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优秀到卓越》第42章


可以自行解决。结盟主要是建立在结果和动量的基础之上,而不是相反。 
* 应付华尔街的短期压力与遵循飞轮模式的做法是一致的。飞轮效应与短期
压力的克服并不矛盾。实际上,它是应付压力的关键所在。 
。txtsk。
1。10 从《从优秀到卓越》到《基业长青》 
“你的工作才是你生命的终极魅力所在。” 
—巴勃罗·毕加索 
启动《从优秀到卓越》这个研究项目时,我们处在一种进退两难的境地:在
《从优秀到卓越》的研究中,我们应该怎样思考《基业长青》中的观点呢? 
简言之,《基业长青》是2 0世纪9 0年代初在斯坦福商学院进行的一项长达
6年的科研项目。它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如何白手起家建立并长期维系一家
卓越的公司。”我的研究顾问及该书的另一作者杰里·波勒斯和我共同研究了1 8
家有名望的卓越公司。这些公司历经岁月的考验,有的可以将历史追溯到1 9世
纪初,最终成为2 0世纪末的偶像级卓越公司。我们仔细研究了许多大公司,如
宝洁公司(成立于1 8 3 7年)、美国运通公司(成立于1 8 5 0年)、强生公司(成
立于1 8 8 6年)以及通用电气公司(成立于1 8 9 2年)。另外,花旗银行(现为
花旗集团)成立于1 8 1 2年,也就是拿破仑进军莫斯科的同一年!列入研究的
最年轻的公司是沃尔玛公司和索尼公司,两者都可将历史追溯到1 9 4 5年。同
这本书相似的是,我们同样使用了直接对照公司—3 M公司和诺顿公司,迪斯尼
公司和哥伦比亚影像公司,马里奥特公司和强生公司等1 8家对照公司。总之,
我们就是要在它们几十年乃至几个世纪的漫长过程中,寻求卓越公司和优秀公司
的本质区别。 
那年夏天,我第一次将《从优秀到卓越》项目的研究成员召集起来,我问他
。txtsk。
们:“在此次研究中,《基业长青》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 
“我认为它不应起任何作用,”布赖恩·巴格利回答道,“我参加这个小组并
不是要去做一项衍生工作。” 
“我也不是,”艾里森·辛克莱说,“新项目和新问题总是让我激动不已,如
果只是为你的另一本书作个补充,我想是很难让人有成就感的。” 
“但是,请等一下。”我回答说,“我们花了6年的时间进行前期的研究,或
许在以前工作的基础上开展新研究是有好处的。” “我似乎记得,你之所以有这
项研究计划,是因为麦肯锡公司的一位合伙人谈到:《基业长青》没有回答如何
才能将一家优秀公司变得卓越。”保罗·韦斯曼指出,“如果答案完全不同该怎样?” 
前前后后,这样的讨论持续了几周。后来斯坦芬妮·贾得的一番话使我改变
了看法。她说:“我很喜欢《基业长青》中的观点,但这也正是我担心的。我担
心要是我们以《基业长青》中的模式作为参考框架,我们恰恰是陷入了圈套,证
实了我们自己的偏见。”显然,从零开始风险会大大减小。不管结果是否与先前
的研究相匹配,我们应着手寻找可能发现的一切。 
研究刚开始,我们便作出一个重要决定。首先,我们决定不顾及《基业长青》
的存在,开展从优秀到卓越的研究。既要看清优秀公司向卓越公司转变中的关键
因素,又要尽量避免先前研究工作的影响,这是惟一的办法。然后,我们再回过
头来回答,“究竟这两项研究有何关联?” 
