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之男装大佬》第130章


识谑苛置淮怼?br /> 程平笑道,“郎君们一个个风华正茂,看着就让人心里舒爽。”
看着程平年轻的脸,薛勖想说你自己也风华正茂着呢,却到底碍于她的身份,便笑着点点头,“程相所言甚至。”又伸手把她往正堂请。
主客二人在堂上坐下,聊一聊秋来的天气,说一说菊花,扯两句风雅典故,倒也轻松。程平计划着,喝两盏茶,说会子话,就托辞离开,也省得老让人陪着,谁想到大长公主却派人来请。
程平看看薛驸马,笑道:“下官来了还未曾去拜见大长公主,实在罪过。”
虽大唐开放,却也有男女大妨,一般都是男主人招待官客,女主人招待堂客的,程平此言不过是个面子话。
薛勖笑道:“说什么罪过的话,某陪程相一起过去。”
程平笑着点头道谢。
没想到后堂坐着的不只荣乐大长公主,还有她同辈的肃贞大长公主、寿康大长公主和安阳长公主、柔嘉长公主。
对此,程平倒也有些预料,上前庄重严肃地给公主们行礼。
到底对着的是当朝宰辅,荣乐等虽好奇,却不能失礼,客气地请程平坐了,又说了主人家该说的客气话。
程平笑着与公主们应酬着。
肃贞大长公主笑道:“我只道陆相公已经算年轻的了,谁想到程相更年轻。古代贤士有十二岁拜相的,我们现在的宰相们啊,也不遑多让。”
程平微笑道:“长公主谬赞。”
听肃贞姑姑拿眼前的程相与陆允明相比,安阳再仔细打量程平两眼,终究觉得不及陆郎,但一则这是长辈说的,一则对面坐的到底是宰相,再则这位程相在朝上说的做的,倒也确实让人敬服,安阳便按下了反驳的话,开口道:“多谢程相公为舍妹和亲之事操劳,对此,我等姐妹俱铭感于心。”
程平笑得温和:“这是臣分内之事。”
安阳微笑,眼睛里却有些诧异,不知怎么的,似从这位程相身上看到些陆郎的影子——大约他们这些权臣气度上都有些相似吧?
寿康大长公主是做媒爱好者,笑道:“程相如此年轻,可有家室没有?”
程平抿抿嘴,略不好意思地笑道:“尚无。”
寿康来了兴趣,正要说什么,被荣乐大长公主一个横眼给横了回去。
程平只笑笑。
薛勖适时地插了两句话,气氛便圆了回来,然后薛勖便带程平出来。薛勖不便代寿康道歉,便笑着亲自带她去赏菊,因为有这个茬儿,程平倒不好说走了。
前面郎君们正在亭子里作诗,见薛勖和程平来了,便都起身,又请他们评一评。薛勖固然风雅,文采却一般,程平明经出身,作诗的本事更菜,但两人的眼力还是有的。
程平有千年的积淀在,随口说便是高屋建瓴的话:“作诗作词还是要因时因事有感而发才好,若只以西风、东篱乃至金玉香冷之类词句堆砌,纵然精致,到底落了下乘。”程平又勉励他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郎君们青春年少,要多读书,多出去走走,多做些实事,于仕途经济又益,于诗文亦有益。”
对程平这种文学创作要有生活经历做底子的看法,薛勖亦点头,“程相公此言精到得很。”
小郎君们领头的是王仆射之子。小王郎君对程平施礼道:“杜工部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适才程相又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敢问程相,是读书更重要些,还是行路更重要些?”
程平正给小伙子们解释理论学习和实践的关系,一个仆人走过来对薛勖说了一句什么。程平停住嘴,薛勖笑道:“是陆相来了,某去迎一迎。”
陆允明来了?程平坏心地想,他过年龄了吧?约莫也是长公主给开的后门?
程平这道也不布了,只笑道:“陆相最精作诗,一会儿他来了,我们一起听他说,某就不班门弄斧了。”
众人眼神乱飞,看程相这表情说法,与陆相之间实在不像水深火热的样子,但又听说两人在朝上针锋相对……又听说,陆相多年不赴这赏菊盛会了,怎么的今年倒来了?
