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之贾琏》第350章


贾琏冷笑:“错,若非你不是好大喜功,只是先按照去年的份例收取课税,即便是百姓哗变也已你不想干,偏偏你下达了增加赋税的巡抚令,不仅如此,你还亲自上了走姿奏报朝廷,这些都是你的死证,你无从抵赖。你若不顾脸面,不肯自己进京请罪,我只好勉为其难,抓你进京了。”
张巡抚最终选择快马进京请罪。
贾琏派专人跟着他,直到盯着他进了张家院子方罢了。
贾琏这边就简单了,首先把八位知府还有所有抗税的土豪劣绅,一一逮起来关进督抚大牢,然后将八位知府抄家,把他们的资产当众抄没,然后公开换算他的收入与资产的差额。
好乖乖,每个知府家里都搜出来打量的珍宝古玩,还有打量的银票现银。
最富裕的是漳州知府。
这位漳州知府老爷家里藏着的浮财就有一百四十多万银子,这家伙还不餍足,还想图名,想要抹黑贾琏,踩着贾琏往上爬。
余下七位知府家里最少也有八十万的资财。大多是都是一百二十万左右的资财。除开浮财,这些家伙还在闽浙买地置产。朝廷三令五申不许在地方上置办房舍,他们却在闽浙置产,真是不知死活。
贾琏将他们的资财摆在大堂之上,当众审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你们确实百万雪花银,很不错啊!“贾琏速审速决,然后,按照规定,把他们资产连带他们自己一起押解进京,让行不审讯问罪。
这些家伙这次只怕跑不脱一个死字,
贾琏可不想脏了自己的手。
八位知府老爷合着将近千万的浮财进京,震动朝野。
在刑部与通政司一百零八种刑具之下,这些人交代了这些银子的来历。
原来,这些知府都是前些年多次上折子,请求朝廷见面赋税,他们打着为民做主的幌子,老百姓丁税徭役丝毫不少,收起来的赋税一般便宜那些土土豪劣绅,一半的朝廷赋税进了自己的腰包。
朝野再次震动。
熙亲王气得面色铁青,那些年,他跟乾元帝捉襟见肘,左腾右挪,这些家伙竟然加仓百万资财无动于衷。
故而,在量刑的时候,熙亲王极力主张,将这些贪官污吏,午门斩首,百官观刑。
最高兴的要数嘉康帝了。
这一回闽浙又腾出八位知府的位置,他正好安排八位心腹前去闽浙历练。另个高兴的原因却是,这一千万赃款收过国库,国库存银已经有了一万五百万。
不过,这些银子都来自闽浙。
这几年河南陕西甘肃宁夏贵州不仅不能自给,还要朝廷赈济救灾。嘉康帝因此明白,一个能干又忠心的地方官是多么重要。
嘉康帝下旨让贾琏进京面圣,贾琏便亲自带人押送课银进京了。
第224章224
贾琏这里星夜赶路,七天的路程走了五日,便到了京都。
嘉康帝不等贾琏下拜,便伸手拦住了:“爱卿快快请起,这一项平复哗变,来回奔波,朕本不该再麻烦你,只可惜,朕想来想去,找不到合适人,只好麻烦爱卿了。“贾琏听来听去听了半天,没听明白嘉康帝到底把自己找回来干什么。
嘉康帝却领着贾琏去了翰林院,指着这些新科进士庶吉士对贾琏言道:“这是新出炉的庶吉士,将来这些人大都会去掌管州县府衙,或者一省军政刑名。朕以为,一个受百姓喜欢的好官儿,不可能从寻章摘句中出来,那是名儒文豪,我大月朝百废待举,朕需要能够干实事牧民一方的官员。不需要书呆子。这次的张桐、水礼就是教训。论读书,他们都是两榜进士。可是,朕要他们下去收收税,他们竟然纸上谈兵,完全不管实情,差点激起民变,这种书呆子类型的官员再多有什么用?“贾琏心里一跳:“陛下,您这是何意?”
嘉康帝一笑,拍拍手。
翰林掌院抬头看见了嘉康帝,忙着领头跪拜。
嘉康帝抬手:“众爱卿平身!”
之后,嘉康帝将贾琏让道大家面前,介绍道:“前些日,朕曾经说过,要给你们找个能干师傅,如今,这个师傅来了,你们还不才过来拜见师傅?”
十三位尚未散馆的庶吉士闻声上前,朝着贾琏躬身参拜。
贾琏心里大约明白嘉康帝的意思,却是看向嘉康帝:“陛下的意思,让这些庶吉士去海疆官场任职历练?”
