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田经商]暖婿》第98章


姚士卿见李小婵一脸的焦急,反而笑了,说:“你别着急。虽然周围的小国家都蠢蠢欲动。但是之前的战争也让它们元气大伤,短时期内,他们是不敢主动来挑事的。而我朝也需要抓紧时间备战,所以也不会在近期内主动挑起祸端。至于这仗到底什么时候会打起来,本官也不好说。不过,有一点小婵你是不必担心的,那就是只要咱们大夏不彻底战败并且被夷灭。那西川府就是相对安全的。”
李小婵听姚士卿这么说,才放了心。李小婵看过这个时代的地图,西川府虽然位于大夏的西南边陲,但是离着边境线,还有老远的距离;而且西南边陲的小国,自打大夏建国开始。就是附属国,大夏在那里又设有专职人员监管,还有眼线暗部,在这种情况下,它们就是想作乱。也得掂量掂量自己够不够格。
“听大人您这么说,我就放心了。”李小婵微笑道,“既然如此,那请大人您放心,等到麦茬地一犁好,我就开始棉花的杂交育种实验。只是,这棉花侍弄起来费时费力的,想要像小麦和玉米一样大幅度增产,十分不易。”
李小婵先把丑话说在前头,免得担了这样的重责,将来再不小心失败了,就把自己给害了。
姚士卿点点头,笑道:“这个你只管放心。你只管放手去做,不论成功与否,本官都只有奖赏,没有惩处的!”
李小婵是怎样的人,难道姚士卿会不清楚?正是因为认识清楚了李小婵对于农事的努力和热忱,姚士卿才敢如此放话。
得了姚士卿的保证,李小婵也放了心,笑着辞别道:“那既然如此,大人,我就先去忙了。”
姚士卿点点头,又嘱咐道:“今天本官和你说起的话,本官希望,不会再有第二个人知道。”
“我记下了!大人请放心,我一定会严守秘密的!”李小婵保证道。
民众对于战争的恐惧,李小婵自己就深有体会,她理解姚士卿要求保密的原因。
辞别了姚士卿,李小婵就找来了老刘等人,认真地翻地,而她自己也忙着给棉花育秧。
遇到有人问起,为什么不继续小麦和玉米的杂交育种计划,反而另外从头弄起了棉花,李小婵便笑着扯谎道,有了吃的,难道不该再去研究穿的?
如此一来,倒也没有人起疑追问的。毕竟,战争的苗头,还只在少数先知先觉的官员手里掌控着。
棉花不比小麦和玉米,只需要翻地,拉楼耕种、浇水施肥除草、收割、晾晒、收仓就完事了。
这种植棉花,首先得育苗,还得掌握时机放苗,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定苗,这些先头工作所需的精细和繁琐,比直接拉耧播种小麦和玉米不知难了多少倍,费多少事。
等到棉花苗种到地里,还得担心它们活得稳当不稳当。而等到棉花苗在地里长稳当之后,浇水施肥、除草除虫之类的琐碎活自是不必说,还得打岔子,掐假花头之类的,别提有多琐碎了。
更何况,李小婵现在要做的是杂交育种的计划,还得关心不同品种的棉花怎样才能和谐共存,在传粉期能否成功均匀传粉之类的。这些更是重中之重,难上加难。
而等到棉桃开始成熟、绽放之后,就得防着别下雨毁了收成,还要顶着大太阳的灼晒,忍受着棉花枝条的刮拉皮肤的疼痛,一遍又一遍地在棉花地里穿梭,及时摘回成熟的棉花。
这棉花摘回之后,还得晾晒干全部的水分,妥善地收存起来。
遇到很快就需要用的棉花,还得把棉花里的棉籽都轧出来,十分费事。
李小婵可以想象,试验田加上育种房五亩地的棉花,足够她从头到尾都闲不住的了。
更何况,李小婵既然从姚士卿那里得到了这一潜在商机,怎么可能自己不利用!
