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户嫡女奋斗史》第751章


阃盏姆缱恕?br /> 彻底击败了他,庆隆帝心情愉悦之极。
这种感觉,这种大获全胜的喜悦,已经许久没有过了。仔细想一想,还是十年前他成功登上帝位的那一天,才有这样极致的喜悦吧。
这种征服感,乃世间极乐。
“带下去,押入天牢。待汝阳王落网之后,一同问斩。”庆隆帝吩咐。
太子从他到尾的旁观了这件事情。
昨夜,他正在绝望之时,被影卫施展手段悄悄救走,随后和曹皇后一道服下解药。稍作休整之后,便来到宣政殿见到了原以为已经驾崩的父皇。
那时,他心头的震惊丝毫不比卫明尘少。
他还比卫明尘多了一种担心,担心在父皇假死的这段时日里,他的表现不能令他满意。
幸好庆隆帝勉励了一番他的临危不乱,才让他慢慢稳住了心神。
但看完眼前这出斗智斗勇的大戏,他的手心满是涔涔汗水。
父皇以病弱之躯,布下了这么大的一个天罗地网。他作为每日临朝观政,处置各项政务的国之储君,竟然丝毫都没有察觉。
自己和父皇自己的差距,竟然会有这么大吗?
这场智商高绝的巅峰对决,他旁观下来都仍有不懂之处。而武正翔,竟然能和父皇配合得如此默契。
而且,在武正翔的心中根本就没有对他的忠心。看着郑太妃对他们下手,也丝毫没有援助的意思。非得等到卫明尘入了毂,才将他们解救出来。
难道,他就没想过,万一卫明尘要提前杀了他和母后泄愤呢?
武正翔智计、武功双绝,且对他没有敬畏之心。这样一个人,令太子对他的心思,从忌惮变成了必须除掉的人。
庆隆帝一阵剧烈的咳嗽,将太子从遥远的思绪中拉了回来。
曹皇后已经来到皇帝身边,关切地问道:“皇上,你感觉怎么样?”
庆隆帝边咳便笑,招手让苏良智上前来。
苏良智手持银针,缓缓捻入他背部的两个穴位,将他的咳嗽稳定下来。
“华英,这辈子是我对不起你。下辈子,我都还给你。”庆隆帝此时已经不再以朕自称,而是以曹皇后丈夫的身份。
曹皇后凤目凛凛地看着苏良智,厉声问道:“陛下的病情,究竟如何了?”
苏良智口中发苦,道:“禀皇后娘娘,皇上本就油尽灯枯。服下假死之药仅仅是将病情压制了下来,今晨醒来,这是最后的寿数。”
他不像别的太医一样,对皇帝的病假忌讳再三。驸马的身份,和免死金牌在身,令他敢直言开口。
这番话说得非常清楚了,庆隆帝活不过今日。
曹皇后一声悲呼,紧紧握住庆隆帝的手,往日种种瞬间涌上心头。眼前这个男人,或许从来就没有爱过她一分,但却和她的命运紧紧相缠。
她的眼泪,无声的淌下。
“华英莫哭,人终有一死。”而他,击败了最后一个大敌,从此朝野清明、海清河晏,他死得其所。
庆隆帝安慰的抚着他的肩头,抬起头来,恢复了帝王的尊严。
“传旨,着中书令朱自厚、范翰林、内常侍立刻觐见。”
朱自厚是当朝宰相,也掌管着文臣中最大的权力机构——中书省。这时庆隆帝不说宰相,而特别称呼他为中书令。
范翰林,乃翰林院学士。品阶不高,入翰林者皆为时下良才、饱学之士。他在御前行走,专司草拟圣旨。
内常侍则是内常侍的掌事太监,掌传达圣旨之务。
庆隆帝最信任的心腹内侍吴光启,还有一个职务是掌玺太监。
他的寿命眼看已经走到了尽头,这四位重要人物齐聚宣政殿,只有一个目的:拟遗旨。
见此情形,武正翔便想施礼告退。
庆隆帝剩下的寿数不多,等各位大臣到来之后,帝后一家就再无说话机会。武正翔想把这段时间,留给他们一家人。
庆隆帝看出他的意思,道:“翼之就在外面等一会,待他们到齐了再一块进来。”
他看着武正翔的目光,如同望着自己的子侄一般慈和。刚刚过去的一场战役,他和武正翔并肩作战,将生死都交付于他手中。
事实证明,他没有看错人。
可惜,可惜他行将就木,不能再庇护于他。
武正翔沉声应了,恭恭敬敬地跟帝后、太子施礼告退。
他站在殿前,看着冬日的暖阳洒下的道道金光,各种情绪在心中激荡,思绪变成一团乱麻。
时而想想殿内对他百般信任的庆隆帝,伤感于他的生命已走到了尽头;时而牵挂着在宋州的徐婉真,卫明尘的手段他一清二楚,他要徐婉真的命,她真的能逃得过去吗?
