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大宋》第130章


他没想到,当年京兆府跟他一块儿看面人儿,吃糖葫芦的俊秀少年竟然就是自己的亲外孙,如今还兜兜转转登基成了皇帝,他不止身份尊贵,更是年轻有为。朝野内外,军队百姓无不称赞,当真是一代明君呐。
赵佖的出现,给武英混沌的晚年生活增添了无数色彩。赵佖时常出宫相陪,偶尔还会带上两个曾外孙和好几个孩子,让武英和老伴儿卞氏都欢乐的体会到儿孙满堂的乐趣。
外祖母卞氏经常给赵佖做各种好吃的,祖孙二人都喜欢研究吃食。赵佶曾经跟着沾光儿吃过一回,又想起曾经的武贤妃也是制得一手好糕点,自以为终于找到了九哥爱好饮食的根源。赵佖笑眯眯,继续吃,并未解释。其实他也在心里琢磨,或许真的就是来自外祖母的遗传呢。
时至今日,赵佖自己怕是都分不清楚他到底是千年后的赵满,还是千年前的赵佖。罢,反正我就是我,朕就是朕!赵佖非常霸气地抹抹嘴儿,吃饱,回宫!
转眼间,年关将至,这是赵佖第一次作为帝王过年。礼部尚书魏良才下朝之后,特地专门请见赵佖,得抓紧时间给赵佖补课,把官家过年的流程和主要工作给详细讲解一番。
首先是元旦之日例行的大朝会,就是在大庆殿接受百官朝贺,和各国使节的朝拜。这倒是还好,大朝会赵佖也不是没参加过。没吃过猪肉可也是见过猪跑的(赵煦╰_╯:你说谁是猪?!!)。
紧接着,魏良才又抛出了重磅□□。说是按照惯例,官家要在正月十五晚上在宣德门上与民同乐。赵佖被瞬间砸懵。
神马?!上元灯会我还要站宣德门上接见百姓?大宋这么先进的吗?赵佖有些晕乎乎,好玄幻,有那么一瞬间,赵佖好像看到了□□城楼上亲切的跟大家挥手致意的毛爷爷。哦,不不不,现在我是祖先了,不能乱叫爷爷。(赵佖的亲爷爷宋英宗赵曙:你再乱认爷爷试试?信不信我来找你呀!)
赵佖颇感为难的问到:“朕得与民同乐几天?”
魏良才一看官家脸色不好,明显是不想去,赶紧答到:“就上元节当天,一天即可。”
赵佖长出一口气:“吓死朕了,朕还以为得连站好几天。”
魏良才瞪眼,敢怒不敢言:‘您当历代官家都是傻瓜么?’
上元佳节,官家赵佖准时出现在宣德门城楼上。下边儿人潮涌动,全城百姓倾巢而出,争相目睹官家风采。当真是欢呼雀跃,万民拥戴。
本来还有些不情愿的赵佖飘飘欲仙,他从容地朝下边的人群挥手致意,笑容温和亲切,果然又成功地引起人群一阵欢呼。乐的赵佖心里飙出了东北话:‘唉呀妈呀,这感觉真是太爽啦!’
结果赵佖一连在宣德门上站了三天,成为了大宋历史上最为亲民的皇帝,没有之一……
礼部尚书魏良才:官家太善变,我等实难揣度圣心啊(⊙_⊙;)
此后,尝到甜头儿的赵佖还经常乔装改扮,扮成富家公子出入上元灯会,真正的与民同乐。
自此,民间兴起了上元寻龙游戏。每年的上元佳节,百姓争相从各地涌入京城,期待着能在上元夜与官家偶遇。也许街角一转弯,就能看到官家了呢。少女们更是盛装打扮,万一被官家看中,说不得就能飞上枝头变凤凰啦!
