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穿之朱明绣锦》第110章


于是群臣开始了第三回合的劝谏,毕竟燕王一日不登基,有功之臣就无法沾皇恩受封赏,武将更是迫不及待想要分享靖难的胜利果实,燕王毕竟已经推辞了三次了,再怎么演戏,这火候也差不多了。
这会只见文武百官俱是伏跪于地,帐里帐外围了黑压压一片人,那架势着实是在说,如果燕王再不答应继承大统,他们便长跪不起。
燕王见状,这才勉为其难地说道:“罢了,既然众卿苦苦相劝,那我也只好勉为其难了……”
众人期盼燕王这句话已经期盼了整整三天,这会终于等到了迟早要说出口之话,霎时间帐里帐外一片欢庆沸腾,“万岁”二字从众臣口中山呼出来,如排山倒海之势,乐的燕王喜上心头,这二十多年来,自己装孙子早已装的够累了,从今往后,再也没人能拦得住老子,老子便要指点江山,让天下人臣服!
*
徐辉祖依然把自己关在祠堂中,任谁去求他开门,也无济于事。徐妙锦只能边安慰李氏,并每日往祠堂中送吃食。
这日徐增寿匆匆从龙江赶了回来,还没来得及喘口气,便拉着小妹兴奋说道:“妹妹,好消息,好消息,百官苦苦劝了大姐夫三天,大姐夫终于同意顺应天意,即位登基了,以后咱们徐家不光是大明开国第一功勋之家,也要出中宫皇后了!”
徐妙锦心中始终还是担心着大哥,只见她听闻此言,并无半分高兴的神色,只是忧心忡忡地问道:“燕王可有说,大姐何时才能到京城吗?”
徐增寿一时间没明白过来妹妹问大姐进京之意,其实徐妙锦是想着大姐到了京城,可以为大哥再在燕王面前求求情,可徐增寿却曲解了她的意思,迷惑不解地问道:“四哥知道小妹与燕王之间情深,可小妹也不能让燕王为难,将来废了大姐皇后的位置吧……”
“四哥!你说什么呢!妹妹怎会动如此心思!”徐妙锦不知徐增寿这话从何说起,她心中坦荡,从未想过要取代大姐的位置,可她却没想到,自己血浓于水的亲哥哥居然是这样看她的……
如此这般,确是叫人心寒不已。
徐增寿也知自己说错了话,便悻悻不再言语。徐妙锦见气氛颇有尴尬,便缓和道:“我问大姐何时进京,只是为了替大哥求情之事,至于皇后之位,那只能是大姐的,妹妹从未动过半分心思,希望四哥以后也莫要再提此事。”
*
燕王登基仪礼就定在了六月十七,此间时间紧迫,要筹备之事更是千头万绪,而这其中重中之重的一件事,便是要起草即位诏书。
这起草即位诏书的人选,该选谁呢?
当年燕军渡淮河之时,道衍和尚曾与燕王书信一封,信中曾言:方孝孺乃是旷世奇才,一代大儒,名播天下,殿下绝不能杀此人,如若此人被杀,天下读书人种子绝矣。
朱棣想到道衍的嘱托,便心生一计,想让方孝孺替自己起草即位诏书,这样便能彰显自己不仅仅是一介武夫,让天下人看到新皇帝同样重文。
方孝孺很快便被带进燕军大营中来,不过他此刻却是着一身粗麻孝服,出现在朱棣面前。
朱棣见他如此装束,先是一愣,不过也并未再说什么,毕竟方孝孺是他列入奸臣榜中的建文遗臣,为自己原来的主子披麻戴孝,也是人之常情,可以理解。
只见方孝孺一进中军大帐,便挺身而立,完全没有跪拜之意。
世人道,一报还一报,也就是如此吧。想当年他朱棣大闹天宫之时,在朝廷上登陛不拜,搅的人仰马翻,如今方孝孺亦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朱棣身边的军士见状,想要强制方孝孺曲膝,却被朱棣制止了。
只见方孝孺竟哭天抢地地在朱棣面前嚎啕大哭起来,朱棣知道方孝孺此番行径,皆是哭给他看的,方孝孺边哭边祭拜建文帝,霎时弄的场面十分尴尬。
“先生何苦如此呢,靖难起兵本就非我本意,我不过是想效仿周公辅政罢了……”朱棣见方孝孺此刻哭声渐渐缓和,便从御座上起身,走到他面前,尴尬说道。
这话听得方孝孺更为愤怒,都已是如今这形势了,你燕王还在那里假模假样的演戏,只见他应声问道:“哼,如今成王何在?”