现在,5年已经过去了,这本书也即将付梓。此刻我们便能退到后台,来观
察这两本书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在对这两项研究做了详细的调查后,我得出以
下4条结论: 
1。 在《基业长青》中持久卓越的公司身上,我找到了充足的证据去说明:
它们早期的领导者正是遵循了从优秀到卓越的框架。惟一的区别在于它们当时是
试图实现公司起飞的早期小企业主,而不是努力带领已建成公司从优秀走向卓越
的首席执行官。 
2。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我认为《从优秀到卓越》并不是《基业长青》的续
篇,而是它的前篇。刚起步或已建成的公司可以运用这本书中的发现去创造持续
。txtsk。
的卓越业绩,然后再运用《基业长青》中的发现从了不起的成就走向持久卓越的
企业。已有或新创公司+从优秀到卓越理念→持续卓越业绩+基业 
长青理念→持久卓越 
3。 从一家拥有持续卓越业绩的公司转变成偶像级的持久卓越公司,就要运
用《基业长青》的中心理念:即发现高于金钱的核心价值及目标(核心理念),
并将它与发扬核心/促进发展的动态趋势结合起来。 
4。 这两项研究有着明显的相通之处,因此产生了共鸣:彼此的观点都丰富
了对方的内容,并且赋予对方以活力。特别是,《从优秀到卓越》回答了一个在
《基业长青》中提出却并未得到解答的最基本的问题:一个大胆创新的宏伟目标
和一个鲁莽危险的宏伟目标有哪些区别? 
基业长青早期的从优秀到卓越回顾《基业长青》的研究,不难看出:那些持
久卓越的企业的确经历了从起飞到突破这样一个过程,它们在创立时期都遵循了
从优秀到卓越的框架。 
以沃尔玛公司在变革中的起飞…突破飞轮模式为例。大多数人认为萨姆·沃
尔顿只是突发奇想,凭借开拓郊区折扣零售业的点子一跃成名,从而使一家刚起
步的公司实现突破。但是,事实胜于一切。1 9 4 5年萨姆·沃尔顿以一家单一的
廉价商品店起家,7年后他才开了第二家商店。接着沃尔顿渐渐办起了一家又一
家的商店,就像绕飞轮转了一圈又一圈一样。直到2 0世纪6 0年代,作为自然
进化的一个步骤,建立大型折扣商业中心的刺猬理念浮现出来。沃尔顿用了2 5
年,将一家单一的廉价商品店发展成为拥有3 8家沃尔玛店的大型连锁公司。从
1 9 7 0年到2 0 0 0年,沃尔玛抓住突破契机,一跃成为拥有3 000多家商店,收
益达1 500亿美元的大公司。就像在飞轮模式那一章中提到的小鸡出壳的故事一
样,沃尔玛在它破壳而出之前已经酝酿了几十年。正如萨姆·沃尔顿亲笔所写: 
许久以来人们总觉得沃尔玛是一夜成名的伟大点子而已。但??它是我们自1 
9 4 5年以来所有努力的结果像大多数骤然成功的例子一样,我们足足酝酿了2 0
多年。 
倘若有这样一个经典范例,它从建立走到刺猬理念,继而引发飞轮中的突破
契机,那就是沃尔玛公司。惟一的区别在于:萨姆·沃尔顿是作为一位白手起家
。txtsk。
创建卓越公司的企业主来遵循这一模式的,而不是作为已建成公司的首席执行官
带领公司从优秀转向卓越。然而其中的基本观点是相同的。 
请见图9 。 1。 
列入《基业长青》研究的惠普公司是又一个在其创立初期体现《从优秀到卓
越》基本观点的绝好范例。例如,比尔·休利特和戴维·帕卡德创立惠普的总体
观点不是事而是人,即与对方共创业。他们在上研究生的时候已是好友,双方只
想共同创立一家卓越的公司,吸引志趣相投、价值观和标准相似的志士仁人。1 9 
3 7年8月2 3日,他们召开了创立公司的首次会议,会议记录声明他们要设计、
制造并销售电子工程领域的产品(这个定义相当笼统)。紧接着,同是在这份记
录中这样写着:“制造什么产品这个问题暂时不予考虑”休利特和帕卡德在接下
来的几个月中一路艰辛,试图找到某种东西—任何使公司真正启动的东西。他们
考虑过帆船和游艇讯号发射装置、空调制衡设备、医疗器械和留声机扩音器等数
不胜数的东西。他们还制造了保龄球道电子感应器、显微镜时钟驱动装置以及一
种帮助肥胖者减肥的震晃机。在公司成立早期生产什么并不重要,只要这些产品
对技术创新有所贡献,并能使休利特和帕卡德同其他志同道合者去共同建设公
司。这是一个真正的“先人后事”的开始。 
后来,休利特和帕卡德不断攀登新的高峰,但他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
。txtsk。
指导方针。即使在二战后由于战时合同的终结,收益大大萎缩时,他们还雇用了
一大批从政府实验室中外流出来的杰出人才,尽管当时他们并没有什么具体的工
作安排给他们。回顾一下我们在第三章中?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