这不,李家村那十几亩地,李小婵全部都种上了棉花,准备大赚一笔!本来,李小婵还打算在自己刚买的地上也种一些棉花,但是想了想,实在是没有那个精力去管,只得放弃了。
当然,李家村的那十几亩地,李小婵并没有打算也用杂交的方式种植,一来,她没有精力回去精细地管理,二来,杂交育种成功与否还未可知,而她家本来留的棉种就不比别家的差,想来丰收还是能保证的。
旱涝交替,这话不假。
西川府经过三年的多雨气候,从今年开始,雨量渐渐的小了起来,干暖的气候,似乎又要回来了。
李小婵在这个时候种棉花,在气候上,也是一个恰当的选择。所以这一回,李小婵把李家村自己家的十几亩地全部都种上棉花,村人们除了略微的惊讶她怎么选择了这么费事的东西大面积种植之外,倒也没有多怀疑什么。
因为要忙育种房和试验田的事,所以,李小婵并没有多少精力管理李家村那十几亩地的棉花,也不过是需要的时候回去看看,大多数的活,都掏钱交给工人们去办了。
老刘是庄稼地里的一把好手,在做工这一行又得了许多人的拥戴,所以,李小婵想要找几个可靠放心能干的工人,也不难。
忙碌的日子,总是很快。
眼见着,棉花秧苗出来了,并且不断地抽出新的绿叶;
眼见着,棉花秧苗种到了地里,慢慢地活稳当了;
眼见着,棉花秧苗长大成株,即使被掰下了很多不需要的空枝杈,一样很是高大茁壮;
眼见着,青青的棉桃儿长出来了,粉色的花朵展开了,蜂飞蝶舞,传粉开始了;
眼见着,棉桃儿长大了,变黄了,绽开了,又变褐了,最终变黑了,缩水了,顶上,却绽放着一朵朵洁白的棉花,煞是喜人。
眼见着,绽开的洁白的棉花,一茬一茬地被摘取,又一茬一茬地再次绽放,最终,枝头上的雪白都好好地晾晒在了空地上铺着的单子上,而枝头,只剩零星的还未完全的成熟的棉套;
眼见着,棉茬都被拔掉,好好 地立在墙边,在秋日的暖阳下,枝头仅剩的棉桃儿开始绽放,枯萎,用尽全身的力气,托举出最后的洁白;
眼见着,棉柴风吹日少,变得干枯,成了一垛柴,堆得高高的,不时出现在灶下,成了燃烧的火苗;
眼见着,晾晒好的棉花,被轧出了棉籽,之后,被打包成捆,防潮存放在库房里……
第一百一十四章 名落孙山
李小婵一直忙碌的手脚,还未及停下来,就投入到了小麦的播种工作之中。
考虑时序的问题,再加上万一真的打起仗来,吃的东西也少不得,姚士卿便又吩咐李小婵,今后几年,小麦和棉花轮番播种,吃饭穿衣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等到小麦全都播种到地里,李小婵这忙碌的一年,才算是得闲,她有整个冬天的时间来休养生息,就跟所有的农人都一样,忙碌了一年,终于可以歇歇脚了。
在闲暇的这段时间里,李小婵除了关注育种房和试验田里生长的小麦,就是忙着上一季棉花杂交种植的经验总结和产量评估。
正如李小婵预料的一般,棉花想要增产,可比小麦和玉米难得多了。但也并不是没有成效,试验田里的棉花,每亩产值比李小婵自家地里种植的棉花高出了十来斤,而育种房里的每亩棉花产值,比试验田里每亩棉花的产值还要多出了十来斤。
要知道,李小婵自家田地里每亩棉花的均产值,不说在整个西川府都难逢敌手,但是能压它一头的,倒还真是不好找。
所以,可想而知,育种房里的棉花,至少比外面的棉花,每亩产值高出了二十斤余。
对于棉花这种轻便的作物来说,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
所以,姚士卿很是高兴,不但照例奖赏了李小婵六百两银子,还同意李小婵将自家的棉花存放到府库的请求,也不追究她利用自己知道的内情,私自求财的事。
这一回,李小婵没有把这六百两银子都拿去买地,毕竟,就算是西川府离着未来的战场比较远,但是也不可能不受影响的。到时候,兵荒马乱的。保不齐西川府的地价就要下降,那她现在拿着大把的银子,买高价的地,不是傻吗!
不过。把银子留在手里,不为将来打算投资,也不是衣食无忧的李小婵的作风。
这一次,李小婵拿出了两百两银子作为先期款,请托李小龙帮她在自己买的地旁再买一块宅基地,再帮忙建造一所院子,不要多大,两进的就行了;房子也不需要建得多么华丽,只要结实就行。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