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午后)》第1501章


但现在呢。只享受权利,不付出义务可能吗?
盟会上未说伐夏,但说了征兵一事。
这是血盟,郑朗本人也割破了手指,放血入酒,与诸族发誓饮下血酒。
宋朝执行了,事实做得很不错,就连对吐蕃的基础建役所用钱帛,也超出了他在盟会上所说的数字。这些年河湟也的确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现在这二十几个蕃候却没有按照盟会所说的那样去做。
凡事占个理儿。
郑朗仅一句,一起语塞,只能认错。
郑朗又说道:“实际原先我授命章质夫,若你们继续不听命令,第三步就是减少或取消息你们作监股契,将这些股契当成奖励,分配给其他蕃候。若再不听,第四步就是剿灭!相信会有许多蕃候愿意配合朝廷,看到你们的灭亡,得到你们的百姓,得到你们的作监契股。”
但郑朗还是给了他们一次机会,去西府讨了手令,让他们前去凉州,通知章楶中止。
然而这时也不需要再消耗了,并且这时各族部下所剩不足两成之数。
这些人离开京城,带着手令匆匆返回西北。
朝廷正式下令,将河北河东各组军的兵士调到京城,未说伐夏,而说是让他们来京城,演武阅兵。
共十一万人,成员有些杂,多是乡兵,还有少数保丁、壮丁与一些弓箭社的民兵。
这部分军队非是主力军队,前期还是当成民夫用的,押运粮草物资,也借着这个名义,进入西北,以免过早惊醒契丹。还有禁兵,人数并不多,只有二十五万人,多已经在陕西河湟,这次调派的禁兵并不多,一是迷惑西夏与契丹,二是本身禁兵数量就在下降。
熙宁改制,包括政治经济与军事,在军事上改制的有许多方面,一个变化,就是陆续减裁禁兵,增加了乡兵。改制后,禁军数量一直维持在六十万上下,始至今天,包括已经牺牲的禁兵,数量只有五十八万人。禁兵裁减得还不算厉害,最厉害的就是厢兵,厢兵的任务宋朝明确规订就是以供百役。例如壮城军修筑城池、作院军用于制造武器、桥道军修路铺桥、船坊军用于造船、河清军治河、装发军用于运输、惩罚偷懒的禁兵以禁入厢、看押牢城,等等。
起初设置它也非是为了战争,一有灾害,将灾民编入军中养起来做劳役,抚恤灾民,用意是好的,可养兵的钱还是出自百姓,因此它成了宋朝沉重开支之一。
在郑朗陆续带动下,灾害时用工带赈,厢兵安抚灾民的目标已经失去了,至于各地建役,大型建设也于灾害之年,用灾民做了,或者朝廷直接拨款做了,劳役的意义也进一步削弱。因此改制后,郑朗削成二十七万人,后来又出现了保安监,许多坊场河渡拍卖出去,增加了乡兵保丁联防捕盗,进一步削弱了厢兵的作用。若不是有一些作用,厢兵这一编制可以直接取消。
陆续裁减下,此时厢兵只剩下十七万人。
禁厢兵只剩下七十几万,若没有乡兵与保丁,就是赵顼也不会太放心,因此增加了乡兵数量,乡兵从改制后十九万人增加二十五万人。这是一次有着积极意义的改制,首先费用,养一个禁兵费用等于是养两个乡兵,节约了大量军费。其次兵士本身,养禁兵费用高,可京城物价高昂,禁兵家属未必会衣食无忧,但作为乡兵,一家人非是生活在物价高昂的京城,再加上各驻地又有一些营田,让他们增加收入,朝廷用费减少,但作为兵士本身,一家人少了后顾之忧,又减少了禁兵轮戍所带来的全家分离之苦。三是间接的费用,各地都有营田,但禁兵会种田吗?因此这些营田多是租给当地百姓种的,造成了种种矛盾。乡兵却不存在这个问题,前方出了粮食,后方就减少了粮食供给,也等于是替朝廷节约了大笔费用。四是乡兵生活在本地区,熟悉当地的环境气候,特别是南方的山区,比禁军作用更大。五是将乡兵正式编制,减少了当地的兵役,让百姓松压。
不过在宋朝制度下,郑朗也不敢过份裁减禁兵数量,维持在六十万,更不敢过份地增加乡兵数量,就是武器,同样优先供给禁兵,再就是乡兵、蕃兵。
