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衣卫-任语丁》任语丁-第642章


林风相信,很多事已经改变,那个让大明一直困扰的倭寇已经在炮火下彻底臣服,就算想再来骚扰至少要恢复十几年,除非是大明内乱,否则面对国力如此强大的大明,无论怎么打都是绝对碾压。
时间过得很快,一晃半年过去,林风的锦衣卫大营人数增加到三万人,这是一支让人可怕的力量,正是这支力量的存在,让齐泰感到些许的恐慌,同时为自己以后除掉林风独掌大权提供依据,那就是林风要反。
那一年,锦衣卫正式改为血衣卫,身上的飞鱼服变成红色,远远看去,有如一片红色的海洋,半年的特训,加上工部火器的不断运入,林风的血衣卫同样分成六营。
神机营,这是大明最精锐的一支部队,人数五千,配备的都是清一色的火铳,五千条火铳,其中还有林风研发改造的三眼火铳,一瞬间发出,威力可想而知。
打仗单靠火铳肯定不行,各方面的阵营都要考虑在内,大明打天下靠的就是骑兵,神速营,清一色的轻甲骑兵,这个时候肯定有人要问,战场上,轻甲骑兵虽然拥有最快的攻击速度,但是冲击力和防御力毕竟无法和重甲骑兵相比。
那么,林风为什么偏偏组建了一支接近万人的轻甲骑兵,这是否是一种浪费,肯定不是,如果是大兵团作战,几万人,甚至是十几万人的冲杀,骑兵的作用根本无法和步兵还有火铳相比,这个时候骑兵的作用更多是袭扰,利用速度优势不停攻击对方的侧翼和后方,然后吸引对方追击,进而逐一消灭,这才是骑兵的真谛。
冷兵器时代,重甲骑兵一直是战场上绝对王者,因为全身上下包裹在重甲之下,普通的弓箭根本无法对重甲骑兵造成任何伤害,现在的战场不一样,首先,双方都有杀伤力惊人的火器,而且拥有战车和威力更强的弩。
火器的出现已经改变了战场上的格局,这个时候,一味的去追求重甲带来的防御力已经不明智。
和骑兵营相对应的就是步兵营,这种延续了上千年的兵种绝对是战场上的主宰者,因为步兵易于掌控,而且可以适应任何地理位置,林风训练的步兵和普通的步兵有所区别,这些毕竟都是锦衣卫,一个个都是拼杀的好手。
车营,这是林风最大的改进,出战日本,林风见识到火炮的位置,可惜,最大的确定就是运输困难,而且火炮的掌控也是一件很难的事,索性,林风组建车营,通过改装车的结构,此时的战车不仅可以运输火炮,同时可以调整高度,等于是将火炮直接放在战车上就可以攻击,最大限度增加了火炮的灵活性。
火器营,这里的火器品种很多,有各种的火雷,还有可以投掷的火器,因为是新玩意,所以同样有了一个更为贴切的名字,手拉响,这是大明的叫法,意思就是用手一拉然后丢出去就会爆炸。
最后一个就是锦衣卫精锐组建的突击营,六营各自交给手下掌控,林风相信,看似平静的大明,那一场大战即将发生。
半年时间,朱允炆在齐泰等人的帮助下收回大量的封地,此时,还没有受到影响的只剩下距离最远的燕王、宁王、赵王、辽王等人,首先一点,这些人手中的封地规模更大,而且拥有的兵力更多,朱允炆采取了齐泰的方案,先从那些实力较弱的王爷下手,迫使对方乖乖交出封地和兵权,然后接受朝廷的封赏。
这种方法比较稳妥,而且会带动连锁反应,曾经几位王爷因为害怕和齐王、鲁王的下场所以主动交出封地和兵权就是最好的例子。
此时,赵王、辽王已如惊弓之鸟,相比而言,拥有强大骑兵的宁王并不害怕,“四哥,拿个主意吧,再这样下去,我们这些兄弟都要被朱允炆给玩死了。”
诸王齐聚燕王封地,晋王一死,燕王成为诸王之首,当然,燕王也有这样的实力,没有人清楚这些年燕王究竟做了什么。
燕王的封地最大,而且地处北方,北方的严寒早就了这里的人彪悍的性格,所以,如果单独的一对一作战,留守京城的南军根本不是骁勇的北军对手,而且不要忘了一点,朱棣手下的将领一个个都是战场上磨练出来的好手。
“又能做什么,还不是过一天算一天。”燕王的神情略显沮丧,不时的拿起杯子喝酒。
“四哥,他不仁我不义,现在不能再等了,下一个很可能就轮到我们几个,等我们被搞了,再下手就晚了。”
“对。”
燕王偷眼看着一旁的宁王,赵王和辽王这些人不过是打打秋风的小角色,宁王不同,手下五万骑兵精锐加上封地的人马,兵力上接近十万,因为两人的封地相连,所以,一旦自己强行出兵,封地很有可能会受到宁王的威胁,到时候学自己当年对付晋王那一套,到时候收尾难顾。
宁王只是喝酒,一直不出声,他同样在看燕王的,毕竟是朱元璋的儿子,一个个都聪明过人,这年头,谁不想做皇帝。
燕王叹口气,“可惜,如果我们这些兄弟真能一条心,何必弄成这样。”
“四哥,难道你不信我们,咱们现在就歃血为盟,哪个敢动歪心思,天打雷劈。”赵王、辽王几人几乎同时站起来,眼看着削藩令就要落在自己的脑袋上,到时候想反抗就迟了。
燕王呵呵一乐,有意无意的看宁王,那几位王爷也不傻,宁王人虽然来了,不过一直不表态,“宁王,你到底什么意思?”
