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之谋天下》第48章


棺定论,合着他还没死呢,你们就想把屎盆子扣他头上,这怎么行!
要不说文臣爱名呢,魏明远不惜赔上镇北王的名声,他和陈旭十几年的友情,也要把这伙人逼出事来。一来可以把装鹌鹑的陈儒皇帝杀了,免除后患。二来借着陆丰的光,逼迫京师世家做乱,以便为镇北王日后为皇开路。朝廷议政,可不是他们北疆这伙兵头子能玩得转的。就王爷那磊落劲,还不让人蒙死啊!他魏明远又不能替王爷当皇帝,现在不动手,以后还怎么动手?
至于说陆丰,虽然是个良将,不过魏明远一点都没把他看在眼里。要说打仗,他们北军怕过谁!陆丰识时务,降了最好,不降,打到你投降!咬牙瞪着楚阳的奏折,恨只恨陈儒居然敢联系拖和台,让他不得不把冀州派往青州的兵丁又调回去防守。陈儒啊陈儒,只是个污名,便宜你了!
是了,魏明远其实最恨的其实是陈儒坏了他家王爷的计划,生生又得抽出部分兵马防守。但也因此,魏明远不得不提前做出准备,对朝臣动手。能指挥楚阳,以一州为饵,离间二王,北上联系突厥,中间收了水军再取徐州,断赵王后路,陈儒这个皇帝的大局观,魏明远其实很佩服。可陈儒是怎么过日子的?魏长史日夜派探子明察暗访,得出的结果都是个傀儡,你说京城地水得多深?更坑爹地是,他们刚派人把城门夺了,这伙人就全副武装,投降了。
当时魏明远心里就有点怪怪的感觉,那时许大头在皇城硬顶,他们打的上火,魏明远更多的想法是帮殿下收拢朝臣,对付快来的敌军。可楚阳的信把他惊醒了,王爷只看到陈儒藏头露尾,他这做臣属的,只好多多尽力,给殿下拾遗补缺。
京师局势在魏明远的动作下开始暗流涌动。这时,姜宁的信,到了左汉臣手里。
其实这次前来,左汉臣也有投机之心,他对镇北王比较看好。不是因为军队,也是人品,是陈旭的年龄。陈旭今年不过三十有五,赵王汉王之流拿什么比!他左汉臣也不到四旬,难道投了南边之后再跟着站队夺嫡吗?据他所知,那二家王爷一个无嫡子,打算立贤。另一个有了嫡子却是个无能的。若是他们的父王有个好歹,能不能把自家势力收拢还在二可之间,他去做什么?
不过,姜宁的信到了,让他吃了一惊。离京前,左汉臣曾找过姜宁,因为家人都在城里,再加上自己祖母姜氏是姜宁姑奶奶,他们二个家族是天然同盟。
出个领兵不是小事,人吃马嚼,可都归兵部管辖,左汉臣也是加个保险。他可不是陆丰那愣头青,当了将军不少年,还不知上下打点。要不是朝中二派相争,估计他还不知在哪拼大刀呢。
反复看了几遍书信,左汉臣头痛了。陈儒叫镇北王扣个屎盆子,又坑了朝臣一把。另外,高相似乎也要动手。怎么做他是不知道,但同殿称臣这么多年,有些小动作他还是能看清的。如今就是想带着二家人马,跟他一起回充州,以待时机。
作者有话要说:
☆、陆丰
姜宁的书信只是给左汉臣提个醒,京师形势不容乐观。而他和陆丰的到来就成了导火索。左汉臣再次对比一下两方的差距,他退缩了。北疆士兵悍勇,那伙人是跟突厥人打出来的威风,可不是他这仨瓜俩枣玩转的。如果手中是御林军左汉臣倒也想跟镇北王掰掰腕子,倒不是说他因为京师权力划分而不再看好镇北王。军人嘛,总得秀秀肌肉,展示展示实力,有本事的人在哪混不是混,不过是得不得重用罢了。
不过姜宁的提醒倒也不错,只要他还掌着充州,不自立为王,到谁手下不是干,反正再怎么打,也是老陈家天下。提笔写信,而后唤人叮嘱:“把这信送出去。丁牧,再安排三百人小心接应。”
“将军,那你们呢?”
“我们?”左汉臣嘴角弯了弯。“我们回充州。”
丁牧傻傻地问:“不救皇帝啦?”
左汉臣照着他脑袋就一下子,打得丁牧一激灵。
“老实做你的事!快去!”
