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败家子》第1880章


大的那块肥肉。
方继藩又道:“过一些日子,我将成立一个商行,专司整个黄金洲矿山的开采,到时……要让这所有的宗王以藩地入股,你近些日子将你的聪明收一收,去读读书,学一学这经济之道,你的聪明才智和识时务,我已算见识了,将来这商行交给别人,我放心不下,还是交你来最好。”
这个孩子绝对是一个妖孽,方继藩甚至觉得,若不是自己两世为人,学了后人们的皮毛,又或者……不是自己混了这么多年,积攒的家底深厚,可能一百个自己,都不会是这个妖孽的对手!
人要有自知之明啊!因而对于朱厚熜还是需有所提防的,未来将他放在任何政治或者军事上去培养,方继藩都寝食难安,既然如此,不如让他去做买卖吧,也算发挥他的长处,且还使他在可控的范围之内。
朱厚熜似乎对此早有预料,连忙喜滋滋的道:“多谢姐夫,姐夫……我一定好好跟着学,学的好能为姐夫分忧再好不过,若是学的不好,姐夫也要骂我。”
方继藩一挥手,抬头看了一眼自己的儿子方正卿。
方正卿剑眉虎目,精神奕奕,一身戎装,手一刻不停的按着腰间的刀柄,犹如一头迅豹。
相貌堂堂,堪称龙凤。
只是……
方继藩心里却想,哎……别人家的儿子啊。
方继藩登上马车,旋即,马车渐渐没入了夜雾。
浩浩荡荡的护卫,亦如烟散去。
直到眼前再看不到一点人影,朱厚熜依旧伫立在府前!
他喉结滚动着,和方继藩对他的警惕不同,朱厚熜心里却是莫名的恐惧,从他向姐夫密报,此后大军集结,围住王府别院,再到撤退,这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马,召之即来,挥之即去……这才是真正的立足之本哪,方家极雄厚的财力,与数十万方家人的支持,还有西山书院的影响,再加上方家对无数王学读书人的向心力,以及方家在新青岛营造的港口,建立的驰道,源源不断开采和挖掘出来的矿脉,新临淄建立起的一个个作坊。新济南所建的一处处军中营地,开垦出来的耕地。
这些……才是真正的王霸之本,是实力的源泉,绝非是一些小聪明,区区的阴谋诡计,可以动摇的。
真正的实力面前……朱厚熜感受到的是战栗。
他默不做声,很快就开始调整了自己的心态。
既然选择了中策,那么……自己从此之后便有两个职责,一个是极力说服自己的父亲,用心的为方继藩打理宗令府,管辖诸王公。另一个,便是努力学习经营之道,让自己慢慢的适应融入方家这个庞大机器的体系之中,好使自己有被利用和驱策的资本。
想通了这个关节,其他的事……他已不在乎了。人活着,要知道自己真正的角色是什么。太祖高皇帝之后又如何,江山社稷这是自己的堂兄朱厚照所考虑的事,而作为旁系,自己要考虑的是如何安身立命。
他微微一笑,呵了一口气。
新青岛的夜,有些冷。
……
次日一早,在这阳光都变得薄弱的寒冬里,朱厚照没有贪图舒服,立即下了命令,准备带着人出发了!
他需一路北上,前去拜见上皇,这也是他来此地的目的之一!
方继藩自也高高兴兴的起来,朱厚照却是眼尖的发现方继藩一脸疲倦,朝他笑道:“怎么,这鬼样子,昨夜去做贼了?”
方继藩倒没有隐瞒,将昨夜发生的事全权禀奏。
朱厚照顿时瞪大了眼睛:“诸宗亲之中,就没有一个挺身而出?”
看着朱厚照略显气愤的,方继藩不由感叹,这家伙即使做了皇帝,还是那个熟悉的调调啊!
他能清晰的看到朱厚照眼中所流露出来的失望,虽然方继藩也想扯谎一通,安慰一番,却还是老老实实的道:“陛下,不曾有。”
朱厚照沉默片刻,倒是认真的道:“朕的选择是正确的。”
随即,朱厚照又咬牙切齿起来:“可朕还是气不过啊!真是岂有此理!这群混账,竟是一个能打的都没有,亏他们也都是太祖高皇帝的血脉,竟都是这样不堪吗?若是挺身而出,朕倒还宽慰一些,也敬他们是一条汉子啊!”
