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风云(闪烁)》第1098章


说得直接一些,如果中德爆发全面战争,那么承担首次击重任的肯定是“捍卫者”与“神针”导弹,而且这两种导弹的击目标肯定是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战略导弹发射基地、轰炸机基地、战略潜艇基地以及处于公路部署状态的战略弹道导弹、已经出海巡逻的战略核潜艇
极高的命中精度,赋予了这两种弹道导弹极强的摧毁能力
按照中**方的估计,在达到了额定采购数量之后,“捍卫者”与“神针”能够在首轮击中摧毁德意志第二帝国分之九十的核力量
如此一来,如果德意志第二帝国要想保持足够的威慑能力,即具备在遭到突然击之后发起致命反击的能力,就必须保留足够多的核弹头,确保仅用其中的十分之一就能够给予中国毁灭性击
当然,奉行反击战略的核威胁政策,其反击目标肯定是大城市
如果以人口二十万为基本击标准,对人口规模达到一万的城市使用三枚核弹头,对人口规模达到五万的城市使用五枚核弹头,对人口规模在一千万以上的城市使用八枚核弹头,那么在一九八六年,德意志第二帝国至少需要用三枚核弹头发起反击把核弹头的可靠性算上,则需要准备三五十到四枚核弹头如果以人口十万为击标准,德意志第二帝国则需要用五枚核弹头发起反击
这个数量,决定了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核武库规模
也就是说,即便进行核裁军,德意志第二帝国都需要保留三千到五千枚核弹头
再少的话,德意志第二帝国所拥有的反击能力就不足以对中国构成致命威胁,也就无法遏制中国发动战争的企图
显然,如果按照顾祝同出的等量裁减方法来削减核武器,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处境就相当不利了这就是,如果双方同时削减一万一千枚核弹头,那么德意志第二帝国保留的核武器就无法对中国构成致命威胁,而中国保留下来的一万五千枚核弹头则足够把德意志第二帝国摧毁数次
事实上,即便是等比例裁减,德意志第二帝国也没有任何优势可言
这就是,只要裁减比例高于分之七十,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核力量就会动摇,而中国受到的影响却不够明显
当然,对德意志第二帝国来说,等比例裁减肯定要比等量裁减更有利
在赫岑道夫访华期间,中德双方的领导人只在核裁军上达成了一致意见,并没有谈论裁军的细节问题
只不过,如果没双方最高领导人的支持,核裁军肯定无法启动
此后,中德就核裁军进行了十多次谈判
到一九九二年,在经过了六年的艰苦谈判之后,双方签署了第一份核裁军协议,而这也是冷战期间的第一份核裁军条约
按照该条约规定,中国将在条约生效之后的五年之内,销毁所有“捍卫者”型战略弹道导弹,仅保留三五十枚“义勇兵”型战略弹道导弹,而且每一枚导弹携带的核弹头数量不得超过三个;在条约生效后的十年之内,中国将削减除十六艘“辽宁”级之外的所有战略核潜艇,潜射弹道导弹的数量减少到三八十四枚,且每枚潜射弹道导弹的弹头数量不得超过十个;在条约生效后的五年之内,中国将销毁所有携带核弹头的陆基巡航导弹,以及射程超过三千公里的空射巡航导弹;在条约生效后的十年之内,中国将把可用于执行战略轰炸任务的轰炸机削减到一二十架,且由轰炸机携带的核弹头数量不得超过一千二枚;条约中规定销毁的核弹头与运载工具,都得在双方的共同监管下彻底销毁,且裁军委员会将不定期的进行核查
按照这份条约,在十年之后,中国保留的核弹头数量将削减到七千枚以内,其中六千零九十枚为战略核弹头,另外近千枚为战术核弹头也就是说,中国的核武库规模将在十年之内减小分之七十
显然,这绝对不是中国的单方面让步
条约中明确规定,德意志第二帝国在十年之后拥有的核弹头将减少到三千五枚,其中三千枚为战略核弹头,分别是战略弹道导弹上的一千六枚、潜射弹道导弹上的九枚与战略轰炸机上的五枚也就是说,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核弹头削减规模更大,超过了分之七十,仅保留最低限度的核威胁