宁王呵呵一乐,“我当然是站着哥哥这边,只是一点要说清楚,这仗不能一窝哄的打,打赢了,天下怎么分?如果败了,总该给自己留条活路。”
宁王说的也有道理,辽王一晃大胖脑袋,“四哥,既然老十四都这么说了,你给定个规矩。”
“规矩当由天定,本王定不了,诸位兄弟,如果信我,现在回去准备,记住千万不可张扬,一旦时机成熟,立刻随我起兵。”
“还要等到什么时候?”
朱棣抬头看天,没有错,他在等天。
第七百二十三章天变
诸王不欢而散,朱棣一直迟迟没有起兵,确实是有所担心,首先是宁王的态度,这很关键,如果宁王不能铁了心跟着自己打,这场仗打赢的把握只剩下五成。
“王爷。”
燕王回头,从后面走出一名老僧,燕王连忙起身,可以看出,燕王对这名老僧极为敬重,书中交代过,此人名为道衍,原本以为只是一个疯和尚,无端弄了一顶白帽子送给燕王,直到后来的几次遭遇,燕王才清楚,这是一名世外高人,不仅懂得排兵布阵,而且精通异术。
“大师,请。”
道衍也不客气,直接在燕王身边坐下,那一刻,道衍同样抬头看了一眼天,这样的举动和刚才燕王的举动惊人的相似,难道真的有什么天机不成。
“大师,如何?”
道衍眉头深锁,掐指演算,一旁的燕王手捋胡须,“王爷,大事将成。”
“哦,此话怎讲?”
道衍呵呵一乐,“凭僧算到,数日之后,洪灾将至,到时南方将成一片汪洋。”这就是道衍所谓的天机,通过推算算出南方将会发大水。
水灾这种事几乎每年都会发生,虽然朱元璋大力疏通河道,建立完善的防洪措施,不过这一次的水患应该超过以往。
朱棣点头,“天灾人祸,大明的百姓又将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朱棣说完不由得叹了口气。
道衍呵呵一乐,“这是天命,如果王爷不做皇帝,大明将天灾不断,瘟疫横行,贫僧所说绝无虚假之言,那些试图阻碍王爷大业的人都会得到应有的报应。”
“下一步如何做?”
“王爷已经做了。”
“粮道?”
道衍点头,“不错,就是粮。”
大明的粮食供应多是在南地,北地苦寒,并不适合作物的耕种,此时,朱棣的人马已经奔赴各地,目的只有一个,控制住南方的粮道。
大明各地建有粮仓,等粮食丰收了以后,各地上缴的粮食送到粮仓保存,一旦发生天灾或者水患,朝廷发下旨意,各地粮仓开仓放粮,目的就是担心因为水患市面上的粮食价格太高,影响到百姓的生活。
这年头,谁都不能饿着肚子过日子,正是这样稳定的补给政策,大明的百姓家里囤积的粮食很少,而且朝廷严禁粮商抬高粮食的价格,一旦发现,立刻抓捕。
此时,大大小小的商队正在抓紧时间收粮,因为有人以高出市场2成的价格收粮,而且不管多少,陈粮新粮都是相同的价格,这一下,包括那些种粮的百姓纷纷动了心,甚至有人把应该上缴的粮食拿出来偷偷的转卖。
因为朝廷的价格管控很严格,所以,这样的好事应该不会持续太久,就算你把仓?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