她的腹中还怀着孩子,虽说并没有害喜等症状,但毕竟也不如常人那般便利。就算成功逃脱这场劫难,她也会遭罪。
他在心头长长的叹了一口气,牵肠挂肚。恨不得插翅飞到她的身边,亲眼确认她的安危。
☆、第1032章 封侯
最先来的,是原本就在宫中的内常侍。
两人在宫中原也是常见到的,武正翔和他打过招呼,得知帝后一家正在里面相聚,他也识相的等在外面。
宫中这非同寻常的一夜,他自然也嗅出了不寻常的意味。
能做到内侍省的掌事太监,也是大有本事之人。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他心头门清。
当下,则和武正翔站在殿前,不咸不淡的说着一些无关紧要的事。
第二个来的是范翰林。
他学问不错还懂得做人,见状也不问缘由,和他们站在一起等着宰相出现。
朱自厚年纪大了,庆隆帝特许他在皇宫内坐轿。但毕竟离得最远,当他气喘吁吁的爬上宣政殿前的台阶时,日晷已经移了一格。
众人齐聚,唱礼太监拉长声音朝里面通报。
殿内,庆隆帝已经将该交代的事情,交代给曹皇后和太子。
其实在这两年间,对太子该教的他已经教过,眼下不过是如同平常百姓人家一样,叮嘱一些老人家都牵挂的事情罢了。
曹皇后本来想让太子妃等人把皇孙都抱来给他看看,庆隆帝却说不必了,免得他走得越发牵挂。
这时,中书令、范翰林、内常侍、掌玺太监都到齐了,他便开始口述遗旨。
第一条,便是传位圣旨,他大行之后,由太子继位。紧跟着是一系列的诰封,宗室、勋贵、朝臣各安其命。
然后,是对他身后事的安排,从简从朴,勿要惊扰民间。这是出于他一向的爱民之心。
对他留下来的后妃,也各有安排。无子嗣者在太庙出家为尼,有成年皇子者跟随皇子前往封地就藩。其余人等,比照先帝惯例。
因有了这两年的平稳过渡期,朝局稳定,逆贼伏诛。庆隆帝也没有再多别的嘱咐,再留下了一道处置汝阳王的圣旨。
更多的封赏,将留给太子登基之后进行。
范翰林在书案上运笔如飞,一道又一道圣旨被他草拟出来。他不愧是两榜进士,典故文章信手拈来,只略略打了腹稿,也未见他做过修改,辞藻端丽庄重,挥笔而成。
待庆隆帝看过,由吴光启加盖玉玺、朱自厚加盖用印,内常侍将圣旨制好,收集起来。
在殿中,圣旨就像是流水线上的产品被生产出来。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庆隆帝将武正翔封为武安侯,三代之后降等袭爵,并允他自立门户,赏赐京中府邸一座。同时,免去骁骑卫指挥使一职,晋其三品云麾将军为二品大都督虚衔。
武正翔领旨谢恩。
这是庆隆帝对他的一片拳拳爱护之心。
这两年多来,庆隆帝和太子的相处比前面二十多年都要紧密。看出了他表面宽仁,内心多疑的脾性。
只不过,对帝王来说,多疑并不是什么坏事。要紧的是,他具备治国驭下的才能。
庆隆帝看得清楚,以太子的能力,治理一个太平盛世不是什么难事。但论阴谋诡道,他则大大不如。莫说是卫明尘和武正翔二人,昭阳公主也比他强上许多。
但是,堂堂帝王,何须习这诡道?
所以庆隆帝才制定了计策,将卫明尘一举成擒,至少可保接下来高芒百年安稳。
这其中唯一对不住的,就是武正翔了。但这件事,也只有武正翔才能和他配合默契,到最后的大获全胜。
说到底,庆隆帝的心仍旧是偏向自己的儿子。在明明知道做完这件事,太子对武正翔只会越发忌惮,甚至会除之后快的情况下,他仍然做了。
为的,还不就是给太子登基扫平道路,谋一条康庄大道吗?
待他眼睛一闭,再有别的事情也实在是管不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