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辅(三问)》第135章


大宋王朝已经历时一年了。哪怕此刻便有灭国之祸,也能在历史上留下一笔。
这一笔太轻,太短暂不行。
赵匡胤是个有雄心壮志,有理想抱负的人。他希望这一笔划下的痕迹很长。想要无限绵延不断绝怕是很难,秦始皇这样想过,但终究成了奢望。赵匡胤不想存那非分之想。但至少要有一个相对算漫长的阶段,至少得留下浓墨重彩的痕迹。
听到山呼万岁之声,赵匡胤相当满足,他希望自己能一直听下去,直到死。儿孙们也能听到,听到哪一日断了国祚。
希望这个日子越晚越好吧,赵匡胤希望尽己所能,尽可能为子孙们谋福祉,帮他们打好基础,也好让他们能更长时间地坐享其成。
想要坐稳这江山,就需要帮手,眼下所面临的形势确实太严重。
元旦的新年朝贺,出现的绝不只有大宋的文臣武将,还有各国使节,以及一些割据一方节度使的代表。
契丹、南唐和吴越等国使臣前来时,赵匡胤心里既甜有苦。甜的是大宋卫视赫赫,已经能够震慑各国。
愁的是好好的华夏天下,如今怎么能了这幅局面。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巴山蜀水完全都割裂成一块一块的,想要能够重合起来,可绝对不是件容易事。
江山不完整,如何能传承呢?
赵匡胤坚信这一点,若长出李渊父子只是占领了关中和晋阳,任由隋末的各路义军纵横,天下又不知会纷乱到何种地步?又何来大唐近乎三百年的江山传承呢?
想要办成大事,就要有足够的帮手,制造有利的局势。
结果过朝贺之后,赵匡胤笑道:“昨夜除夕,诸位爱卿可曾全家团圆?”
“托陛下洪福,臣家四世同堂,昨夜团团圆圆,和睦共享天伦。”说话的是宰相王溥。此人年纪不算大,资历却老。如今孙子已经满地跑了,上面还有一位老父身体也不错,四世同堂,其乐融融。
赵匡胤点头道:“那就好,昨晚朕家里也是如此,总算是团团圆圆。”
重臣听得明白,赵匡胤这话显然不是寻常感慨,多半是话里有话。官家究竟想要表达什么呢?有消息灵通之人知道昨晚皇宫家宴之时,心里隐约想到了什么。
适才只是个托词,为的是引出话题,赵匡胤见时机已经成熟,笑道:“列祖列宗保佑,让朕找到了失散多年的族弟——五郎赵铮!”
族弟?
朝堂上的哗然显然超过了昨晚夜宴,自赵匡胤话音出口之时,便是一片震惊。
赵铮是赵匡胤的族弟?他也是皇族?
大部分人都在惊讶,不过转念一想又似在情理之中。若非皇室亲属,官家凭什么如此重用于他呢?
还有人想到,“五公子”当真不是白叫的,如今算是真正名副其实了。至于这身份,官家能这么说那肯定不会错,皇帝绝对没有乱认亲族的道理。
一些重要的明白人想得更多,有些人则是恍然大悟,许多事情忽然开朗。不过让他们更为在意的还是将来,有了个赵铮,仿佛未来的事情突然变得很精彩。
第一四五章节度使的危机感
未来不可期,谁也无法预料。
但人总是想要把控未来,尤其是朝堂上的帝王将相们,他们中有很多人都有一个希望,或者说奢望,那就是未来按照自己期望走向发展。
即便不能,那也要退而求其次,把控未来的走向,顺着这艘大船的方向,顺风顺水,好能走的更远。
本来大宋这条河已经相对趋于平静,但赵铮的出现使得河面上多了许多波澜,水流的方向也不如之前那样稳定。
如今他又突然成为皇族,身份非同小可,那么这波澜势必更大。
多一个精彩的人物,未来肯定会更精彩,但也会更复杂,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看法和期待。一时间,朝堂上几家欢喜家几家忧。
宰相王溥上前道:“官家寻到族弟乃是喜事,因宗正卿一职尚且空悬,所以恕老臣多嘴问一句,赵铮的血统可曾查验清楚?”
虽说是皇帝的家事,但质疑肯定是要有的,王溥此举应该不算多事,或许算是尽职尽责吧!身为宰执大臣,若不闻不问,岂非完全成了摆设?
