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五零年代末》第63章


虽说这里的地质不好,种的庄稼又孬又小,但老周头坚信,再贫瘠的土地都能养肥,只是时间的问题而已。
这不,年初农闲之际,老周头就听从了周燕的意见。拿杂草牲畜粪便加常年不见阳光的竹林湿土一起沤肥,加上周燕时不时在粪坑里加些灵泉,再经过三次施肥之后,这片原本沙质干涸得土地,居然开始变得湿润起来,长了不少杂草。
喜得老周头一看春雨停了,便马不停蹄的叫上全家人松土种玉米。
其实周燕是不赞成种玉米的,这沙质土壤虽然用肥养过,还有灵泉灌溉,但毕竟是贫瘠土地,要养成肥土,没个三五年,是达不到那个效果的。
现在这片坡地最适合种的,就是比较抗干旱的高粱、辣椒、大豆之类。
不过这年头种子难买,弄来弄去就这么零星的几样,不是白菜萝卜就是土豆红薯,像高粱、大豆这种北方主产的作物种子,西南方其实很难弄到的。就算弄到了,也会因为品种不同,水土不一样,种出来差强人意。
辣椒倒是抗旱,只可惜,在土地无比金贵的年代里,让周家人种辣椒,简直痴人说梦。
不过周燕还是争取了一番,想种一些花生试试水,周老太太便不顾自家那口子的脸色,给她留了一角大概有五十米宽的地儿种。
这花生种子是周建国这几年做行商,从云南带回来给大家当零嘴吃得。周燕一直没舍得吃,种在空间的土地里,从最初不过十来颗的种子,到现在已经发展到近千斤。每颗花生颗粒饱满,又大又甜。
有被灵泉滋润过的好种子在,周燕当然也想让家里人尝尝。反正这是沙地,也不需要费什么功夫去照看,定时锄草施肥灌水,到时候能收多少花生,全看老天爷了。
忙活完自留地,各人又忙各人的去了。大人们依旧到队上下农活儿挣工分,孩子们则在家里帮着喂养鸡鸭,做做作业,预备着明天上学。
周燕也不例外,虽说她已经是十八岁的大姑娘了,搁在建国前,她已经是好几个孩子的娘。可现在刚因为饥/荒好几年,耽误了不少孩子读书。所以像周燕这么大年纪还在读初中的学生不再少数。
当然,周燕比较例外,一般来说,像她这个年纪,家里还让她来读初中本就是很奇葩的一件事。
毕竟像她这么大年纪,家里还让读书的,一般都是男孩子。可没谁愿意浪费自家的钱和时间,供这么大的闺女在学校玩。
另一件事就是,周燕只读了一年小学,就直接跳到了初三,今年准备初考,拿个初中毕业证……
对于她这种骚操作,周家人和学校老师,除了两个大写的牛叉外,找不到任何词语来形容她。
因为今年开春晚,周燕要读的初中在月波镇上,又经历一波初中老师重新编制,拖到三月份才报名。周燕便收拾行李,准备明天去月波初中报道。
第43章 043
因为离初中太远的缘故; 方圆几个村镇; 就只有月波镇有初中。周燕上课不能来回住家里; 于是便在镇上租赁了一个空房子; 开始独居。
其实一开始; 周燕是真没想过,读个初中; 居然还能让她过上自由的小日子。
作为整个月波镇唯一的初中; 里面接收的学生大概不下三百人。别看三百人不多,放在那个年代,一个小镇有三百多人读初中,已经算是周遭村民觉悟高让孩子们读书,一件不得了的事。
因为地处偏僻; 整个月波镇就镇子和下水村地势平坦些,其他的村子都是山地,因此前来读书的学生都不容易。学校便起了宿舍; 供这些来回不便的学生住宿。
不过这住宿条件不大好; 是那种土坯茅草房; 多年没怎么修整的那种; 一间屋子打通铺睡上十来个学生,采光条件也不好; 屋里一大股霉味儿。吃饭热水神马的,还得自己找柴煮; 有些家里条件好的,就自个花钱在镇上租个屋儿; 拿粮食找老师或者学校外的邻居搭个伙儿。
周燕虽说跳级到初三,想尽快毕业拿到初中毕业证,但因为现在读的是下半期,老师怀疑她成绩的真假,劝说她多读一年再考试。
周老太太想着她要在这里读上一年半,住这样条件的屋子不得住出毛病来,便主动给她了租了一间青砖瓦房的屋子,方便她读书。
一开始,周老太太和孙梅都想住在镇上,给她煮饭烧水神马的照顾她。
周燕通通回绝了,开玩笑!她好不容易才过上梦寐以求的独居生活,她又不是小孩子了,都已经成年了,还让她们来照顾像什么话儿!
