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断大明》第1407章


男人看着简陋的装修,几个家具,还有他们带来的大包小包,零落散在地上,看上去很是凄凉。
但中年人却重重点头,道:“嗯,是咱家没错,妮儿,现在咱们有房有地了,再也不怕了。”
女人哇的一声,扑到男人身上就哭,哭的撕心裂肺。
几个孩子一见,也抱团哭起来。
男人搂着一家人,咬牙不哭,眼泪却止不住的流。
他们在江西给一个大户种地,一年到头,连一件买衣服的钱都留不下,夫妻还要进那大户家做工,为奴为婢,饱受欺凌。
现在,他们是自由人了,有地有房,将来孩子也能科举!
他们这一家刚哭,隔壁忽然穿出凄厉的哭喊:“小人叩谢皇上圣德,皇上圣明!”
他们这么一喊,隔壁,不远处,接二连三大喊起来,声音响成一片。
不知道是不是错觉,睡着这一组的声音回荡,其他各处此起彼伏的接应,响彻正片天空。
沈阳府,知府岑德佑站在大门口,看着昏暗中的万里晴空,仿佛听到了那些竭斯底里喊叫声,面容有些恍惚的道:“你们听到了吗?这是什么声音?”
他身后一个县丞满心振奋的道:“大人,这是百姓感恩之音,响动天际!”
岑德佑望着天空,悠悠道:“不,这是千秋之音,这是万古之声,从前不曾有,未来亦不可见,诸位,咱们不是在建功立业,是在书写旷古的史书!”
他身后一群人浑身一振,目光炯炯,神情有种莫可言述的光泽。
辽东是最早进行分地,一块实验田,随着经验累积,朝廷开始全面分地,身处辽东的灾民最先得到了田亩。
对于一世看不到希望,没田没地,挣扎求存的百姓来说,这是天大的恩赐,绝望中绝处逢生!
分地进行中,那些官员似乎也看到了某种“盛况”,心潮澎湃,更加主动,积极的推动“新政”,落实内阁的政策。
大明朝廷以及地方的丈量队数量已经高达近万,处处都是火热的土地丈量,修正。
户籍登记现在谁还敢耍花招,佃户,百姓争先恐后的登记,举报藏匿的大户,可以说,户籍登记,比丈量土地还要紧张忙碌。
大明的改革沸沸扬扬,云里雾里,外人难辨清楚。
不过随着朝廷的“四万万白银”计划,不止国内的一些潜力被激活,海贸迅速激增,外加海外的不断输血,大明出现了一种“富裕”的假象,尤其是随着士族大户以地换钱,商业气氛逐渐增加,有“中兴之兆”出现,这激励了整个大明。
到了这个时候,不管是舆论还是朝野的支持,改革派都已经占据了绝对的上风。
孙传庭面对如海啸般的反对声浪,但在某些时候,也能一呼百应,从者云集。
七月,夏收之后,孙传庭召开内阁扩大会议,集中审议了诸多议题。
第一个,就是吏治,这一年的科举录取人数扩大到了三千人,孙传庭全数将他们充斥在基层,县丞及以下。
第二个,制定的商业促进法,在国家层面立法,推动商业发展,尤其是海贸,被重点推介。
第三个,制定了大明景正土地法案,确定了大明的土地政策。
第四点,从户部剥离户籍等相关权责,成立户籍司,归内阁直接管理。
第五点,对工部权责进行细化,一些权责抽离,合并。大型的桥路等建筑集团,合并给神龙府。
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的公布,让人着实颇为震惊。
尤其是大明高层,从这些轮廓可以看出,首辅孙传庭对六部的改革远远没有结束。
到了夏收之后,大明高层,几乎是二品以上的大员陆续出京,甚至于大明诸多王爷,在朱栩的委托下,行走于大明各地,视察各项改革进度,安抚,慰问一线的官吏。
七月十一,大明皇帝陛下与皇后做船南下,巡视天下,鼓励大明“新政”的前进与发展。
随着大明上下的用力,“景正新政”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前进,整个大明如火如荼。
第1524章 海外建国?
