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风云[全八册]》第307章


在太原待了几天,慈禧又继续西逃,10月26日到达西安。
到了西安后,生活总算是稳定下来,慈禧又开始过起了奢靡的生活。虽然生命安全得到了保障,但慈禧还是非常担心,她怕各国公使会将自己列为头号战犯,一再催促李鸿章进行谈判,要确保列强不要把愤怒的矛头指向自己。慈禧还向列强道歉,说中国的这次动乱事发突然,自己完全没有料到,得罪了你们这些友邦,实在很抱歉。
李鸿章和奕劻与十一国公使开始了谈判,终于确定了一份《议和大纲》。当李鸿章派人将《议和大纲》送到西安后,慈禧看自己并没有被列为头号战犯,列强还允许她保留自己的位置时,已经高兴得昏过了头。她立即给李鸿章回电:所有条款,立即允准。
战后新政
李鸿章原本已退居幕后,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慈禧再次起用他,让他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代表清廷与列强谈判。所以说,李鸿章是一个非常可悲的人,别人搞出事来,总让他去收十烂摊子,结果必然是做卖国贼背黑锅。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许多有识之士恳请李鸿章就任中国大总统,支持者不乏像张之洞、刘坤一这样的实力派。李鸿章也不是没考虑过,但是他始终还是一个传统的士大夫,始终不敢挑起大梁。
接下来,李鸿章与列强签订了《辛丑条约》,这个条约是非常不平等的,中国要赔偿十亿两白银,据说李鸿章签字的时候当场吐血。
《辛丑条约》签订后,只有慈禧一个人是高兴的,全国人民都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中,都在骂李鸿章是卖国贼。
不久,李鸿章就在悲愤中离开人世,临死前李鸿章反复念叨着:“毓贤误国。”
据说李鸿章临死前,给慈禧和光绪上了一道奏折,在奏折中他给慈禧推荐了自己的接班人,李鸿章说:“环顾宇内人才,无出袁世凯右者。”
慈禧接受了李鸿章的意见,让袁世凯担任署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此时,袁世凯俨然成为大清国的脊梁柱。在当时的中国,只有两个人是真正的实力派,一个是张之洞,另外一个就是袁世凯了。张之洞把湖南、湖北经营得不错,给自己的军队自强军装备了德国新式武器;袁世凯的新军比张之洞的军队更强,不仅配备了新式武器,还接受了严格的西式训练。
1901年10月,慈禧决定返回京城。到达直隶境内时,袁世凯听说慈禧进入直隶,立即准备了盛大的欢迎仪式。他将保定的行宫布置得极为奢华,慈禧离开直隶的时候,袁世凯为她准备了当时中国最豪华的专列,慈禧和光绪各用一节车厢,车厢内用豪华黄缎铺饰,慈禧用的瓷器和杯盘都是精心制作的。
就这样,袁世凯让慈禧无限风光地坐上了驶往北京的列车,慈禧很高兴,回到北京后赏给袁世凯一件黄马褂,允许他在紫禁城里骑马。
慈禧回京后,表示对义和团绝不姑息,袁世凯奉命征剿义和团,义和团大股势力基本被扑灭。后来,一个叫景延宾的人收拢义和团的残余势力,又打出“扫清灭洋”的口号,将清政府和洋人都当成敌人。袁世凯命令段祺瑞搜捕景延宾,一个月后,景延宾领导的义和团被扑灭,景延宾本人被凌迟处死。
袁世凯办事确实很利索,慈禧很满意,1902年6月,正式授予袁世凯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经过这次劫难,慈禧也知道必须推行新政了,她让奕劻、刘坤一、袁世凯等人推行新政。新政的内容包括整顿吏治、改革官制、改定刑律、兴办学校、派遣留学生、成立警局、奖励实业、军队改革等等。
第九章 袁世凯的崛起
袁世凯是个聪明人,他知道慈禧对自己的崛起是很不放心的,他很想知道慈禧心里的态度,但是怎样才能知道呢?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慈禧身边的太监来了解,李莲英是慈禧最信任的太监,袁世凯首先要贿赂的是李莲英。不过,李莲英权倾天下,跟慈禧的关系太近了,一个不慎,可能就会好心办坏事。
