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姝》第305章


把病号饭给小贤拿出来吃,孩子最近胃口特别好,尤其爱喝一道冬瓜排骨汤。
每次有这道汤,他都能多吃下一碗饭去。
那种香味,别说是孩子,连孔子风闻见都馋得慌,先儿子吃上热乎乎的饭菜,他才去食堂。
医馆里住了十几天,对食堂的规矩,他也算是适应不少,没有招呼也没人伺候,自己拿盘子去打饭菜,大部分饭菜都免费,有几样,例如红烧肉,红烧鱼之类的荤菜,到是需要另外加一点儿钱买,不过也不贵就是了。
孔子风拿着托盘,刚排队走过去,那个三十多岁,风韵犹存的妇人一看是他,就多加了两勺子尖椒肉丝。
“尝尝,这道菜最下饭。”
孔子风也不觉一笑,轻声道谢。
他到底是读书人,口才好,又和和气气,与人为善,长得还很不错,一身书香,女人们很难不喜欢。
“对了,孔先生,您惦记的图书馆今天就开张,您要是想去就去看看,有黄姑娘照顾小贤,您是大可放心。”
这个在食堂打工的妇人,居然也识文断字,一提起图书馆同样眼睛放光,“今天活儿干完了我也去,夜校的先生说了,图书馆里有一批新字典,可以借一本回家,我才得了一本商论大全,可里面生僻词一大堆,不拿字典读不懂。”
孔子风听得迷迷糊糊,不太理解,越不理解,越觉得人家这妇人颇有才学,靖州藏龙卧虎,不可小觑。
吃完了饭,他干脆和儿子说一声,真去看看。
书籍,对于读书人来说,的确是有很大的吸引力,再不放心儿子,也受不了这种诱惑。L
ps:ps:今天出去游泳,游了一整天,实在赶不出来了,少了少了。
☆、第二百九十三章
图书馆的事儿,除了图纸是许薇姝提供的,其它的她一概没管。
如今有了自己的邬堡,将近三十万常驻人口要靠着她帮忙找活路,甚至越来越多,如今统计都快统计不了,许薇姝最希望点亮的一个技能点,就是相人。
要是能有个两三万出类拔萃的手下,那她才能玩‘垂拱而治’,且玩的痛快安全。
图书馆就叫‘靖州图书馆’,也没请什么大儒雅士取多好的名字,刚开始筹办时,到是有人提议请齐世朝给取个名,结果那位一头扎进地里,都快变成正经老农民,根本不理会他们。
后来忙着就给忘了,直接叫了‘靖州图书馆’。
许薇姝到觉得还不错。
“图书馆就是给老百姓们看书用的,哪怕是个农夫,也能进来找找关于农事的书籍,朴素些正好,何必取特别高深莫测的名字,到让人平白敬畏。”
虽说太孙妃娘娘的这些手下认为图书馆本就该敬畏。
所谓法不轻传,任何拥有知识的人,都恨不得把自己的东西藏得严严实实,绝不给别人知道,传道授业解惑,更是最值得尊重的,他们图书馆囊括了大殷朝有的或者没有的各色书籍,难道不该敬畏?
当然,娘娘说什么就是什么。
娘娘说叫靖州图书馆,这个名字就是高端大气上档次。
不过,名字没取,图书馆的园艺工作,到都是这位齐世朝齐大儒给做的。
一共五层楼,每一层都竖立着一直顶到天花板的木书架。书架间隔处摆放了些简单的盆栽,多是绿色植物,花到没见几朵。
旁边还有书桌和椅子,四壁处则是布艺沙发,同样由高大的乔木盆栽阻断。
除了五层楼,还有一个大院子,院子里到没什么假山池沼。除了一个可以遮风挡雨的玻璃棚外。就是密密麻麻的树荫。
林荫掩映下,石桌石凳无数,方便那些读书人过来看书。
齐世朝假公济私。又霸占了一处暖房。
其实他在靖州的待遇向来是最高的,许薇姝几处温泉庄子,还有好些新制作的玻璃暖棚,都是由着他用。想用哪里用哪里,连看中哪块儿良田。都有人替他‘夺’来。
老百姓们也乐意让齐世朝相中自己的田地,一旦被相中了,能拿的补偿款足够翻倍置办良田的。
和那些上好的试验田相比,图书馆这一片那就是最糟糕的土地。种花种草还不知能活多久,但有一样好处,人才够多。齐世朝呆在这儿,能随时抓一堆苦力给他干活。他年纪大,德高望重,包括许薇姝那帮得意弟子在内,谁让他抓住,敢不听吩咐?
