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风云[全八册]》第310章


无奈之下,袁世凯又把矛头直指岑春煊,岑春煊虽然离开了京城,但终究是瞿鸿机的死党,又跟慈禧关系密切。如果不搞垮岑春煊,说不定有天瞿鸿机还能东山再起。
袁世凯和奕劻又在慈禧耳边进言,说岑春煊勾结康有为,还说岑春煊曾加入康有为的保国会。慈禧也不是傻子,对这些攻击全然不信。
整不垮岑春煊,袁世凯绝不放手。恰好这时他认识了一个照相业方面的高科技人才蔡乃煌,蔡乃煌听说了袁世凯的难处,立即计上心头,说自己懂得照片PS技术,可以把岑春煊和康有为的照片合成一张,看上去就好像两人合影一样。
当慈禧收到这张照片时,就是不相信也不可能了,可怜慈禧久居深宫,哪里懂得什么照片PS技术。不久,慈禧给岑春煊发了一道谕旨,说先生生病了,好好回家养病吧!
随着袁世凯的政敌一个个地倒台,朝中对袁氏集团也越来越警惕了。
慈禧也意识到必须限制袁世凯的权力了,慈禧想的办法还是老一套,明升暗降。他将袁世凯升为外务部尚书和军机大臣,免去直隶总督和北洋大臣的职务。跟袁世凯一同“升迁”的还有张之洞,张之洞也是因为权力过热,被调到京城担任军机大臣。
袁世凯和张之洞都是权臣,慈禧同时将他们调到京城,不仅限制了他们的权力,还让他们在朝中互相牵制,确实高明。
可惜,慈禧日渐衰老,很多事情力不从心,因而给了袁世凯不少机会。袁世凯虽然进京,但为了紧紧握住北洋军队的枪杆子,他动用各种关系让自己的心腹杨士骧当上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进京后,张之洞果然跟袁世凯斗了起来,慈禧安心了,她就怕张之洞跟袁世凯关系好。
第十章 这一年皇帝和太后先后离去
十几年生活在一座孤岛上,光绪曾多次感叹自己还不如汉献帝。光绪知道,自己虽然名义上是个皇帝,但性命随时不保,一旦慈禧不需要自己,就可以直接把自己抹掉。光绪是慈禧的政敌,这就是为什么有人怀疑光绪是被人谋害的。慈禧晚年,感到来日无多,很担心光绪复出,重操大权。
光绪死因之谜
1908年11月14日,光绪帝驾崩于中南海瀛台的涵元殿,这位多灾多难的皇帝终于结束了自己悲催的一生。
然而,他的死至今仍是一个悬念,他究竟是自然死亡,还是被人谋杀,一直以来众说纷纭。事实上,光绪自被囚禁于瀛台,就一直过着生不如死的生活。光绪是个尊严感很强的皇帝,也是一个有大志的皇帝,过着囚犯的生活,其心情之压抑我们可以想象。
十几年生活在一座孤岛上,光绪曾多次感叹自己还不如汉献帝。光绪知道,自己虽然名义上是个皇帝,但性命随时不保,一旦慈禧不需要自己,就可以直接把自己抹掉。光绪是慈禧的政敌,这就是为什么有人怀疑光绪是被人谋害的。慈禧晚年,感到来日无多,很担心光绪复出,重操大权。只要光绪掌权,慈禧在地下都不安稳,为何?
