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工科生》第1499章


“大人自然也是不同意,南昌那地界,吏员的贴补都涨到一个月两贯多,就是为了留人,我要是去挖人,大人能打断我三条腿!”
再说了,挖哪里也不能挖江西人啊,那可是他们房家的地盘,哪有挖自己人去给别人方便的?
他又不是败家子。
“那你挖哪里?”
“湖南啊。”
“嗯?”
老张一愣,“湖南哪里有……呃……”
“操之兄,想起来了?没错!就是湖南!”
一拍手,房遗爱笑得欢畅,搓着手笑呵呵道,“徐湖南当年筹备的师范专科,眼下也正好出成果了。他是你正牌的老丈人,操之兄,拉小弟一把……”
“老子拉你个几把……你他娘的歪脑筋动得比谁都快!”
“这个数!”
房遗爱一把拉住转身要走的张德,伸出了五根手指头。
“五百万贯?”
“……”
下意识把惯常的手段用在了土豪身上,房遗爱反应过来之后,连忙道,“钱多钱少是缘分,这湖南的事情,兄弟绝对能帮上忙。”
“老子还要你帮?”
“荆襄!荆襄那里小弟有门路,耳目多得是。老兄不是想弄死那帮杂碎么?只要帮了小弟这个忙,操之你到时候动手,您瞧好了,跑了一个荆襄佬,我房俊的脑袋你随便割,眉头皱一下,我白来人世间走一遭!”
“……”
你他娘的誓言发起来这么快,实在很难让人相信啊。
然而房遗爱脸色又是一变:“老兄你喜好公主,我家那婆娘……”
砰!
忍无可忍的老张抄起拳头,就给房遗爱肚子上来了一拳:“入娘的,你脑子都在想些甚么?!”
“写封信,写封信就成,给徐湖南写封信就成。哥哥,你拉小弟一把……”
王八蛋明明是个两百斤的壮汉,居然直接躺地上抱住了张德的一条腿。
这畜生自称无赖,从来不是说说的。
房二公子从来都是有口皆碑的,说是什么就是什么!
“你起来!”
“哥!亲哥!”
“……”
“荆襄那边我真有门路!不骗你!哥哥,帮小弟这一把,看在多年交情的份上!”
“我去……房公怎么会生出你这么个东西来!”
“我是我娘生的!”
房二公子斩钉截铁十分肯定。
“……”
良久,老张绞尽脑汁,琢磨着怎么跟正牌老丈人开口。
徐德这个人吧,挺好说话的。可这特么不是关系有点尴尬么,还有一个徐小芳,谁都知道她是他张某人的老婆,偏偏从未过门。
“老哥,你倒是写啊。”
房遗爱有些急躁地催着,先是给张德倒了一杯茶,又是给张德磨了墨、铺好纸、奉上笔……他知道张德不喜欢毛笔,可这不是写给徐孝德的信么。
文化人,得讲究一点。
说罢,房遗爱又给张德揉捏肩膀,“柔情蜜意”地问道:“哥哥,这力度,可还舒服?”
“左边再大力一点。”
“哎!”
老张也是无语,办公室里的幕僚们,也是为房二公子的“风采”而“倾倒”,这他娘的太不容易了。
要不人家能有这江湖地位呢。
这可不是光靠房天王之子就能讲得通的。
要不怎么不见杜二公子混到这个份上?当然了,杜二公子在某些才能上,也是独步天下就是了。
“这他娘的真难写啊。”
老张思忖了再三,喊道,“张贞!”
“宗长?”
“你帮老夫写封信给徐湖南,言辞要婉转一些,内容要详实一些……”
“……”
张四郎一脸无语,但毕竟是自家宗长的吩咐,只好硬着头皮道,“我写一份,宗长还需自行誊抄。”
“放心,写我不会,抄我还不会吗?”
老张一脸骄傲,毫无压力的样子。
正给张德敲腿揉肩的房二公子也是脸皮一抖,他本以为即将上任的湖北总督是个讲究人,仔细一看,这他娘的也不比自己好到哪里去啊。
家书诶,居然找人代笔。
房二公子内心默默地鄙视了一下某条江南土狗。
“右边用点力。”
“哎,老哥您看这力道怎么样?”
