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宋末玩三国》第324章


这是要托孤啊!李纲闻言大惊,赶紧起身避礼之余,便朝赵构问道:“敢问康王,朝中到底有何大事。何以会之兄竟然有此语?”
赵构便站起身来,示意二人坐下,且开口道:“伯纪尚且未闻否?今日童贯急报,金人已然犯边,请朝廷速发援兵为助。然则事后又有风声传来,官家并无遣兵抵抗之心,反倒有议和之意。故此会之便欲要效仿伯纪前番所为,先上表章力主抗金。若是官家不用,复抬棺哭太庙!”
李纲闻言又是大惊,赶紧开口道:“金人果然南下?”
赵构便开口道:“童贯曾占据得析津府,几复得南京道。然则金人前锋以擒拿天祚帝相欺,诈入得南京道,陡然偷袭童贯大军。如今童贯已然退守紫荆关,且为金人攻打甚急。金人只一面攻打紫荆关,却又一面南侵雄州等地。此外,金人尚且于中京道大发兵马南下,如今正为耶律大石拼死阻拦于杀虎口。金人彪悍无比,耶律大石不过辽国残将,又如何能抵挡许久?待到两股金人一旦汇合,必定南下直扑汴梁!”
李纲闻言又是大惊,便开口道:“康王手中可有童道夫告急文书?下官请借一观。”
赵构便开口道:“此文书已至银台司,如今银台司人人皆知。”
李纲低头沉吟。
旁边秦桧便趁机补刀,先朝赵构开口道:“万一官家诏书既下,又如何肯收回?此事宜早不宜迟,下官先行告退,且前去草拟表章。”
又朝李纲行礼道:“伯纪兄,日后还请多多费心。”
赵构闻言大叹!
秦桧转身正要离去,却为李纲伸手拦住。
却见得李纲开口道:“会之兄且慢!此等美事,何妨相让于吾?家中兄弟数人,虽缺吾一人,亦足以奉养父母百年。兄弟和睦,有得彼等照料,亦不至于令妻子有饥馁之虞。”
又转身朝赵构开口道:“下官这边前去银台司,待核实得此事,自当即刻拜表。”
说完此语,也不待二人反应过来,李纲朝赵构行得一礼,便退了出去。正可谓来也匆匆,却也匆匆。
待到李纲既去,赵构秦桧二人相视大笑。
如今既然搞定了李纲,接下来便是引动王黼出手了。
二人便联袂往王黼府第而来,又是一番双簧演下来,便引动得王黼大怒,赶紧召集众拥趸,一起上表请求遣兵抵挡金人。
往日里这种表章自然是王黼自己处理。唯有此次正要让官家明白百官心思,也有暗中向官家施压之意,故此王黼便借口避嫌,且命人将表章一起送入大内,恭请陛下圣裁。
前文便已经说过,宋徽宗平日里不怎么看奏章,大多交由王黼处理。
如今猛然见得上百本奏章前来,宋徽宗自然大惊,百官竟然全部上表了?这要是一个弄不好便会于史书上留下污名。
为了自己名声,赵佶也难得地勤政了一回,便命人备下香榻,自己躺于其上歇息,且使读折官员一一读来。
第一封,力主抗金;第二封,力主抗金;第三封,还是力主抗金……
连着听了十来封奏折,见得封封皆是力主抗金,赵佶也不由得犹豫起来。
今日百官一齐上表,人人皆主张抗金,自己若是便行议和,只恐必失百官之意,若是果然发兵抵抗,又恐不能必胜。
实在是难以决断,宋徽宗也只能将这些表章留中不发。
留中不发也是一种态度。
见得陛下犹自在动摇,到得第二日,百官更是疯狂上表,且言辞比昨日更为激进。
有官员扬言碰死阶前,也有官员欲要效仿李纲,往哭太庙。
宋徽宗自是头疼不已。
这些人只说不做的激进官员还算好,唯有只做不说的李纲更令人头疼。
这货早早便已经备得表章,朝服跪于皇宫之前,欲要求见官家面禀。
这种时候,宋徽宗又如何敢见?
正是因为国朝善待文官,与士大夫共天下,便引得文官们嚣张无比。
若果然相见,必定有一番辩论,到时候必为李纲喷一头口水不说,又恐为其所驳倒,无端失了脸面。
关键是这种事情宋徽宗还不能翻脸。就好比你家出了点事情,周围邻舍一起前来安慰,且给你乱出主意。
虽则这种主意听起来匪夷所思,你也不能相骂,反而得出言感激,否则日后你再碰到点事情,还有谁肯来?