正是这种情况,宋朝立四十军,只包括了二十几万禁军,其他的包括河北河东这十一万军队,还有陕西的乡兵与少量蕃兵,但远非这四十军,此次虽出动了二十五万禁军,还有。陕西九万乡兵会全部参战,同时还有陕西与河湟十万蕃兵。明确参战的兵力就达到了五十五万。还不止,一旦伐夏,章楶还会从甘凉四州动援数万蕃兵与回鹘兵种。这中间还不能计算二十多万民夫。
这将是宋朝史上最大的兵力调动,不仅有八十多万兵士与百姓投入战斗或者后勤运输当中,还有五千门火炮,以及二十万把神臂马球与马黄弓,以及新式盔甲,与其他的武器。仅是战前,朝廷就花费了一亿一千万缗钱准备了大量粮草武器盔甲以及其他各种物资。
但西夏失去河西走廊之后,举国动援,兵力也不可能超过五十万人,财政上更是一塌糊涂。
若从民心士气,以及财政与兵力武器等因素相比,此次宋朝伐夏,几乎是一场辗压。
而且更可怕的,宋朝还有其他的后手,作为即将开赴前线的郑朗,在这么大优势下,还带着战战兢兢的心态,省怕宋朝史上五路失败的故事再次上演,甚至为了保持后方支持,将王珪都弄了下去。
天气一天比一天暖和,河北河东的乡兵渐渐到齐了。
第九百二十章 平与正
在这段时间内,郑朗先是将两个养子调回京城,又将小女婿调到京城,再就是将郑苹母子一起喊回京城,一家团聚。
不知道真相的以为郑朗是以权谋私。
但不是。
大战开始,朝廷动用的禁军就达到了二十五万人,余下的禁兵更多,但河北河东要驻扎了近两十万兵力,巴蜀、两广、两荆、两淮、两江、两浙又分去近十万禁军。
也就是说,京城的禁兵只有几万人。
还有几十万保丁,保丁不能说不起作用,一是济贫,阻止了兼并夺佃蔓延,维护了京畿地区的稳定。二是全民练兵,可以抽调出一些勇士进入禁军,提高禁军的战斗力,扩大禁兵家属郊区化,减少禁兵家属的生活成本。三就是联防捕盗。当然,在迫不得己的时候,如果将他们征集起来,多少会发挥一些作用。
然而保丁就是保丁,战斗力不可能达到正规军队的水准。
郑朗西去,手中拥有各种兵力几乎达到六十万,外加二十多万民夫,几乎拥有全国六成的兵力,一旦有不好的心思,宋朝亡也。因此将其家属全部调到京城来,以免一些别有用心的人说闲话,骚乱后背。
但这个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岳飞就做了傻事儿,对赵构说,俺们将家属一些做人质扣在京城了,你这个老儿为什么还不放心。下面就不大好说了,四大节度使除了部分军队是来自朝廷的,余下的全部是各自从江淮征来的兵力,说是岳家飞,实际大半就是岳飞的私兵,甚至供给都是各自想了办法来解决的。
当然,岳飞死因很复杂,即便他那个责问让赵构很难堪,在群臣面前下不了台,尽管他参与了太子一事,尽管他想要将刘光世的军队兼并到手中,将徽钦二帝迎回,反对赵构议和,可是赵构仍给了他太尉、宣抚使兼营田大使,甚至前所未有的一品官职开府仪同三司(开府指能有开府衙权,三司就是三公,乃是名义上最尊贵的使相,在岳飞之前只有赵普、吕夷简、王钦若、韩绛、文彦博、蔡京等少数十几人拥有的头衔)。实际十二道金牌召回后,赵构打算对付的还是张浚,非是在庐山守孝与文人唱和的岳飞。
岳飞之死与郑朗无关,但前后车之鉴不得不防的,更不能让十二道金牌的事发生在自己身上。
郑朗还嫌不够,让高遵裕担任此次出行的副帅。不是让高遵裕指挥这几路军队,高遵裕也没有这个胆量与郑朗抢指挥权,而是让他起一个监军作用。
小心驶得万年船。
正是因为郑朗这一生的小心,才取得这样的功绩。
一队队乡兵抵达,是真的讲武阅兵,各队乡兵训练了一年时间,仍然不够,借着阅兵的借口,再次整编。随后又打着前线乏粮的旗号,当成民夫押运着粮草去西北了。
契丹仍在迷惑之中,前方西夏人与宋人僵持很久了,运送粮草颇为正常。他们虽注意了乡兵这一建制,因为待遇比较差,又鼓励半兵半农,再加上一些不好的将领不重视乡兵,仍让他们参加了一些劳役,再者宋朝本身各种民兵军队,比宋朝的政治更混乱,因此没?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