“已自焚而亡。”朱棣说道。
“哼,那为何不立成王之子?”方孝孺冷哼道。
“国赖长君,况且其子已失踪。”朱棣知他所意,此刻强忍着心中怒气,镇定说道。
“为何不立成王之弟?”方孝孺并不推让,继而咄咄逼人道。
“此我家事,先生不必为此操心了。”朱棣已被他逼问的没了脾气,那太子朱文奎在乾清宫大火中失踪,二子朱文圭才两岁,话也不会说,路也不会走,如何能做一国之国君?
朱棣此刻已经失去了耐心,他命人将纸笔塞到方孝孺手中,逼他写即位诏书。
方孝孺接过纸笔,仰天长啸后,便冷哼一声,继而大笔一挥,含泪在那白纸上,写下“燕贼篡位”四个大字。
朱棣见他如此行径,心中怒火已是燃烧到了顶点,他怒不可遏的斥责道:“你难道不怕我灭你九族吗?”
“哼,诛十族,又能奈我何!”
好,这是你说的,从今往后,仁慈二字便永远不会出现在老子的字典里,你们一个个迂腐书生,祸国殃民,老子本欲从宽处置,你们却不领情面,诛十族,你以为老子不敢吗!
“拉出去,遂了他之意,就诛十族!”
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
要知道,杀人,只要手上沾满鲜血,便停不下来。
铁铉,割耳鼻后煮熟,塞入其本人口中,继而又将其扔入油锅,活活炸死。
黄子澄,齐泰,练子宁,凌迟处死。
黄观,投江自尽,连中三元之名从登科榜上划去。
……
整个应天城,在永乐大帝登基前,残阳滴血,鲜血染红了秦淮河……
*
有件事,让纪纲心中很是疑惑。
他奉命去捉拿奸臣家眷,却发现有一些人,凭空消失在了这世界上。
他顺藤摸瓜,却百思不得其解,这铁铉与齐泰之女,黄观妻小,到底逃到哪里去了呢?据线人称,六月十三金川门破门那日,她们奉诏进宫,可直到乾清宫起火之时,也不见她们从宫中逃出,莫不是与建文帝一同自焚殉国了?
纪纲越想越觉得此事蹊跷,如若这些人没死,那此事便是细思极恐,到底是何人,在光天化日之下能一手遮天,大变活人?
那日进宫之人,还有徐家兄妹二人,可最后从火海中逃出的,却只有此二人……
而这徐家兄妹,皆是燕王眼前的红人,一个将来必定会位极人臣,受封国公,另一个将来必定是宠冠后宫,此二人没理由,也没动机去做如此之事啊……
归根结底,纪纲始终不相信,那具面目全非的焦尸,会是建文帝本人,铁铉,齐泰之女与黄观妻小的消失,必然与建文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
六月十七,新帝登基的吉日。
燕王骑着战马,由众将士前呼后拥,离开龙江,缓缓向皇宫而行。
前面已经演了三天的大戏,只待今日这最后一场收尾戏,永乐大帝的登基仪式,便可大功告成了。
就在燕王一行人朝皇宫浩浩荡荡行进之时,路边突然冲出一人,跪到他的马前。
只见那穿着朝官补服之人跪倒在前,大声说道:“臣翰林院编修杨荣,恳请殿下留步!”
燕王左右之人见状,以为杨荣是故意挑事之人,正准备将他拉下去,却被燕王制止,此刻只见燕王好奇问道:“卿有何事奏?”
“臣敢问殿下,是先拜谒□□陵呢,还是先即大位呢?”杨荣斗胆进言道。
朱棣听闻此言,心中思虑片刻,忽然抬手指向前方道:“这前面,不就是孝陵吗!”
这杨荣说的确实没错,他此刻已废了建文年号,打的是恢复祖制的旗号,先拜皇陵,就意味着他的皇位是直接从朱元璋手中继承过来的,那么也就不存在得位不正之说了。
燕王放下手臂,一行人便缓缓驶向朝阳门,出了那朝阳门,便是钟山脚下,这条路……他再熟悉不过了……
拜过了孝陵,就只剩下那黄袍加身的最后一出戏,这会只见从孝陵通向皇宫的路上,已是挤满了诸王与文武百官,在文武百官簇拥之下,燕王换上了天子冕服,乘上辇车,军民耆老万众夹道,俯身相迎,高呼万岁,一路浩浩荡荡来到了奉天殿,接受百官上表称贺,从此以后,大明王朝进入了他两百多年间最辉煌的时代。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