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风云[全八册]》第313章


收拢兵权
载沣对于兵权是非常重视的,这可能跟他出使德国的经历有关。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载沣以皇帝兄弟的身份出使德国,德皇让亨利亲王招待载沣,亨利带着载沣参观了德国军队。这次参观给载沣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亨利告诉载沣,在德国皇室里,皇家子弟全部都是从陆军学校毕业。他们从低级军官一直升到高级将领,因此德国的军权牢靠地掌握在皇室的手中。
载沣回国之后,把德国的这种军事思想转告给光绪,认为大清应该模仿德国,皇家子弟必须掌控军权。订/阅/v/信/whair004
载沣监国后,想把军权牢牢地抓住。1908年十二月初三,载沣颁布了一道诏书,宣布禁卫军的指挥权归摄政王。载沣还派人出洋考察,回来后训练禁卫军。宣统二年,载沣又提出振兴海军和陆军,命肃亲王善耆、镇国公载泽、兵部尚书铁良、提督萨镇冰创办海军。我们知道,李鸿章本来已经创办了海军,但是中国海军在甲午中日海战中全军覆没。
为了将陆军权力集中在自己的手中,载沣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以前各省督抚都身兼陆军部尚书和侍郎等职,载沣觉得这样不行,只会让督抚的权力过大,于是决定将各省的兵权回收到中央,各省督抚如果要调兵的话,必须先经过中央部门的同意。在中央,载沣把军权交给自己的兄弟们,贝勒毓朗管理军咨处事务,载沣六弟载洵掌管海军,七弟载涛掌管禁卫军。
在载沣看来,对自己掌管军权威胁最大的是袁世凯的北洋集团,所以他重用大量留洋的留学生,企图取代袁世凯北洋海军的势力,他将一批忠于自己的留学生放到军队的重要岗位上。
载沣急欲振兴大清,但是效果不是很明显,因为载沣任命的这些人不具备军事领导的才能。这些八旗子弟已经完全丧失了祖先们的尚武传统,这些人要想在军队中站稳脚跟是不可能的。
袁世凯回老家
1909年1月6日,袁世凯拖着沉重的身体,疲惫不堪地来到北京火车站。送行的人只有寥寥几个,跟袁世凯红透半边天时的情况完全不同。
送行的几人之中就有张之洞,张之洞虽然在政治上是袁世凯的对手,但两人多少也有惺惺相惜的感觉。看张之洞来送自己,袁世凯动容地说:“你就不担心会连累自己?”
张之洞苦笑说:“项城你走了之后,恐怕很快就轮到我了。”
袁世凯和张之洞、严修、杨度等人告别后便踏上了前往河南的列车,这是一辆绿皮火车,也就是最普通的那种。可见,袁世凯懂得低调做人的道理。
在火车上,袁世凯越想越心酸,觉得这个世道真的太炎凉了,以前自己得势时门槛都被人踏破,现在居然没几个人来送自己。
袁世凯想到自己的恩人翁同和,翁同和被贬谪时,朝中没有一个人敢为他说话,最后无限凄凉地还乡了。到了天津时,袁世凯听说他来了,也不敢见他,却给他写了一封信,上面还附了一张银票,让人送给翁同和,当翁同和看到袁世凯的书信,竟然当着来人的面哗哗流泪。
袁世凯跟家人的关系不是很好,他曾因为葬母之事得罪过家人,所以他到了河南境内后,并没有回项城老家。袁世凯究竟因何得罪了家人?事情是这样的,袁世凯生母刘氏去世的时候,他正在山东剿灭义和团。袁世凯曾提出想回家守丧,但遭到慈禧的拒绝。因此,他母亲的遗体一直没有得到正式的安葬。当上直隶总督后,袁世凯才有时间回家葬母。
袁世凯的母亲是庶出,根据当地的规矩,庶出的小妾不可以从正门出殡,也不能葬在祖坟的正穴中,更不可以跟丈夫合葬,合葬的位置是留给正妻的。
袁世凯常年在外奋斗,没有多少时间孝敬母亲,母亲死后,袁世凯非常伤心。现在家里人要用这种待遇葬自己的母亲,说什么他也不肯答应。他一定要母亲从正门出殡,还要葬在祖坟中,与自己的父亲合葬。全家人都不同意,认为袁世凯疯了。袁世凯无奈,居然跪在地上求主持葬礼的二哥袁世敦通融一下,但袁世敦丝毫也不通融。
