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风云[全八册]》第321章


簿褪窃揽频鄣氖焙颍萌巳フ忆咭翘崆祝肴米约旱呐薷咭恰:罄丛揽频凼О埽馐戮兔话斐伞?br /> 民国六年(1917年),一个德国人写信给溥仪,表示德国皇室支持清朝复辟,并想与清朝皇室联姻。对这件事,溥仪的老师陈宝琛不同意,他始终觉得清廷的复辟不能借助外人的力量。后来,张勋搞复辟时,也想把女儿嫁给溥仪。
民国十年(1921年),皇室开始正式操办溥仪的婚事。究竟选谁好呢?溥仪自己是不能做主的。听说溥仪准备结婚,那些蒙古王公们个个蠢蠢欲动,准备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溥仪。当时,溥仪的七叔载涛收到了大量的相册,全是蒙古王公们为自己女儿制作的,退位皇帝的婚礼不亚于选秀,由此可见,皇权思想在当时还是深入人心的。
甚至连徐世昌、张作霖这些与时俱进的人也不能免俗,他们听说溥仪准备结婚,也是托人说媒,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溥仪。有意思的是,溥仪拒绝了,理由是清朝有祖制,满汉不能通婚。
到底应该选谁当“皇后”,还得由宗族中地位高的人决定。当时,隆裕太后和庄和太妃已经去世,还剩下三个太妃,她们都想从自己家族中挑选一个女的做溥仪的皇后,借此抬高自己的地位。最后,皇室中人给候选人照相,再把这些照片送到溥仪的桌面。
溥仪当时不懂何为爱情,拿到这些照片,他觉得大婚不过是一件好玩的事情,自己结婚后就独立自主了,不用再受管束了。溥仪是这样描述自己当时的感觉的:“经过这道手续,别人就不能把我像个小孩子似的管束了。”
经过重重筛选,最后挑出四张照片,当这四张照片送到溥仪面前时,溥仪觉得四个人一模一样,看不出差别,每个人的身段就像纸煳的桶子,而且照片中头部非常小,分不出美丑来。溥仪只能根据她们旗袍的花色来判断究竟谁更有品味些,溥仪凭感觉选了一张照片。
这个姑娘叫文绣,字蕙心,比溥仪小三岁,出身并不高贵。虽然溥仪选中了她,但是端康太妃不同意,主张选出身较好颇有气质的婉容。最后经过王公大臣们的恳求,溥仪娶了她们两人,一人为后一人为妃,溥仪自己是不打算要两个妻子的,但王公大臣们说皇帝既要有后,也要有妃。就这样,内务大臣荣源之女婉容被立为皇后,端恭之女文绣被立为后妃。
婚礼的举办还是挺豪华的,一切仪式模仿前朝皇帝的礼仪。
溥仪曾回忆这段婚姻:“我从结婚的那天起,一遍又一遍地想着这个问题:我有一后一妃了,成了家了,这和以前的区别何在呢?我一遍一遍地回答自己:我成年了。如果不是闹革命,这时候我就应该亲政了。”
根据溥仪的说法,结婚的当天他并没有跟两个妻子同房。溥仪是这样说的:经过正常的仪式后,我就进入了一间暗红色的房子里,我觉得很憋气,整个房子里一片红色,好像一摊熔化的红蜡烛,我觉得很不自在,坐也不是站也不是,我觉得还是回养心殿实在,于是便回到了养心殿看书。
溥仪身上有一些诗人气质,对于包办婚姻是不满的,结婚没多久,他就给两个老婆聘请了英文教师,教她们学习英文。溥仪给婉容请的是美国牧师的女儿任萨姆,给文绣请的是英文专家凌女士。溥仪这么做一方面是想让她们增长点见识,另一方面也想跟她们能有更多的共同语言。
叛逆年代
同治也好,光绪也好,都经历过一个叛逆年代。他们的叛逆集中体现在对慈禧权威的逆反态度上,结果无一例外都很惨。
溥仪上面虽然没有一个至高无上的权威,但也是被整个家族牵制着,这无疑也激起了他的逆反情绪。年轻人一到特定年龄,叛逆的性情难免会发作。
长在深宫里有时候也是非常无聊的,皇宫再好总不比外面世界自由,宫苑再美,也没有大自然迷人。溥仪的英文老师,苏格兰人庄士敦经常对他说外面的世界有多迷人,这让溥仪产生了浓烈的兴趣,很渴望到外面的世界走走,尤其是去外国看看。