因为慈禧生前一再迫害光绪,她担心自己死后,光绪会怠慢自己,会像伍子胥和顺治那样“鞭尸”。恰好光绪死后二十四小时,慈禧也驾崩了,所以人们有理由怀疑,慈禧在知道自己来日无多后,先让人下手毒死了光绪。
也有人认为光绪是正常死亡,我们来看看这个观点。
在清朝的正史中记载光绪是正常死亡,内容不外是光绪生病了,而且病入膏肓,御医治不好。这种看法貌似有道理,因为光绪从小身体就不好,长大后也是多病,加上心情抑郁,早逝的概率确实很大。
根据清宫档案的记载,光绪的病状主要是虚痨病,外加精神抑郁,导致五脏六腑都受损,阴阳两虚,气血双亏,最终神离魄散而死。用现代的医学观点就是,光绪有肺结核和心肺功能衰竭之病。
持有这种观点的人主要是依据清宫史料的记载,正史从来是不可尽信的,但又不能完全不信,所以才需要后人辨析。光绪有病是真,但光绪诊治的整个过程都是由慈禧监控的。慈禧让奕劻负责为光绪治病,所以任何医生如果没有得到奕劻的批准是不能进入瀛台的。这就意味着光绪的生死操纵在慈禧的手中,慈禧如果想伪造病情只是举手之劳。
持谋杀观点的人,在凶手问题上有许多分歧。
有人认为杀害光绪的凶手是袁世凯,溥仪在自传《我的前半生》中提到,戊戌变法时,袁世凯辜负了光绪的信任,在关键时候倒向了慈禧。袁世凯担心慈禧死后,光绪掌权,自己会受到追惩,所以动手除掉了光绪。在光绪驾崩的前一天,袁世凯派人送来了药丸。光绪恨袁世凯可能是事实,但当时袁世凯也没有更好的办法。
还有人说光绪临终前嘱托隆裕太后和载沣,让他们除掉袁世凯,为自己报仇。尽管袁世凯有作案动机,而且跟奕劻的关系铁,确实也有杀掉光绪的能力。但这个说法缺乏证据,溥仪的说法也是从一个老太监口中得知的,老太监也是听别人说的,口口相传的东西往往不可信。
也有人认为谋害光绪的是李莲英。
李莲英跟光绪的矛盾由来已久,慈禧重病之后,李莲英惶恐不安,便同慈禧合谋害死了光绪。慈禧的女官德龄便持有这种看法,她在书中写道:“万恶的李莲英眼看太后的寿命已不久,便暗自着急起来。他想与其让光绪掌了权来跟自己算账,不如还是自己先下手为好。经过几度的筹思,他的毒计便决定了。‘近来奴才听许多人说,万岁爷的身子很不好。’凑着一个机会,他就悄悄地对太后说,语气是非常的奸猾。‘奴才愿意去瞧瞧看,或者可以使他的身体好起来。’他这一串说话的深意,当时太后究竟有没有听清楚,实在没有人敢断定了。但为稍存忠厚起见,我们不妨姑且说她病中精神恍惚,所以没有窥测到李莲英的真意。就在李莲英说过这番话的第二天,光绪便好端端地害起了厉害的病来了。”
德龄女士的文字非常不客观,太多渲染和主观臆断。虽然她的话不足为信,但李莲英确实是有嫌疑的,李莲英肯定与光绪有矛盾。英国人濮兰德和白克好司在《慈禧外纪》中也认为是李莲英害死了光绪。这种观点仍然缺乏充足的证据。
第三种观点认为谋杀光绪的人是崔玉贵。
崔玉贵也是慈禧非常宠信的一个太监,谋杀珍妃的就是他。本来想处死珍妃的是慈禧,但慈禧回京后却把一切责任推到崔玉贵的身上,说崔玉贵误解了自己的意思,自作主张处死了珍妃。试想,慈禧死后光绪上台,会不会宰了崔玉贵。如果不除掉光绪,崔玉贵就是必死了,所以崔玉贵很有作案动机,但是缺乏的仍然是证据。
第四种观点认为杀死光绪的是奕劻。
持有这种观点的人是晚清翰林院庶吉士胡思敬,他在《国闻备乘》中讲了这样一件事:奕劻推荐郎中力钧进宫给光绪治病,力钧给光绪进献了一副药剂,光绪吃后狂泻不止。第二天,力钧再进去,光绪怒目而视,后来,力钧再也不敢去了。这个传闻是真是假无法验证,即使是真的,也不能完全断定杀害光绪的人是奕劻。
第五种观点认为杀害光绪的凶手就是慈禧。
恽毓鼎在《崇陵传信录》中记载过这样的事情:得知慈禧病了,光绪面有喜色;慈禧听说了这件事,大怒:“我不能死在你前头。”
换句话说,慈禧担心自己死后政权落入光绪手中,怕光绪推翻自己制造的种种冤案,更怕光绪在史书中抹黑自己,所以下手毒死了光绪。
事实上,光绪在囚禁瀛台的日子里,仍然没有放弃学习。他每天都在阅读中国古典书籍和西方的一些书籍,甚至还每天跟德龄女士学习一个小时的英文,询问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和风土人情。德龄如此回忆当年光绪向自己求学的事情:每早见皇帝,当余有暇时光绪必问英文,所知甚多。余见皇帝,极有趣味。在太后面前,面容肃默,或有时如一呆子。若离开时,竟然又是一人。
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里还保存着光绪当年索要图书的书单,从中可以看出,光绪求学的欲望丝毫未减。这说明,光绪对未来还是存有希望的,他现在只不过是韬光养晦,指望有天慈禧死后,自己能够重掌朝政。听说慈禧病重,光绪心里肯定是高兴的,他万万没想到,政治太险恶了,一个表情不对就可能有性命之忧。
清宫太监在回忆录《清宫琐谈》中有这样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