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觉醒》第29章


探索人生之中有没有一种深刻的圣境,这件事到底意味着什么?这个至上的境界到底存不存在?还是根本不存在? 
只有处在非常空寂的状态,才能发现到它,因为这样你才拥有去探索的自由。你必须拥有这份自由,可是如果你说:“我喜欢我的信仰,我要坚持我的信仰。”这时你就不自由了。或者你会说:“所有的事物都是由物质组合成的。”而这句话也是一种思维活动,于是你又不自由了。因此,“观察”意味着你必须解脱所有强加在你身上的文明、个人欲望、个人的期待、偏见、渴求以及恐惧等等。只有当心彻底安静时,你才能进行观察。心到底能不能完全不活动?因为一有活动,就会有扭曲。你会发现要做到这一点简直是困难重重,因为妄念立刻会生起,于是你告诉自己说:“我必须控制念头。”但控制者即是被控制的对象。你一旦认清思想者即是思想,控制者就是被控制的对象,观者便是所观之物,那么思想的活动自然会停止。你会发现愤怒就是那个在说“我很愤怒”的观者的一部分,因此愤怒和观者其实是同一个东西。道理就是这么简单,这么明显。同样的,那个想要掌控思想的思想者,仍然是一种思想的组合罢了。你一旦了悟到这一点,思想的活动便止息了。 
当你的心中没有任何活动时,你的心自然是寂静的,要达到这种状态不需要费力,不需要强迫,也不需要运用意志力。心自然会静止下来,这不是由修炼得来的空境,因为修炼是一种机械化的行为,所以凡是能修出来的空境,都是一种幻觉。这么一来你就自由了。自由意味着从我们所谈过的一切活动之中解脱出来,在这份自由之中有一种空寂感,亦即没有任何活动在进行着。这时你才能真的观察——这时观照的状态自然会出现,那是一种没有观者的观察。因此,从彻底的寂静之中会出现纯然的观照,接下来又会发生什么事呢? 
如果你已经如此深入地探索过自己——也就是解脱了所有的制约,因而变得彻底安详了——然后智慧就开始运作了,不是吗?认清执著的本质以及个中的含义,对它产生洞识,这便是一种智慧。只有当你真的自由了,智慧也随之而运作,你的心才会健全清明。处在这种安详的状态里,你才能发现那个神圣的东西是否真的存在。 
点亮自性之光:光明自性的照彻
开悟并非不变的状态(一)
我们必须思考宗教修持与日常生活的关系,以及到底有没有一个无法名状、超越时间的心境。你也许可以称之为开悟,或是证悟了绝对真理。人类的心智有可能发现这个不朽的、非思想所能组合成的境界吗?这个境界必然是存在的,它很可能为人生带来馨香、美和爱。 
如果你观察一下人类的历史,你会发现他一直在透过各种不同的方式去寻找那个超越日常琐事之外的境界。他已经竭尽所能——断食,自虐,涉入各种形式的精神错乱行为,尊崇传闻轶事以及其中的英雄豪杰,臣服于那些声称“我找到出路了,跟随我吧!”的权威人物;不论在东方或西方,人们都在探索这个问题。然而知识分子、哲学家、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师,一向把开悟境界视为毫无价值的精神病症。对这些人而言,此种境界乃是精神分裂的症状之一,或是应该完全避开的一种幻觉。因为他们看到周遭有许多奉宗教之名而缔造出的荒诞现象,一些毫无理性、毫无意义的行为,因此他们宁愿交往一些体制内的人士,或是一些臣服于正当模式的人。你一定早就观察到这些现象了。 
然而智力只是生命的一小部分罢了。它固然具有一定的分量,但世人却赋予了智力、推理能力、逻辑活动过度重要的地位。人类并不仅仅是一种理性的实体,他们是极其复杂的存在。 
你一定早已观察到,人类一直想发现那个既理性又富有完整意义及深度,非智力所能虚构出来的东西;从古至今,他一直在奋力追寻那个境界。组织化的宗教其实是在做生意,它借着庞大无比的机构将人心局限于信仰、教条、仪式和迷信之中。它的生意十分兴隆,我们会接受它是因为我们的生活实在太空虚了。因为生活之中缺乏美,所以我们渴求浪漫而又神秘的传闻轶事。我们向往传奇或神话,但所有的人为组织,不论是有形的或无形的,都跟实相扯不上任何关系。 