听着朱厚照愤怒的吐糟,方继藩能深刻的感受到朱厚照对自己族人的怒其不争。
不过这个结果也不是多令人意外,朱厚照最后也只能叹了一口气,一挥手道:“罢……就没有指望过他们多出息的,还是赶紧去见父皇吧,只是但愿父皇见了朕,不要揍我才好。”
说起这个,其实方继藩心里也颇为忐忑,自己这个摄政王……不知上皇会怎样的看待呢?
于是一番准备,二人在护卫的重重护卫之下,一路沿驰道进发,这一路都没有停歇,只是越往北,天气越是冷冽,朱厚照的心情……也愈发的沉重,上皇寻的地方……似乎有些不好。
第1793章 见过上皇
一路向北,无数的农庄星罗棋布。
偶尔……会有一些农户,他们用木头搭建起来了简易的庄子,一户人家,大抵有七八口人,别看庄子简易,可这里的主人,往往是附近数千亩地的持有者。
数千亩地,在许多地方,都称得上是地主了,哪怕是在佛朗机,也绝非是普通的阶层,可在这里……不过是最简单的农户而言。
他们往往已豢养了一些牛马,猪舍也是必不可少的,自屯田卫引进来的猪,早已得到了大多数农户们的喜爱。
家里的劳动力大抵有四五口。
妇人们喂马养猪,而男人们则下地耕种。
上皇的行在便在湖泊的北面,带着数万的大臣、宦官、宫娥、禁卫,以及投奔而来的移民们在此定居,开垦出了土地,用土夯出了一座方圆十里的城池。
朱祐樘的屋舍,也不过是比寻常人要大一些而已。
虽是方景隆送来了一些贡品,朱佑樘却将大多数的东西赐予了左右之人。
随来的大臣们,起初自是哀号遍野,不过……人就是如此,起初的时候,他们在船上感觉朝不保夕,只想着能够活下来,历经了七八个月的航行之后,到达了陆地,他们便有了大难不死的感觉。
人就是如此,吃过了航行之苦之后,慢慢的开始适应了环境,哪怕当下需要身体力行,上皇给与的恩赐毕竟有限,一切都需自己重新开始,结舍定居,带着家人开垦一些土地以作家用,也渐渐可以适应下来。
这里的天气明显更寒一些。
南面是一处湖泊的码头,可以打鱼,北面是一片片的耕土。
弘治皇帝每日清早起来,都要四处走走。
起初不能批阅奏疏,令弘治皇帝其实很是不适。
可慢慢的,他就习惯了这样慢节奏的生活。
而萧敬越发的老了,身子佝偻着,而且在这种气候里,不得不扶着一根杖子走路!
此时天空已是大雪纷飞。
人们也逐渐习惯了这里的天气,大多时候,人们还是躲在屋舍里烤着炭火。
在这里,煤炭炉子是不流行的,大家也不喜烧煤取暖。
倒是附近树木多,因而有商人专门伐木建窑烧炭,这木炭,倒是很是畅销。
这些从前的王公们普遍认为,煤的气味不如木炭,最重要的是……这已经是他们最后的一点坚持了,只有如此,仿佛才能让他们不忘记自己原本高贵的身份。
上皇帝带着人,会到夯土的城楼上走一走。
他身上包裹得严严实实的,须发皆白,任寒风吹打,满是皱纹的脸上,却有一双有神的眼睛,当眼睛落向大明的方向,他总是沉吟很久。
那里……终究有太多割舍不下的东西。
萧敬在一旁,虽是老迈,可在此时,却总是手忙脚乱,但凡大风将上皇帝的衣角吹开,萧敬总是担心寒气会侵入上皇帝的身体,引来病症,因而,他便这边捋一捋,那一边又遮一遮。
“上皇,天色不早啦。”
上皇帝只颔首点头,随即眼睛落在了萧敬的身上:“昨日送来的急报……不知厚照会不会来见朕。”
萧敬露出担忧之色。
他很清楚上皇为何来黄金洲,上皇是希望早早将自己的权力交给自己的儿子,让儿子好生的磨砺,不只如此,将这些旧王公大臣们带来这黄金洲,也是让新皇帝少一些阻力。
萧敬没有儿子,可和上皇接触久了,却比谁都明白可怜天下父母心的道理。
只是……昨日消息传来,皇帝居然也来了黄金洲,这……
上皇的问题,萧敬不敢回答。
弘治皇帝反而微笑道:“萧伴伴,你又在怕什么,担心朕不高兴?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