辛亥革命爆发后,中国很多人头上还留着辫子,尤其是京城里,留辫子的百姓相当多。溥仪作为末代皇帝,是不允许剪辫子的。如果溥仪要剪辫子的话,皇室的人就会骂他大逆不道。但溥仪确实挺烦辫子的,所以有一天偷偷让太监为自己剪掉辫子。但这个太监不敢,哭求溥仪不要这样干。溥仪一气之下,自己把辫子剪掉了。
溥仪剪掉辫子后,皇宫里一片唉声叹气,大家心想,连皇帝都把辫子剪了,看来复国是没有希望了。本来皇宫里还有一千五百多人蓄辫子,溥仪把辫子一剪,没几天的工夫,皇宫里只剩三条辫子。
后来,溥仪又戴上了眼镜,其实他很早就有近视。宫里人又对他指指点点,说清朝的皇帝从来没有戴眼镜的,这么做是违反祖制。
这段时间,溥仪跟家里人关系不是很好,他很希望出门看看,但大家都不同意,都说你身份特殊,万一出去,可能被革命党人袭击。而且紫禁城外有护卫队,溥仪要出去,必须跟国民政府商量,没有得到许可是不可以出去的,即使出去,保安措施一定要周全。所以,出去一次就意味着兴师动众。
后来,溥仪买了一辆汽车,这才可以比较方便地出城。当然,每次出城,后面总会跟着几辆车。
溥仪的老师庄士敦是个中国通,跟新文化旗手胡适素有交往。庄士敦拿出胡适的一些文章给溥仪看,溥仪对于新文化并不排斥,看了胡适的文章,颇为叹服,便让庄士敦安排自己跟胡适见一面。
溥仪曾回忆与胡适见面的经历:“不久,他果然来了,他来见我已经稀奇,可是还有更稀奇的。他一见面就称呼我皇上,我当时想,一个新文学家怎么能称我为皇上呢?怪事!怪事!”
对这次见面,胡适是什么感受呢,从他给庄士敦的信中可以了解:“我没有待很长时间,大约二十分钟就告别了陛下,去赶赴另外一个重要约会……我必须承认,我被这件小事深深地感动了。就在这里,我面对着我国最后一个皇帝,我面对着历史上所有伟大君主的最后一个代表。”
青春期的溥仪越来越反感宫廷中的那一套,生活方式越来越西化。他甚至不愿坐皇帝专用的金顶黄轿,反而喜欢骑自行车代步。对溥仪这些洋气的爱好,宫里人当然看不惯,太妃们经常教育批评,但溥仪已经很有个性了,他觉得这些东西是自己喜欢的,就应该坚持。溥仪与几个“母亲”的矛盾越来越多,两代人之间的代沟越来越深。
溥仪后来为自己定做了一套民国将军的大礼服,为这事他跟“首席”母亲端康太妃吵了起来。端康让溥仪的生父载沣教训溥仪,载沣来了后,大骂溥仪:“你堂堂大清的皇帝穿着民国将军的衣服,像话吗?”
溥仪自然很不服气,载沣拿他没有办法,毕竟儿子的身份是皇帝,总不可能动手打皇帝吧!载沣只好下令将溥仪身边的两个太监各打五十大板。
这事发生后,端康太妃对溥仪管教更严了,派遣了几个太监监视溥仪。溥仪对此非常不满,经常对人咆哮:“我还是不是皇上了?”
太妃最担心的是溥仪想出国,溥仪多次流露出这种想法,溥仪一旦出国,那四百万就没有了。溥仪与端康的矛盾不断升级,还是从辞掉一个医生开始的。
这个医生叫范一梅,曾经为溥仪治过病。端康过生日那天,范一梅没有过来祝寿,端康一怒之下把他开除了。溥仪听说此事,到端康面前大发脾气:“我是皇帝,宫中的人员去留由我决定。你要这么干涉的话,还要我这个皇帝干吗!”
女人是受不得气的,何况还是自恃是母后的女人。端康立即到王公大臣面前历数溥仪的不孝,但是大家都很沉默,只有溥仪的父亲载沣安慰了她几句。端康看拿溥仪没辙,便把溥仪的祖母和母亲叫进宫,大发雷霆。溥仪的祖母和母亲只好去劝溥仪向端康认错,这才了结此事。
溥仪的生母受到端康的折辱,回去后想不开,抽鸦片解闷,整日饮酒消愁,就这样活活把自己给折磨死了,于1921 年9月30日自杀身亡。
听说母亲自杀,溥仪悲痛欲绝,还赌气说永远不再回到宫中。但是作为一个皇帝,不回宫中是不可能,所以溥仪选择了出国留学,这次谁也拦不住他。溥仪把自己的想法一说出来,除了庄士敦之外,人人表示反对。
宫人们告诉溥仪,一?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