“此事,朕委派赵普详加调查过,太后和朕都对结果认可,赵铮乃僖祖皇帝五世孙,乃朕的族弟。”
赵匡胤道:“今日太庙祭祖,赵铮会随同前往,认祖归宗。”
是不是赵家人,太后和皇帝是最有发言权的,何况还有赵普详细调查的证据,其他人也就不好再质疑了。
王溥点点头,笑道:“如此恭喜官家,恭喜五公子了。”
赵铮注意到,这老头说话时,目光有意无意从自己和赵普身上扫过,神情仿佛有些不是很友好。
也难怪吗?赵匡胤重用赵普,大加培养。大有替代他们几位“前朝宰相”的意图。或许王溥已经感受到了强烈的危机意识,所以自己,尤其是对赵普不大友好吧!
武将之中,也是各自心情不同,赵彦辉是满腹怒气,难怪赵匡胤如此袒护赵铮,原来他们是一家人。当真是忘恩负义,想起昔年那个一口一个大哥的赵匡胤,赵彦辉更是郁闷。早知今日,何必费心费力支持你登上皇位呢?
你不仁。那就休怪我不义!
韩令坤和赵匡胤是发小,当初在河阳与赵铮有过接触,很多事情心里都明白,所以负面情绪最低。
石守信和王审琦等人不置可否,但隐约有种危急感,皇帝不断启用亲族和心腹,会减少对他们的依赖,对他们的地位和权势有一定冲击。
高怀德想起妻子赵嫣然曾经语焉不详的一些话,恍然大悟。对于赵铮的出现,他也有顾虑,但相对不是很排斥。毕竟他娶了长公主,是老赵家的女婿。江山稳固对自己大有好处。
至于赵铮,是妻子的救命恩人,也算自己的小舅子。要不了多久,孩子出生之后少不得喊赵铮一声舅父。算起来都是自家人。
总而言之,原本只是皇室家事,但产生的影响绝非于此。朝堂上几乎可以说是各怀鬼胎。
赵匡胤续道:“除此之外,朕还有一件喜事要宣布。赵铮与符卿爱女郎才女貌,乃天作之合,太后甚是喜欢,已下懿旨为两人赐婚。好事成双,赵铮上前封。”
“臣在!”
“尔年轻有为,为国立功不少,特授予你文安伯之爵,令司天监择吉日迎娶符郡主。”赵匡胤金口玉言,再次往朝堂上投下一块大石。
除了早就知悉内情的赵普之外,大部分人都很震惊。符彦卿脸上微微一动,皇帝此举也算是为了照顾自家门楣,毕竟符璃乃是郡主,赵铮单单一个皇城使的职位太低了。
文安伯便不同了,伯爵与郡主虽还有差距,但皇室第一爵位,来日还有极大上升空间,至少眼下是门当户对,相得益彰了。
至于为什么封个文安伯,符彦卿先前不明白,赵铮明明是武勋卓著,何以要封文侯呢?自打得悉赵铮的身世,他便了然于心了,皇帝也算是苦心孤诣啊!
文安压根就是个地名,昔年宋僖祖赵朓曾历任永清、文安、幽都三县县令,大约就是在文安纳妾生下了赵铮的曾祖父吧!
赵铮封伯爵,反应最大的当属赵彦辉,昔日儿子被打,赵匡胤连打带消,明罚实赏,偏袒赵铮。
当初所谓的处罚正是免除赵铮的文安伯,而今就这么堂而皇之地恢复,无疑是在打自己的脸啊!
等于自家儿子那顿打白挨了,想起儿子伤势尚未痊愈,尤其是那传宗接代的物件是否能完全恢复还是未知数,赵彦辉心里的怒火便蹭蹭地往上窜。
他想要反对,可开不了口啊!
比起他这个所谓的大哥,赵铮是正经的皇族,封爵本就属平常,何况还牵涉到和魏王府联姻之事。
一来这赐婚名义上是太后的懿旨,连带着也可以说封爵乃太后告慰先祖,抚慰宗室之举,并非皇帝朝令夕改。做臣子的,如何能拂逆了太后的面子呢?
何况这伯爵也是为了照顾符家的门楣,上次儿子挨打,就是因为耽误了赵铮前往符王府赴宴。而今再反对,岂非直接和符彦卿过不去?
赵彦辉心里有数,虽说大家都是节度使,但论实力,人家符彦卿的天雄军显然更厉害。何况人家还是魏王,符家几代的基业,影响力非同小可。此刻去掠虎须,那就是自找苦吃,所以这事只能打掉牙往肚子里吞。
其他人更在意的是这桩政治联姻,赵光义已经娶了符彦卿的六女,而今赵铮在娶了魏王府七郡主,赵符两家关系可就更进一步了。
如此一来,符彦卿大周国丈的光环也就逐渐暗淡了,取而代之的是大宋新外戚。
众人感慨符彦卿身份变化的同时,更多的是羡慕,羡慕符彦卿生出了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