丁牧离帐前,左汉臣小声说了一句:“陛下归天了。”
哈~
丁牧居然一脸惊骇地回头一望,合着他耳力不错,竟听见了。左汉臣摆摆手,示意他出去。
既然有了打算,左汉臣心中嘀咕,这事要不要告诉陆丰呢。若不说,陆丰的未来必然陷入京城,镇北王不是吃素的,未知情况下,那小子肯定倒霉。我要不要告诉他呢,这个时候就体现出没人商量的坏处了。像赵王汉王家大业大,身边自有人相助,左汉臣不过一将军,虽然地位略高,身为御林军统领,御林军是什么,非帝王心腹不可用,最重要的是忠心耿耿,作为皇帝的枪,最好不要有自己的思想。所以左汉臣根本不敢,也不可能大肆招纳幕僚。这要让皇帝知道了,你想干什么?造反吗?
问题是这种大事一般的幕僚他也不能告知啊,所以左汉臣就在自己屋子里磨地皮。直到傍晚,他终于下定了决心,陆丰这人还是别回去了,青州一地没了陆丰,也许会投降,但他也不是没这个机会。若能再把青州拿下,左汉臣心头一片火热。
可是,他想想自己带的这几万人,有些愁眉不展,兵还是少了些。怎么办呢,要是陆丰的兵能给他一半就好了。啪,他一拍在腿,这事操作起来也不是不可能,咱诳陆丰一把试试!
无师自通般,这厮学着楚阳伪造军令。他造的不是调令,而且告急文书。理由嘛,左汉臣都想好了,走前豫州好像就快不行了,干脆就用这理由好了。他三下五除二就把信弄好了,然后找出印信,嘿嘿,幸好任欢走前用的跟我这套差不多,稍微改改也凑合了。做好之后,他招来心腹,叫他派人改装改装,连夜报信。重要的是,直接进陆丰大营!
反正成不成的试试就好,有了这粗犷的信报,左汉臣□□地睡了一觉。次日天明,果然陆丰派人来请。
其实,都是打仗的,有些东西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陆丰能走到这一步,凭什么能心甘情愿的调兵救皇帝?他可一直都没怎么听话过。自从在充州叫人撵走,陆丰多少有点明白朝中无人的尴尬了。可自己是寒门出身,整个家族只他一人身居高位,他又能如何。
自天下大乱,他就在盘算,这些个大王小王乱打一通,也不知最后谁能上位。自己一个小虾米,还是远远眯着为好,其实他想法跟益州韩英差不多。不过是韩英处境比他还差,叫汉王提前逼反了。不过陆丰的青州紧挨冀州,跟镇北王多少打过交道。他开始觉得,镇北王可惜了。陈旭光明磊落,更加尚武,若是这个王爷能上位,想来在他手下,因着主子知兵,做起事来更为舒服!
突厥人实在可恶!陆丰曾经在心里诅咒过。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镇北王出兵了。他心中激动非常,早早就点齐了兵马,想要投靠。可身边幕僚邹诚劝他:“镇北王手下,能征惯战者众,将军若自行投靠,是能力比他们强呢,还是忠诚够高呢?若将军手握青州,等镇北王亲自招降,不比自行投靠要好上许多?”
其实这道理真的很简单,可陆丰的想法就跟正常人不一样。当然了,要是一样他也不是陆丰了。当兵这么多年,除了打仗,从不逢迎,就算身边无数人劝说,陆丰还能坚持己见,就可看出这人的固执。如此小人行径叫陆丰嗤之以鼻,青州当初养寇自重他就不想同意,奈何天下大乱,叫一众族老给得心烦意乱,不得不弄块地方生存为重,倒底有些不好意思。陆丰从此再没问朝廷要过东西。刚开始是真难,手下兵丁都吃不饱肚子。亏得有了楚大人的主意,他把水军压制住了,才混得不错。
这次邹诚献策,让他不要动身,他没听。邹诚又献策,让他派手下将官前去,缓缓而行,陆丰又没同意。皇帝陈儒虽为众臣所推,然而当初他没反对,也算默认,既然已经称臣,无论此行成功与否,陆丰都打算全力以赴。其实他的想法跟左汉臣有些相似,我投诚,可我很厉害。
不过临走前,他把家底交给跟了他很多年头的手下史临友。不过左汉臣也太小看陆大将军了,他可是从底层一步一步靠着拼杀打出来的,比起跟突厥做战多年的北军将领也不差什么。顶多在草原作战方面,陆丰不如北军,可步兵作战,北军也许还不如陆丰专业。
这信报真假,陆丰一扫就能看出来,左汉臣弄的太假了。也是左汉臣经历的少,他是京师将领,出身世家大族,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