“还行吧。”
第八十一章 惊人业绩
要说打“湖南”的主意,房遗爱还的确是找对了人。
因为身份上的特殊性,徐孝德很珍惜现在的工作,来之不易啊。
湖南师范专科学堂并非是专指哪个学堂,它与其说是学堂,倒不如说是湖南诸州师范学校联盟。
只是挂在了一个招牌下面,也就是当初张德、房玄龄推动的那个业务。
徐孝德本职是“土木营造”,本来跟师范也不搭界,但房玄龄要运作江西,就得从外面抽人。
除了在武汉挖墙脚之外,就是额外地培养可用人才。
工程上的人才,房玄龄并不缺,以他的门路,想要什么样的大工,直接跟中央打一声招呼,哪怕是阎立本,房玄龄说要让他过来做泥水匠,照样能办到。
真正缺的,还是教书先生。
哪怕是照本宣科的呆子,贞观二十五年的江西,也是缺得很。
兴修水利、加强交通之后,资源上的流通得到极大提高。总的粮食产出,又保证了总的人口增长,还能在保证温饱的基础上,去追求物质之外的东西。
南昌,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从“南昌地”,变成了南昌县。而且原本南昌县要和轮台一样,是要高配为“府”的,只是被房玄龄自己否决。
在南昌做书办、文员的人当中,有一些人就是洞庭湖出身,用得不多,但也够了。房天王也只是让南昌的本地吏员知道,他房老汉不是离了地头蛇就玩不转,略作恐吓,南昌本地的流外官,也就老实得多。
也因为有了房玄龄的支持,“湖南”旷日持久的土木工程,陆陆续续也修通了不少原本极为难走的“五溪蛮”杂居之地。
比如“越城峤”、“萌渚峤”这种汉时崎岖山道,经过多年努力,像“越城峤”这条极为难走的路,也修通了一条从祁阳县逶迤向西南通行的官道。
为了方便施工,当时选择的路线,和湘水基本平行。过永州西之后,急转南下,一路抵达湘源县,然后就能直接抵达临源县。
而这里,就是赫赫有名的灵渠东头。
只凭这一点,徐孝德的功劳怎么吹都不为过。
这两年冯氏、冼氏入京上贡的路线之一,就是走这里。
也因为修通了这一条湘西官道,“五溪蛮”遗族,加上湘南“莫瑶”诸部,也就更加容易融入主流社会。
历朝历代吐槽的“历政不宾服”的“莫瑶”,因为道路畅通的缘故,陆续也打听到了湖北、江西獠寨的行情。
吃饱了撑的才作反,于是为了“教化”这个事业,“湖南土木大使”为了更好地修路,就陆续在主干道临近地区修建了学舍。
几年下来,“湖南”地面上增加的丁口数量,相当的可观。
当然具体到“温文尔雅”的操作上,也并非全然就是“莫瑶”诸部如何如何宾服。实在是造反成本极高,自立成本极大,而且贞观朝也远比汉朝的技术手段更多。以往难以攻克的山寨,比如九疑山、五岭,架个热气球,山寨中的布置,什么都清楚了。
至于说囤积的大量油脂、松脂,可以烧山一个月都不带重样的。
面对这种状况,“历政不宾服”的状况,两三年就全部自行解决。
不但减少了冲突,账面上增加的丁口,素质上也远胜剑南地区。同时因为“莫瑶”成为熟番的缘故,岭南和原先江南道的缓冲区,从三不管,变成了交流区。
有交流,就不怕一无所有。
除了临源县之外,义章县也成了岭南和江南的交流门户。在这里,有一条贯穿郴州南北的官道。从这条官道,沿着武溪水,过乐昌县之后,就能轻松抵达韶州治所曲江县。
在曲江之北,因为贸易的缘故,设有水、陆、峤三个关市。三关总称“韶关”,是岭南道北部地区,为数不多贸易发达且人口密集的地界。
人口上来之后,韶州治所曲江县的市民阶层,自然也有更高一点的追求,比如说接受教育。
但因为韶州的迟滞性,曲江县的适龄少年即便想要读书,那么也要走大庾山前往江西南昌就读。
谁叫江西总督府在南昌呢?
只是南昌离韶州极为遥远,前往南昌就读还不如直接南下广州。
不过等到“湖南”围绕官道兴办的大量新学学堂之后,韶州人前往郴州、衡州求学的就多了起来。
?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