此外,条约还明确限定了核弹头的爆炸当量
这就是,战略弹道导弹所配备的弹头的爆炸当量不得超过五十万吨,潜射弹道导弹不得超过二十五万吨,空射弹头则不得超过十五万吨
从整个人类的角度来看,中德在一九九二年签署的《削减核武器条约》可以说是明的一大进步
只是,这并不表示中德冷战已经宣告结束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次核裁军,反而加剧了中德在常规武器领域、以及国家防御力量上的对抗强度
原因就是,在核武器的数量减少之后,中德双方必须更加重视常规武器,以及更有理由来高国家的战略防御能力
对德意志第二帝国来说,这两个问题显得格外突出
要知道,德意志第二帝国仅保留了最低限度的战略威胁能力,其国家安全降到了冷战时期的最低点为了高国家安全,德意志第二帝国不但需要更加先进的常规武器,以及有效的国家战略防御系统,还需要高核武器的作战效率,特别是核弹头的突防能力,以抵消中国的在核武器上的数量优势
从这个角度来看,赫岑道夫没能通过核裁军来达到目的
别忘了,赫岑道夫主动出核裁军,关键目的是削减高昂的军费开支,以获得足够的资金来推动国内经济改革
问题是,核裁军节约的军费没有用到经济建设上,而是用来发展其他军备项目欢迎您来;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卷一德意志的荣耀第二百四十七章操之过急
更新时间:201322811:08:14本章字数:5054
大规模核裁军,最大的受益者不是德意志第二帝国,而是中国
说白了,在顾祝同担任总统的时候,中国在战略上的优势已经非常明显了,掌握了冷战的主动权,如果大规模核裁军对中国没有好处,或者是中国获得的好处不如对,那么中国就没有理由进行核裁军
后来,就有很多人认为,正是赫岑道夫推行的战略裁军葬送了德意志第二帝国
理由就是,在八零年代中期,中国的军备压力一点都不比德意志第二帝国小,军费开支已经达到了让国民经济难以承受的地步,如果冷战持续下去的话,中国的经济肯定会在某个时候崩溃,也许要不了十年
不可否认,这确实是一个说得过去的理由
在一九八六年的时候,中国的军费开支在政府开支中所占比例超过了分之二十,而且在以每年分之十以上的速度递增,而中国的财政收入每年增幅不到分之五,国民经济增幅则不到分之三显然,过大与增长过快的军费开支,肯定会在十年之内让中国政府不得不宣布破产
当然,如果军费开支得到控制,也许能多支撑几年
只是,到了二十世纪末,这个局面肯定会严重恶化
这就是,按照中国的军备发展计划,到二十世纪末的时候,陆海空三军的常规装备都将(。。)更新换代,到时候第五代战斗机、第三代核动力超级航母、第四代核潜艇、第四代主战坦克等大量新式装备都将问世因此只要冷战的局面维持下去,中国的军费开支肯定会在此时迎来一个新高峰根据后来这些新式装备的采购价格,到时候军费在政府开支中所占的比例也许会超过分之五十
显然,这绝对会导致中国政府破产,甚至会导致中国经济彻底崩溃
结果显而易见,中国要么在坚持冷战的基础上爆发国内革命,要么就是以退让的方式结束冷战
问题是出现这样的局面必须有一个大前
这就是,德意志第二帝国没有在中国之前倒下,而且德意志第二帝国仍然对中国构成了足够大的威胁即德意志第二帝国必须拥有足够强大的军事实力,来迫使中国维持庞大的军备规模
显然,这个前是不存在的
只要冷战维持下去根本到不了二十世纪末,在九零年代初,德意志第二帝国就会彻底崩溃
显然,只要德意志第二帝国完蛋了,冷战就将宣告结束,中国也就没有理由继续维持庞大的军备规模
说白了,赫岑道夫的所作所为是为了拯救德意志第二帝国,只是获得的好处并没有想像中的那么大
更重要的是,在战略裁军中,德意志第二帝国是没有多少谈判余地的
别忘了主导战略裁军的不是德意志第二帝国,而是中国
至少在进行战略裁军谈判的时候,中国有第二种选择,即继续进行军事对抗,等待德意志第二帝国在内乱中崩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