞成节度军镇制,军区与各道的关系是平行的,甚至是没有关的,道的都督虽然统领一个军区,但他们跟原来诸卫的大将军们一样,只是名义上是一卫大将军,可并不能指挥各卫的一兵一马,只有当他们拿到了皇帝的诏令,拿到了枢密院调令,兵部兵符,合在一起,才能以战时行营总管的名义,调动兵马。
并且,这些都督们就算能得到调令、兵符,可是他也只是负责军事这块,后勤钱粮军械这块,依然得归各道的布政使司等管,还同样得接受按察使司的监督。
而另一方面,设立军区,实行军区制后,每个军区又有相应的防御守卫防区,一旦该地有战事,朝廷能够立即下令调派当地军区的军官,征召当地军区的骑士、调动当地营团的士兵,迅速的组成野战军,或防御或出击,可以避免从其它地方抽调士兵所浪费的时间,不会贻误战机。
当然,皇帝更深层的良苦用心,还是要避免大秦军队最终出现强枝弱干的现象,不能出现强边虚内,必须把军队牢牢的掌握在朝廷中央,掌握在皇帝的手中。
要不然,继续现在情况下去,将来大秦军队不是变成了宋朝的禁军软弱无力,就是晚唐的藩镇飞扬跋扈。
第1520章 太白经天
洛阳。
紫微宫,凌烟阁。
皇帝一步一级,缓缓登上百丈凌烟阁,这里原本是由阎妃亲自设计的观星楼,后来皇帝把这里改名凌烟阁,原来的凌烟阁只是宫中一座小阁,而现在却成了宫中第一高楼,甚至是整个洛阳的第一高楼。
百丈凌烟阁,共建有一百零八层。
每一层,都供奉着一位大秦的功臣。
每一层中,都立着高大的金身,还有等身画像,那层楼中的四面墙壁,还有天花顶以及地砖上,也都绘有彩绘,上面绘画着这位功臣的功勋事迹。阁中,还供有他们生前用过的盔甲、武器,还有天下士子诗人们为他们做的诗词。
一百零八功臣,每一位还由皇帝赐予北斗星神之号,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合为一百单八星神。
皇帝为他那些死去的,还活着的功臣们封神。
三十六天罡星神,皆为大秦功勋最高的宰辅之臣,七十二地煞星神,则为功高王侯之臣。
“圣人,歇息一下吧!”
内侍监曹化淳跟着皇帝身后,小心的提醒劝说。
手拄一根龙头金杖的皇帝笑了笑,停了下来,“确实有些力不从心了,不服老果然不行了,岁月不饶人啊。”
“圣人春秋正盛呢,过些天才至花甲。”
“六十一甲子,人生又能有几个一甲子呢,为帝王者,能年过六十,已经算是少数中的少数了。”
“圣人切莫如此说,想汉武帝享年七十,在位五十五年。梁武帝享年八十六,在位五十五年,而南越王赵佗,享年一百零三岁,在位六十七年……”
罗成笑了笑。
此时已经是开元三十八年,他于隋末建立这个帝国,已经走过了三十八个年头,开国之时他方二十几岁,而到现,他马上就要六十岁了。
头上的须发也已经白了许多。
年轻的时候,他冲锋陷阵,转战南北,曾经也是万人敌的猛将,而如今,他走路都要靠手里的拐杖,虽说看似还很精神,可确实已经大不如前,这百丈的凌烟阁,以前他一气就能上去,现在却只能走走停停。
“相比起这阁中的功臣们,朕还算是身体尚好的,但也只是跟这些已经走了的老伙计们比了。”
一百零八凌烟阁功臣,在位的已经没多少了。
开国之初,设了二十四凌烟阁功臣,后来又陆续增添了几批,如今凑满一百零八星,但岁月也凋零了许多名将。
太上皇和皇太后都有几年前先后离世,就连皇后单氏也于去年走了。
老师张须陀年轻时打仗受伤太多,这些年虽一直调理身体,可在五年前就已经离开了,还有叔宝,十年前就已经因伤病缠身而病逝了。
军神李靖,六年前病逝,终年七十九岁,这位大器晚成的军神,倒还算是寿数大的。
宰相侯莫陈乂、房玄龄、杜如晦、魏征、温彦博、马周等柱石,也都先后陨落。
好在帝国早就建立有良好的人才选拔机制和宰辅的培养制度,如今朝中有长孙无忌、岑文本、褚遂良、于志宁、张行成、刘洎等宰辅执政,军队也还有徐世绩、苏定方、程咬金、尉迟恭、薛万彻、裴行俨等名将在位。
不过随着秦琼、单雄信、李靖等一个个名将,房玄龄、魏征等一个个名相的先后离去,也宣告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昨日,白日出现太白星。”皇帝说道。
曹化淳面色微变。
“只是恰巧而已。”他劝道。
罗成笑了笑,“朕当年受禅御极之前,太白见秦分,时人纷纷称我这个秦王当有天下。后来我受禅御极,天下百姓也都以为这是顺应天道。”
曹化淳不敢接话。
实在是这话题太过严重。
太白星主肃杀、攻伐和变革,有句自汉代就传下来的老话,叫太白经天,天下革,民更王。
大白天的太白星出现,往往意味着动乱,甚至是天下易主,王位更人。
上一次太白经天,是在三十八年前,太白现,然后秦天下。
如今再次出现太白经天,皇帝提起,曹化淳哪敢接话。
“朕老了,太子成熟了。”皇帝道。
皇帝马上就六十岁了,而太子今年也快四十了,当了足足三十八年的太子。这三十八年,皇帝没有猜忌过太子,也没有想过易储,太子的储君之位一直很安稳,可毕竟一当就是三十八年,虽然太子没有表现过什么不耐烦,但也确实早就做好了接位继承的准备了。
皇帝已经在数个重要的场合里,公然提起过要退位给太子的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