到得此时,宋徽宗唯一能想起来的便是蔡京。这主意既然是你出得,出了事情你就得出面摆平。
于蔡京说来,自己所做的一切无非便是为了复相而已。如今王黼闹得越凶,越能引起陛下反感,自己越能早日复相。
故此蔡京明明有制衡手段,却不肯使出来,只一味的装软弱。
不仅如此,这货犹自看热闹不嫌大,且命自己未曾暴露的党徒也相跟着王黼瞎闹。
面对着众文官气势汹汹的逼宫,宋徽宗也只能装起死狗来,每日间但托病藏于宫内,既不肯批阅奏章,也不敢与百官相见。
如此过得两日,汴梁内已是满城风雨。
见得时机已至,自然就轮到赵构出来收拾残局了。
官家既然病了,身为人臣,身为人子自当前往探视。
待见得宋徽宗,赵构不由得流下泪来,只拜服于地,且开口道:“儿臣数日不曾入宫问安,谁料得父皇竟清减许多,想来便是每日间国事操劳之故。”
一听得赵构提及国事,宋徽宗又头疼起来。好在这事情赵构竟然未曾掺合。当下宋徽宗便开口道:“吾儿久负贤王之名,但凡京中不平事,吾儿总是仗义执言。谁料得此番竟未掺合,吾心实慰!”
赵构便磕头道:“此等国事,自当父皇乾纲独断。儿臣所言者,敢言者,皆不过小事而已。实不敢妄言国事。”
宋徽宗闻言大叹:“若彼等皆如皇儿般识得大体,朕又何以烦恼至此。”
赵构继续磕头道:“为君父分忧,乃人臣、人子之本分。儿臣斗胆,愿替父皇平息得此事。”
宋徽宗闻言大喜,便开口道:“吾儿有何妙计?且起来说话!”
赵构继续磕了一个头,这才站起身来,作揖道:“彼等所以闹腾者,但为战和二字而已。既是如此,父皇何不顺其意而为之?”
宋徽宗便摇头道:“我朝承平日久,又岂是金人对手?万一战事既开,必惹得万民荼毒。朕为万民计,不得不以和为意。”
赵构便继续开口道:“父皇仁厚爱民之心,奈何彼等不知?既是如此,莫如阳为战,阴为和;先为战,后为和。”
这话颇有新意,宋徽宗有点兴趣了,便开口道:“吾儿只说当如何行事?”
赵构便开口道:“父皇可遣兵北上,阳为与金人争战之势,实在严令大军以保守边境为要。金人若果然南下,必与我军交战。若我军能保守得边境不失,如此自然是最好。若果不能,此时再言议和不晚。”
这个可以有!
众文官只请遣兵北上与金人争战,如今经过赵构之口,便折中了一下,变成保守边境,这样大家都能接受。
与众文官而言,其实也是于王黼而言,只要不是直接议和就好,如此便能压过蔡京风头。
于宋徽宗而言,只要不是主动与金人争战便好。保守城池那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总不能你来打我,我还不抵抗了?
更何况万一守不住边境,还可以议和嘛!
到时候有得铁一般的事实在,百官也必然不再坚持。
如此简单的办法,自己竟然没想到,可见是被百官给气糊涂了。
第385章 原来坑的是金人(八)
正所谓风起于清萍之末。
童贯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的不过偷了一回人而已,何况天祚帝还没到手,结果一步一步下来,便引得天下震荡。
早知如此,要个毛天祚帝啊!
如今说什么都晚了,天下早已经乱成了一锅粥。
南京道内,完颜斡鲁正领大军欲要找自己报仇。
好在自己得赵良嗣之策,逃过一劫不说,尚且将对手困于南京道,旦夕饿死。
北面,中京道大批金人正在死命攻打杀虎口,也不知道耶律大石这货顶不顶得住?
因自己随手之举,金国近半兵力已经被吸引来南京道。
宋国朝廷也已经传来风声,陛下数日前颁下诏书,于京畿附近的京东东路,京东西路调集得十五万军,不日北上为援。除此之外,尚且有诏令传去永兴军路,命十万西军兵马为备,随时准备东来增援。
加上前次遣来拱卫雄州的五万兵马,朝廷出动的兵马总计已经有得三十余万,声势犹自超过自己复燕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