亭中一群年轻郎君,陆允明一眼便看到了程平。
她日常不是官服便是士子白袍,今日却着一件蓝色锦衣,头上不戴幞头,而以碧玉冠束发。难得见她鲜衣华服的样子,陆允明眼前一亮,我的阿平真是面容清朗、气度高华。
程平带着众人往前迎几步,“陆相。”
“程相。”陆允明笑着与她答礼。
对陆允明,众高门士族的小郎君们明显更热情信服些。陆允明入了座,众人就有把议题报上的,陆允明看程平一眼,笑道:“程相所言极是。文辞字句,艺也;感悟道德,实也。若无实,文辞再美,终究只是虚言……”
程平含笑听陆允明在这里讲“文以载道”——他是这种主张倒也不奇怪,他一直是个实际的人,又有点古板……
程平在心里埋汰陆允明古板,众士子却觉得陆相与程相所言,颇有相通之处,两位政见不和,没想到于诗文之道,倒是相合的。
今天或许实在不是个适合搞文学评论的日子,“讲课”再次被打断,皇帝派来宦者请两位宰相入宫,有紧急政务要处理。
陆允明、程平互看一眼,估计是淄青军那边有信儿了。
作者有话要说: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据说最初是宋·刘彝说的。文学主张参考白居易和韩愈乃至红楼里的理论,瞎攒,别较真儿。
第145章 陆允明出征
果然是淄青军的事; 淄青节度使齐弼已然身故,其子齐晖掌握军权; “请”朝廷册授其为新任淄青节度使。
程平想象着; 若在戏台上,齐晖当是这样的道白:“朝廷若是答应; 还则罢了; 如若不应; 某便带兵反了; 啊呀呀呀呀……”
陆允明问起淄青军高层的情况; 又问青州、淄州、密州等淄青军控制的各州百姓民生和几州兵力分布。
程平知道,陆允明的基本方向还是打。淄青节度使控制六个州郡,毗邻河朔三镇,离着长安说近不近; 但也并不很远,这么大的地方,不能放任它自治。
然而让人纠结的; 除了淄青藩镇的实力; 还有这个齐晖,辅助其父掌管军队民政已有几年; 在军中和民间都颇有人望; 淄青等地也算百姓富庶安乐——除了想着搞个国中之国自治; 齐晖还是很称职的。
更让人担心的是,若淄青反了,河朔三镇会不会出兵帮忙?一个弄不好; 整个北地战火尽燃。
皇帝问各位重臣的意见,陆允明和程平意见依旧相左。
如程平预料的,陆允明明确表达主战,趁着齐晖还未全然站稳脚跟,现在就拿下淄青,不然,拖下去恐怕癣疥之疾会变成心腹大患,且如今朝廷的军事和财政也禁得住这场战争。
程平依旧主张用政治的办法解决淄青军的麻烦。对上这样实力强地盘大的藩镇,朝廷全力以赴,固然能打赢,却也伤筋动骨,况且淄青之民也是大唐百姓,淄青之军也是大唐兵士,是胜是负,损失都是大唐的,能和平解决还是和平解决的好。对淄青等地,可以像运河沿线那样重新规划改组,齐晖可依旧在军中掌管部分淄青旧部,只要限制在可控范围内就好——中间怎么改组法,谈判桌上慢慢磨嘛。
两个宰相各执己见,听来都很有道理,却又没法融合。
礼部尚书谢亭、刑部侍郎甄太初等邓党旧人旗帜鲜明地站在程平这一边,原陈党们自然支持陆允明。
皇帝有些感慨,当初程平拜相时,还有点怕他与陆允明个人交情太好,相权集中,对君权造成威胁,如今看来,个人交情再好,政见该不合还是不合——只是淄青之事,该如何决断呢?
这件事从仗下议政争到常参朝会,又从常参朝会吵到仗下议政,两党激烈地唇枪舌战了好几轮,开始是就事论事,后来渐渐便开始了拉踩和攻讦。陆允明、程平便如当初的陈相、邓相一般,倒还稳得住,没撸袖子开干。
朝中这般情况,主意只能皇帝自己拿。他在收到新一轮关于淄青军的报告、又盘算了兵马粮草之后,终于下定决心,征讨淄青。
因为陆允明在藩镇中的影响力,又一力主张用兵,他做招讨使是最合适的,但那样的话,政事堂便只剩了程平独立支撑。
皇帝的内书房。
“你出去了,则朝中大事、粮草马匹等后方事宜悉委于程相……”皇帝看陆允明一眼。
“无妨。程相先前当了不短时间的地方长官,于军、民、财、刑等都不生疏,他揽总没有问?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