然而,事实是,有家室的官家其实是浪漫不起来了。拖家带口带着弟弟、儿子、干儿子、徒弟、侄子一大堆的赵佖:“你俩别乱跑,赵亶你往哪儿走,站住!小鸡,小鸡呢?……”
看着只身跑去某灯谜摊子前,酷帅狂霸拽的投入猜灯谜的弟弟。赵佖气得跳脚,又不好好看孩子!此时此刻,赵佖只想给几个熊孩子每人拴上根狗绳儿,牵着了事儿。
第111章 番外5 文化人儿
赵佖有时候觉得看不透弟弟赵佶,总觉得赵佶很矛盾。他醉心于书画,看起来自然洒脱。然而他自创的瘦金体,笔画细长,横和竖竟然规整的像是用尺画出来的一样。别人都自由发挥,随意挥洒,只有他独树一帜。
字如其人,似乎赵佶的内心并不像外表一样无拘无束,而是很有规则的,总有些条条框框,连他自己也迷失在里面走不出来。(赵佶:九哥,您那才是从心底里无拘无束,弟弟我甘拜下风。)他虽然喜爱道教,但是书法却没有受到道教的影响,全然没有道教的悠游之态。
赵佖是打心眼儿里疼爱这个弟弟的,从小儿相知相伴一块儿长大的亲情,那是谁也替代不了的。他一心想给这个不知道被什么束缚住的弟弟找点儿事儿干。转移转移注意力,兴许就能解放思想了呢。
于是,赵佖果断运用手中的权利,以权谋私给赵佶弄了个书画院;从全国各地招收了不少会书画、爱书画的人才。这可真是正中下怀,这事儿绝对是办到了赵佶的心里。赵佶这个乐呀,屁颠屁颠的亲自给书画院命名为“翰林书画院”,还亲笔提写了匾额。
往后的日子里,赵佶果然天天往书画院跑,看画作画,挥毫泼墨,互相切磋,还亲自下场教授绘画技巧。全身心的投入,让赵佶“活”了起来。至少赵佖能看到他真正的开怀大笑,那发自内心的真挚笑容是如此灿烂、耀眼。
弟弟很高兴,哥哥很欣慰。赵佖更加坚定的支持赵佶的书画院。但凡赵佶所请,无有不允,他甚至顶住了压力,同意让平民也都有机会进入书画院学习。要知道原来书画这个事儿,那可是只有贵族才能接触到的。
其实这也是顺应了赵佖的本心,他本来就希望能提高普通百姓的文化水平,还打算过段时间,搞搞试点,推行一下义务教育来着。这回正好先试试水。
由于官家赵佖的大力支持,得以让普通人也能学习绘画,让很多人的绘画天赋得以展现,逐渐出现了高水平的专业画师,也诞生了很多传世佳作。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是这一时期的作品,上边儿还有赵佶亲提瘦金体图名。清明便是指大宋政治清明,海晏河清。这画好,寓意也好。这幅画儿画的皆是汴梁实景。从汴梁城穿城而过的汴河,形态优美的虹桥,桥上摩肩接踵的人群,街道两旁的各色店铺,招牌林立,熙熙攘攘。
赵佖甚至还在画中看到了自家的臻品轩和明月小楼,心里更是大乐。张择端这小子有意思,知道《清明上河图》写实,却不知道这么写实啊。赵佖仔仔细细地查看,发现这图上画的跟汴梁城的真实形态基本不差呀,不愧是传世名画啊。
赵佶:哥,我给你看了半天,你就只看到了这个?!这画儿的美感呢?表现手法呢?用色呢?啊?你都看到哪儿去啦?!你咋不去看地图得了?!
赵佖:……那啥,你要是能画出更精准的地图,我更喜欢……
赵佶╰_╯:牛嚼牡丹!不懂欣赏!哼!
他们不知道的是,这幅画儿已经跟赵佖知晓的那幅原本的《清明上河图》大不相同了。赵佶不再是宋徽宗,赵佖却登基了,历史改变了,汴梁城自然也变了,《清明上河图》也跟着改变了。
没有原本大开的城门,没有城防涣散,无人守卫的状况,没有商贾囤粮,文武大臣相遇争吵的画面;取而代之的则是守卫森严的城门,巡视治安的衙差,文武大臣相遇互相礼让,商贾和气规矩,降价促销,百姓安居乐业,一座繁荣鼎盛的都城,同时也是纪律森严的城池,矛盾,却充满希望,生生不息。
就算赵佖再不懂欣赏,看到传说中后世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镇院之宝,那也是极为激动的,一时之间百感交集。他果断加盖私印,先按了个爪印儿。把旁边儿没抢上先的赵佶气的直喘粗气,“你,你,你……”“我怎么啦?嘿嘿,你还能打我呀?!你打我你就是欺君你知不知道?嘿嘿嘿。”赵佖收好私印,嘚瑟的怼着小弟。
“哼!”赵佶气的鼻子哼气儿,赶紧掏出自个儿的印章,憋憋屈屈地盖在了毫无鉴赏水平的土豪官家哥哥的印章下边儿。得赶紧盖,要不被收藏进御府就没机会盖章儿了(文人的执着啊,不懂!)。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赵佖竟然没有把这绝世名画儿直接收藏,而是主动提出借给书画院,供大家学习欣赏。赵佶瞬间就被赵佖的举动触动了,突然发现修炼已久的自己竟然还是比不上自家哥哥心胸宽广。
自己见到好的画作,只想好好收藏保管,却从未想过把自己的藏品拿出来让所有人共同欣赏。难道当?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