袁世凯大怒,居然带着一帮军人过来,要强行给母亲从正门出殡,这么一来他把全家人都给得罪了。家人不同意他母亲葬在祖坟里,固执的袁世凯买了一块坟地,单独安葬母亲。
从此之后,袁世凯就与家人互相不往来。
袁世凯这次回河南,选择在彰德府北门外的洹上村落脚,彰德就是现在的安阳,洹上村是安阳的一个风景不错的村庄。村口有一条小河,人称洹水。
寄情山水,韬光养晦
一般说来,官场失意的都会选择寄情山水,自古以来大家都是这么干的。其实这不光是失意后的一种派遣,更是一种韬光养晦的做法,官场起起落落,总有东山再起的一天。
洹上村风景宜人,天津有个大款在这里买了个别墅,这个别墅占地两百多亩,里面林荫葱翠,鸟语花香。袁世凯一看,这倒是个好地方,便出高价买下了这个别墅。袁世凯开口要买房子,这个商人就是不想卖也不行了。
袁世凯买下这个房子后,开始进行改装,他差点把这个庄园弄成碉堡,当地的地方官知道袁世凯是个大人物,所以特地派来了一支兵马保护袁世凯。
之后,袁世凯便过着不问世事光风霁月的生活。
袁世凯的别墅前有一个小池塘,里面长满了荷花,到了六月,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看起来美极了。袁世凯还在院子里开辟了一个花园,里面种着各种奇花异草,他为这个花园取名为“养寿园”,还将花园里的楼阁题名为“养寿堂”,主楼旁边的侧楼题名为“谦益堂”。
养寿堂和谦益堂的名字可是大有来历,“养寿”和“谦益”是慈禧赐给袁世凯的两个词语,算是对袁世凯的规劝和忠告。慈禧是一个非常老辣的女人,一下子就指出了袁世凯的缺点,并建议他适时注意和改正。袁世凯家族里的男人很少有活过六十岁的,慈禧给他“养寿”二字就是建议他多注意养生,别太汲汲于权力;“谦益”是建议袁世凯不要居功自傲咄咄逼人,要学会低调做人淡定为官。
袁世凯用慈禧给自己的赐字命名两个楼,用意非常清楚,他相信自己一定能东山再起,现在正是韬光养晦的时候。
隐居的这段日子里,袁世凯用了很大的心思反思自己在官场上的失败之处,他觉得最主要的原因是自己不够低调不够谦虚,而且修养不够,过于锋芒毕露,过于迷恋权力,所以才招致众人的嫉恨,做官最关键的是知进退。
闲云野鹤的日子倒也惬意,袁世凯经常到洹水去钓鱼,还自诩为陶渊明的弟子。
但袁世凯天生是一个政治动物,他是不可能放得下政治的,闲暇之余,他写下了一些诗,这些诗最能反映他的心态,譬如《忆庚子旧事》:八方烽举古来无,稚子操刀建远谟。
惭对齐疆披枳棘,还临燕水补桑榆。
奔鲸风起惊魂梦,归马云屯感画图。
海不扬波天地肃,共瞻日月耀康衢。
这首诗名为怀旧,其实反映的还是他念念不忘政治和权力的心理。另一首诗就更直接地表达了他对于壮志未酬的遗憾:百年心事总悠悠,壮士当时苦未酬。
野老胸中负兵甲,钓翁眼底小王侯。
思量天下无磐石,叹息神州变缺瓯。
散发天涯从此去,烟蓑雨笠一渔舟。
为了让朝廷相信自己归隐,袁世凯还和哥哥袁世廉在船上钓鱼合影,照片中,袁世凯披着蓑衣,手持钓竿,一副醉心于山水的样子。袁世凯将照片印了几百张,分发给亲朋好友,还让人把自己的诗歌连同照片发表在报刊上。照片和诗一登报刊,立即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袁世凯很希望载沣能注意到自己,重新起用自己,袁世凯实在有些闲得无聊了。载沣正处于焦头烂额的关头,不到万不得已他是不会起用袁世凯的。
载沣最痛苦的是,大清国在他手中并没有好转,反而一天不如一天。国家最大的一个问题是财政拮据。载沣不懂经济,没钱只知道向洋人借钱。只可惜载沣跟洋人没有交情,载沣开口,洋人并不借。到了这地步,载沣只好向老百姓伸手要钱了。乱世中,老百姓本来就很苦,你再向他们伸手要钱,他们只好造反了。
载沣不用袁世凯,袁世凯就只好继续养老了。虽然袁世凯在家里休养,但是他生日的时候,老部下们纷纷过来拜访他,这些人主?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