于是,今儿看她收拾行李要走,周老太太和孙梅是一万个舍不得,在她耳边不断的唠唠叨叨,让她想吃啥就弄啥,不要舍不得花钱花粮票。
现在镇上供销社又开始供应米面肉菜了,让她想吃啥就拿粮票去换,她们有的是钱儿给她买粮票……
除了她们俩,家里所有孩子都眼巴巴的瞧着她看,尤其墩子二狗,前者是觉得她走了,家里没人三五不时的给糖给零食吃了,饭也没人做的比她好吃,舍不得她走。后者是她的跟屁虫,恨不得也跳级考上初中跟她一道去念书,一样舍不得她走。
搞得请假半天不上工,同样来送别的于玉莹忍不住笑:“瞧你多讨人喜欢,这一家子愁云惨雾,干脆你别去读书了,就呆在家里陪他们得了。”
对此,周燕只能无奈的笑了笑。她也觉得奇怪,她不过跟周家人是半路亲戚,他们咋就这么舍不得她呢?她也没做啥好事儿啊。
别怪她心境薄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不管家人再好,总会到分别的时候。而且以她这个年纪,早就到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时候,把她看着这么紧,她真的好不自在啊。
和周家人道别,婉拒了她们要送去学校的好意,周燕终于踏上了独居的生活。
到达镇初中时,已经是下午三点钟。周燕先把自己的行李放在靠近学校早前就先租好的空房里,再拿着户口证明等等一沓子文件,到了初中二楼的老师办公室补交学费。
上次她和周老太太来报名,因为家里没出过初中生,两人都不清楚报名需要什么章程。到办公室一问,才知道需要户口和去年秋粮食上缴公社的大队证明,否则不能入学。
还好今年开学晚,只要入学前把所有证明补齐就行,不然周燕就要等到下半年读书了,因为这个时候可不兴半路转学插学。
周燕当然不想学下半期,她要在66年初高中学生全面强制下乡之前拿到初中毕业证,然后到南昌市找份工作,以免被强制下乡去那偏远地区务农。
她不是吃不得苦,可这个年代的如西藏、新疆等等偏远地区,条件十分的恶劣难整,小时候报纸上没少报道过,那些知青建设者在这里开荒修路,死伤无数的事情。
作为穿越者,穿到这个吃穿不饱的年代,周燕都认为是老天爷对她极大的处罚了。她干啥还想不通,要自己找虐下乡支农呢。
好在学期很顺利,学校的生活规律又轻松,课本上的知识比前世初中简单很多,前世就是大学毕业的周燕,学起来毫无压力。
尽管她与大部分的学生格格不入,只一门心思的学习,不太搭理同桌,也不参加学校活动,甚至大上他们好几岁。可因为她自带一种疏离的气质,还有她在家里借了亲戚的初高中书自学了好几年的借口在,每次考试稳居全年纪前三名。那些半大的孩子也没犯贱到要去惹老师眼中天才型的“学霸”。
1965年七月,周燕经过初中一年半的学习生活,终于顺理成章的拿到了初中毕业证,并且被南昌市第一高中录取。
当然,知道国家政策的周燕没有选择去高中读书,而是在周老太太一帮周家人不舍得的目光中,独自踏上了去南昌市的火车。从此开启她的独居生活。
拎着自己的包裹,周燕到了位于市郊区葛家巷子的自己家里。
近四年没来市里,她的屋子改变了不少。原本院外空空如也的墙角,开满粉红的月季和纯白的栀子花。风一吹带来阵阵暗香,周燕站在院门口,都有一阵走错门的错觉。
她自己得屋子,她当然有钥匙。想着奶奶在厂里上班忙,她没跟她提前写信,就直接过来了。
打开院门,原本有些衰败迹象的院子被收拾的干干净净,尤其前院那口积满厚厚泥垢和落叶的水井被打理的清清爽爽,后院种满各种时新翠绿的果蔬,夹着五彩缤纷的花朵,蝴蝶和蜜蜂穿梭在花丛菜地中,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一看就是她奶奶平时经常拾掇?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