就是平日里大家都忙,齐世朝也找不着人,可图书馆一建起来,但凡爱书的谁会不去?
他守株待兔,就能抓住一堆。
最近齐世朝琢磨改良土地一类的事儿,图书馆这一块儿也正好合用。
一切准备就绪,图书馆开门。
“到了这里,才真正能感受到靖州文风昌盛。”
孔子风来到高高的台阶前,颇为震撼。
明明人群汹涌,起码有几千人来了,可整个图书馆前面安安静静的,不说鸦雀无声,却也并不嘈杂。
他看了两眼,来的人里头除了一些读书人,还有好些短打打扮的,瞧着像农民。
其他的工匠,商人,似乎也来者不拒。
只是进门的时候需要出示靖州的身份凭证,像他现在拿的是临时凭证,只能进入一楼。
随着人群进去,乍一眼看,满室书香。
他本以为,既然一楼所有人都能进,那里面应该书籍不多,也许只有一些寻常训诂识字的书本,没想到一楼大厅一眼几乎望不到头,到处都是书。
墙上贴的规则密密麻麻,却只是教导大家爱惜书籍,还有怎么找寻书籍罢了,并不严苛。
孔子风却盯着规则看了半天。
图书馆里的书籍似乎都有编号,分门别类,整整齐齐,这种法子怕是不只能用在图书上,用处很多。
只从这一点儿细节处,就能看出靖州人的严谨谨慎聪慧,应该说,那位太孙妃娘娘实在是天纵奇才。
孔子风在图书馆读了三天书,忽然就下定决心,要在靖州定居,一定要拿到那个什么永久居留证。
光为了这座图书馆,才真是让他倾家荡产也高高兴兴。
他虽然没有参加科举,但他爱书的心,一点儿都不比家里祖辈们少。
这日,孔子风在图书馆看了两个时辰的书,惦记儿子,腹中又空空如也,便起身回去。
图书馆里除了好些年轻学子,每天读书到夜晚,连闭馆之后也不肯走,大部分人都呆的时间不长。
靖州正发展中,老百姓们也要日日操劳,真正有闲暇时光读书的人并不多。
孔子风出了门,就买了一个菜包,一个肉包,打算带回去再去医院食堂打点儿汤吃。
食堂的伙食在他眼里确实不错,可毕竟是病人吃的,过于清淡,外面的包子馅料十足,还有不知名香料,更是便宜,一角钱就能买一个。
一个包子老大个儿,他这么大的人,最多吃上两个也就饱了。
到是有一种小笼蒸包,包子小巧玲珑的很,味道比大包子更好,但贵了点儿,他是舍不得吃,只有一回给儿子买了一次。
“救命!”
孔子风拎着油纸包好的大包子,也没坐车,就溜溜达达地向前走,顺便欣赏一下风景。
正走着,耳边忽然听见一声喊叫。
“孔兄,是你吧?救命!”
他一扭头,顿时愣住。
扑过来喊救命的正是他在京中的好友,付岩。听说五年前就中了举人,后来没考中进士,却做了御史,之后又当了中书令,乃是当今天子身边一等一得信任的臣子,虽然资历还欠缺,却是以后有可能入阁拜相的人物。在京中颇有名望。
可这会儿一看。他瞧着和叫花子也差不多,蓬头污面,要不是两个人从小就熟悉。他一时恐怕也认不出。
孔子风愣了一下,连忙迎上去:“付兄,怎么回事儿?”
付岩浑身大汗,脸色铁青:“陛下宾天了。有人追杀我!”
孔子风一回头,就见后面果然跟来十几个画风不对的人。穿者打扮都和老百姓差不多,可看面孔,看神态步伐,和周围的人格格不入。要是以前,他可能还看不出来,但在靖州呆了这些日子。他已经能一眼就分辨出哪些是本地人,哪些是外地来的。
外地来的人不稀奇。靖州商业兴旺,税收很低,又没有土匪强盗,每年来经商的人络绎不绝,可一大堆假装不认识,又明明彼此认识的家伙凑到一处,就有点儿稀奇。
孔子风也吓了一跳,他自己是个文弱书生,可没人家靖州的老百姓彪悍,一转眼。忽然看到一辆眼熟的马车,赶紧拉着付岩大踏步走到道边,进入一家酒楼。
付岩脸色很难看,低声道?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