嘉康帝顿时笑了:“爱卿真乃朕之知己!朕正是此意!”
贾琏看了眼尴尬的翰林院掌院:“历朝历代,庶吉士都是在翰林院修炼三年,然后散馆放官,陛下您是不是太着急了?”
嘉康帝摆手:“不是,朕以为学习各种律法条陈,无需三年,朕决定改变从前的模式,今后庶吉士在翰林院学习一年,然后考核评定等级。余下两年则去州县一级学士政务,学习如何做好牧民一方的父母官。这些人余下两年就跟在爱卿手下历练,先让他们去海疆州县做一年辅官,再做一年主官,三年散馆的成绩,就是综合两年的政绩。参考翰林考核成绩,按照成绩高低,决定他们今后的去向。”
贾琏言道:“陛下之意,他们去海疆不是正式官员,只是历练?”
嘉康帝哈哈一笑:“话是没错,不过,爱卿若觉得他们能够担当一方父母官,朕乐见其成!”
贾琏又道:“陛下预备派遣几位庶吉士去海疆历练?”
贾琏的意思,这些庶吉士肯定分派到十三省去,一边熟悉各地的风俗,一边学习政务。待时机成熟,取代自己这些老家伙,成为朝廷的中流砥柱!“嘉康帝摆手:“不,朕准备把她们全部派去海疆历练,三年之后,再把他们派去十三省,朕预备明年开恩科,再取一批有志之士,再交给爱卿操练他们,就跟你当初在西山操练御林军一样,让他们以一敌十、敌百,朕要全国十三省,人人都能丰衣足食!”
贾琏一愣,这是让自己做什么?替他培育官员?
可是,这不是翰林院的差事?
历来各省督府都是用翰林院操练出来的官员,至于能不能做好地方官,但凭他们自己摸爬滚打,摔得鼻青脸肿几回,也就会了。
如今什么意思,提前率打?
回到乾清宫,贾琏问出自己疑惑:“陛下的意思,是想让微臣教导他们如何做官?”
嘉康帝摆手:“错!爱卿错了,朕不是让他们学会官场的套路,学这个,六部去混就成了,朕希望他们跟着你去海疆,学会如何做一个让百姓丰衣足食的地方官。”
贾琏颔首,表示明白,却道:“朝廷十三省的情况各自不同,不是所有省份都可以复制闽浙的成功之道,要因地制宜。”
嘉康帝颔首:“朕懂你的意思,但是,首先要让他们去海疆感悟一下,一个好地方官,应当是个什么样子。朕对官员的考核跟父皇皇祖父不一样,朕不看他们文章如何花团锦族,朕就看实际,身为一个知县,不能让一县之人吃饱穿暖,你就不是一个好官。同样知府与总督也是一样,朕就一个考核标准,百姓丰衣足食,国库充盈,你就是个好官!”
贾琏颔首:“微臣明白!”
嘉康帝摆手:‘不,你不明白,朕希望这些官员在你手下历练一番,五年,十年,或者二十年之后,多出几个一如爱卿这般的封疆大吏,那便是朝廷之幸,百姓之福,朕也就安心了!”
贾琏忙着躬身大礼:“陛下缪赞!”
嘉康帝伸手搀扶贾琏:“爱卿再别谦词,朕不仅会明发谕旨,将爱卿的功绩传达到大月朝的每一寸土地。还准备让工部修建贤良祠,让张首辅带领翰林院编纂一部贤良传,专门记载我大月朝忠臣良将的平生功绩。朕想到的第一个人就是贾爱卿!”
说实话,贾琏有些被嘉康帝的说辞吓到了,他忙着跪下了:“陛下错爱,微臣所做不过职责所在,略尽绵力,实不敢当陛下如此赞誉!”
嘉康帝再次搀扶贾琏:“爱卿不必如此,这一切都是爱卿应得的荣誉!”
虽然贾琏自认为已经修炼的无欲无刚,却是被这青史留名之举感动了。
说实话,贾琏许多年没被谁感动过了。
嘉康帝算是头一个!
即便是先皇当年提拔之恩,或者是贾琏自己得中进士,他都没今日激动。
贾琏甚至没想到,自己这样的老妖怪一样的存在,还被感动的眼窝发热。
贾琏没说出口,却在心里一下了决心:君不负我,我不负君!
嘉康帝相比乾元帝,见之大方的太多了。
贾琏不禁成了整个王朝学习的典范,还有实惠。
贾琏查抄的一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