八月的时候,朱栩抵达南直隶,在应天府接见陈奇瑜等一干大员,而后便行走于南直隶各处。
这里是大明最为斐翠之地,“南京”之名不止是个名字。
南直隶巡抚陈奇瑜,清田小组副组长,南直隶参议秦政益等陪同着朱栩,正在秦淮河上泛舟。
秦淮河两岸一如过去的亭台楼阁,灯红酒绿,若有若无的丝竹声弥漫在水面上,经久不消。
陈奇瑜没有想到朱栩会来这里,神色多少有些尴尬,还是解释道:“皇上,从景正五年以来,秦淮河上的教坊就少了大半。臣去年想要关停这些教坊,最终还是留了一些。”
所谓的“食色性也”,有这些教坊青楼给那些无所事事的人有个发泄之地,总比他们四处惹是生非的好。
这大概是陈奇瑜,甚至是整个大明管理层的想法。
青楼自古长存,自有其道理。
朱栩对这件事倒是一种可有可无的态度,不置可否的道:“关不关你们看着办,不过一定要守法,要是有人卖老婆卖女儿进去,奸淫幼童,或者是逼良为娼,杀人越货之类的无恶不作,那就绝不能轻饶!现在没人告状到朕这里,如果有一天,有人拿着状纸来给朕添堵,朕就来为难你们。”
陈奇瑜连忙躬身,道:“皇上放心,臣一定谨记圣谕,不敢懈怠!”
小舟摇摇晃晃,在水里慢慢的游走,朱栩身后的李香君将一杯茶递给朱栩,又安静的坐回去。
她这一次是借着机会来寻亲的,她十岁左右被朱栩带入京,一晃就是近十年了。
朱栩接过茶杯,没有喝,道:“南直隶是我大明最为繁盛之地,牵动我大明根基,发展要清晰,目标要明确,应该有长远的规划。只知道当官,却不知道如何发展,没有目标,没有计划的人,不要也罢。朕看过你们上奏的计划书,说实话,朕有些失望。”
说到这里,朱栩顿下,喝了口茶。
陈奇瑜,秦政益神色一凛,躬身做认真聆听状。
朱栩抱着茶杯,看着不远处旗帜飘飘的一处教坊,道:“第一,城市规模要扩大,要做好有更多城市人口的准备。第二,农业是根基,也是跳板,不要将人都锁死在土地上,要流动起来。第三,要知道一个城市发展的优缺点在那里,扬长补短,做大做强……”
陈奇瑜,秦政益认真的听着,丝毫大意不敢有。皇帝不轻易开口说话,一说话就是题目,将来要考!
朱栩说了一阵,总结性的道:“目前农业改革如火如荼,将来会如何,我们都有一个预料。另一个就是海贸,海贸的发展随着朝廷的‘四万万白银计划’,得到了迅猛提速,你们这些地方大员,不要光看着朝廷努力,自身也要跟上,做好目标,计划。农业,商业的发展,离不开工业,包括丝绸,布匹等手工艺,也包括开矿,冶铁等半重工业。朝廷会不断颁布政策,你们地方要跟上,执行,推动我大明社会的进步……咱们不能只盯着大明这巴掌大的地方,要有全局的眼光,世界那么大,你们就不想出去走走看看?”
陈奇瑜躬身,肃色道:“陛下的话,臣都记在心里。”
秦政益则不多言,他资格还不够。
虽然他是政院系第一个进入省级高官序列,但在整个大明的官场,他依然是不起眼的“小吏”。
同理可得,政院系虽然大举入仕,在朝野掀起巨大波澜,但依旧还在底层,还不够到影响、左右朝局的地步。
朱栩仿佛没有听到陈奇瑜的话,忽然转向李香君道:“永宁那丫头干什么去了?这一天也没见人影。”
李香君坐在朱栩不远处,恬静无声,直到朱栩问话这才抬头倾身,脆声声的道:“公主说想去贡院看看,一大早就去了。”
朱栩摇了摇头,道:“这丫头,一天一个想法,全是三分热度。晚上你让她跟朕与皇后吃饭,她要是不来,朕就揍她。”
这样的对话在宫里很正常,李香君很自然如常的应了声。
倒是陈奇瑜与秦政益有些头皮发紧,心里揣度朱栩的话是否若有所指,在敲打他们。
朱栩又喝口茶,心情倒还不错,道:“秦政益,说说苏扬杭三府的事。”
秦政益立即躬身,语气果断利落,道:“回陛下,目前苏扬杭三府的土地整合还在加速中,预期后年完成。水渠等水利设施也在加紧按计划推进,预期后年完成。农具,耕牛,化肥,农药等,已经设立以及招标了众多商行,集中供应,力争三年内推广?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