北洋军的创始人
在慈禧眼里,戊戌变法是光绪用来跟自己争权的一个把戏,所以她不惜一切代价掐灭戊戌变法。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她才明白变法是唯一的宿命,不变法的话中国就要落败,自己的生死就操控在外国人手中。
变法最关键的一步是成立一支现代化的军队,这个任务非袁世凯莫属了。袁世凯一直热衷于维新,并且时时以改革派自居。在他担任山东巡抚期间,创办了济南大学堂,这便是山东大学的前身。袁世凯还在山东创办了商务总局,任命好友唐绍仪为总局局长。
袁世凯当上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后,红透半边天,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就相当于一国的总理了。1902年,袁世凯又身兼督办政务处大臣、练兵大臣、督办商务大臣、电政大臣、铁路大臣等职务,号称一身兼任八大臣。
袁世凯是在天津小站练兵发家的,这次手握大权,重中之重还是进行军事改革。在练兵上,袁世凯主要借鉴德国和日本的经验,综合制定了一套严格的训练方法。首先在兵源上,袁世凯就要求得非常严格,第一要求身体素质好,第二要求是良民,有固定的户籍。袁世凯不收游民,不收流氓,因为这些人不守纪律很难管理,再说了袁世凯准备提高士兵待遇,选择良民的话直接将士兵的工作与家庭的生活挂钩,不怕他们不认真。
在我们印象里,当兵的似乎很牛,但其实清朝的士兵境况并不好,工资待遇不高,社会地位不行,退伍后往往还会受到地痞流氓的欺负。对这些问题袁世凯也很清楚,他想出了一系列的解决办法。首先,他提高士兵的待遇,将士兵的每月工资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交给士兵,一部分寄给士兵的家里。同时,袁世凯还让各地方官善待士兵的家属,免除他们一部分徭役。
袁世凯专门成立了军政司,负责处理练兵事宜。同时,他还将军队分成常备军、续备军和后备军三种。
此外,袁世凯还对军营编制进行了一些改革。清军一般是以营为单位,袁世凯却创建了近于现代化的军队编制。他以两镇为一军,一个镇相当于一个师,每镇统辖步队二协、马队一标、炮队一标、工程队一营、辎重队一营,全镇官兵共12512人。统率一军的叫总统或军统,统率一镇的又叫做统制或翼长。
袁世凯将自己新创建起来的军队称为北洋常备军,王士珍担任第一协统,相当于旅长。第二支新兵练好后,冯国璋担任第二协统。袁世凯还有一个干才叫段祺瑞,袁世凯是很看好段祺瑞的,可惜段祺瑞是武人出身,不会笔试,尽管袁世凯很想让他当上第三协的协统,可惜他就是考不上。
根据袁世凯的规定,只有考试通过的人才有资格担任这个职位。段祺瑞的军事才能是得到袁世凯肯定的,可惜过不了笔试这关,怎么办呢?袁世凯后来想了个办法,将试题提前泄露给段祺瑞,就这样,段祺瑞当上了协统。
王士珍、冯国璋、段祺瑞就是所谓的北洋三杰。
由于袁世凯过人的练兵能力,朝廷精选出三千八旗子弟兵,让袁世凯训练。袁世凯将这三千八旗兵设置为京旗常备军,还提议让满人铁良带领这支军队。
当袁世凯把这支训练有素的军队交给铁良时,铁良深为佩服袁世凯,袁世凯这个人不仅会练兵,还会做官。他深知树大招风的道理,知道随着自己的崛起,慈禧一定会猜忌自己,所以千方百计让满人掌管京旗常备军。
随后,朝廷又命令各省督抚派人到天津学习袁世凯的练兵技术,这对袁世凯来说绝对是个好消息。但老于世故、久经官场的袁世凯多了一个心眼,他在想,慈禧让各省的人跟自己学习练兵,难道她不担心自己门生故吏满天下吗?所以保险起见,应该建议朝廷设立一个专门练兵的地方,由庆亲王奕劻提这个头,自己以顾问的身份来练兵,这样就可以避免太惹眼。
炙手可热的直隶总督
1904年,在征得朝廷同意后,袁世凯开始了扩军计划。他先在山东、河南、安徽招募了几千壮丁,练就了一镇的兵马。后来,袁世凯又盯上了张之洞的自强军,通过各种手段将自己之前的武卫右军一部分人马和张之洞的自强军合编为一镇,并接管军事领导权。
至此,北洋军已有六镇的兵马。袁世凯很清楚,这点兵力跟西方列强相比仍然不值一提,所以他不断派遣留学生到国外去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