什么样的心智能完全超脱人类的意图之外?什么样的心智能舍弃那些人类为了追求实相而虚构出来的事物?你知道吗,实相是最难用言语来描述的一种东西。我们必须用言语沟通,但沟通也可以是无言的。这意味着你和讲者必须处在同样的层次,怀着同样的热情,共同进行探索。这样你和讲者才能真的相应。我们现在不只是在进行无言的沟通,同时也在透过言语来理清一些复杂的问题,但这是需要经由清晰而客观的思考,以及超越一切思维的领会,才能办到的事。 
不成熟的人是不适合冥想的。不成熟的人只会一味盘坐,练习吐纳或倒立,嗑迷幻药,企图透过这些把戏来体悟生命的源头。但是你别想借助药物、断食或任何修炼体系来发现那个永恒不朽的东西,因为开悟是没有捷径可走的。你必须下真正实修的工夫,也就是毫不扭曲地觉察自己的言行举止和思想。而这是需要极高的成熟度的,我指的并不是年龄的大小,而是一个能如实观察的心,一个能如实看到真、假以及假中之真的心。这才是真正成熟的心,它不论在政治上、生意上或是在关系之中,都有能力如实观察。 
你也许早就听过“冥想”一词或读过相关的著作,甚至追随过某位宗师。不过我衷心希望你最好从未听过它,这样你才能以清新的头脑去探究它。有许多人都去过印度,可是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要到那里去:真理并不在那儿;那儿拥有的是浪漫的氛围,但浪漫的氛围绝不是真理。真理就在你的当下。它不在遥远的异国里,它就在你的眼前。真理就在你的所作所为之中。你不需要去剃度或做一些人类早已做过的蠢事,因为真理就在你的眼前。 
你为什么要冥想?它真正的意思是沉思,留心,觉察,清楚地看见。若想清楚地看见,没有任何扭曲地进行观察,你必须对自己内心的局限和底层的活动有所觉察。只是觉察它,而不企图去改变、转变或解决掉它。对整个意识内容进行毫不扭曲而又了了分明的观察,便是冥想的开始及结尾。第一步即是最后一步。 
你为什么要冥想?到底什么是冥想?譬如清晨起床时你看到窗外的晨曦、远山和水面的波光,如果你能一语不发地观赏这惊人的美景,心里连说“好美啊!”之类的念头都没有;如果你能如此全神贯注地观察,你的心便是彻底寂静的。否则你是无法真的观察或倾听的。因此冥想就是一种全观或空寂的心境。只有在这种心境之下,你才能看到一朵花的美以及它的色彩和形状,这时你跟那朵花之间的距离已经消失了。但这并不意味你认同了那朵花,而是你和那朵花之间的距离或时间感不见了。只有当你的心中没有任何念头或自我中心的活动时,才能清楚地、全神贯注地觉察。这便是冥想。 
不妨看看自己能不能毫不扭曲,也没有任何记忆的干扰,而只是默默地进行观察,要做到这一点,你必须深入探究。这意味着思想不能干预观察,亦即对你所观察的对象不抱持任何刻板印象。我不知道你有没有做过这件事。那个刻板印象就是“你”——你对别人所抱持的各种印象和自己的各种心理反应,这些都会造成你和别人的界分。界分又会带来冲突。不抱持任何印象,你才能全心全意地凝视对方,其中便自然存在着爱和慈悲,如此一来冲突就不见了。此即没有观察者的观察。欣赏一朵花也是同样的情形,那是一种融为一体的心境,其中没有任何界分感。因为界分意味着冲突,只要思想一变得过分重要,界分感就产生了。但是对大部分人而言,思维活动恐怕是太重要了一些。 
现在问题又产生了:思想是可以被控制的吗?你是否必须去操控念头,让它们能正确地运作而不干扰到你?控制意味着压抑、有特定的方向、依循某个固定的模式、模仿以及臣服。从童年开始你就被教育成一名习于掌控的人,然后现代社会又产生了对掌控性的反动,于是你对自己说:“我再也不想被控制了,我要?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