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自立之路:与自闭症儿子同行2》第26章


熬到小学四年级的夏天,终于下决心让他单独外出历练历练。
交通规则也学得差不多了,他想去的地方也已在地图上标好,准备工作做得十分充分。事先跟学校的老师们(包括任课老师、辅导老师以及住在学校的校工)关照好:从这个暑假走,试着让彻之一人出门;还与我的朋友、彻之的同学们、当地的店家一一打好招呼,拜托诸位看见彻之时,不忘打电话通知一声。
天时地利人和,万事俱备,此时不让他单刀赴会,更待何时?当时的心境颇似母狮子初次让小狮子孤身赴险觅食。
有人好心劝我:让他单独出门,太危险了吧?对社会规范和危险性认识不足,会不会闯祸,给人添麻烦呀?等等。
其实我比他们更担心,但还是咬咬牙坚持说:对危险性已有充分估计,尽量让他不给大家添麻烦。如果闯祸,我再重新考虑他单独外出的问题,总之,请求大家让他试一试。
阴错阳差儿连在街区自由地骑自行车一事,也有必要征求大家的许可。一些不可预测的危险因素和害怕彻之惹祸的心理压力像巨石一般压在心头,几乎要把我压垮了。
彻之终于等到了脱离监视的那一天,独自一人意气风发地出发了。
虽然准备充足,但仍惟恐有疏漏,心里忐忑不安。在孩子回家之前,我一直守在电话机旁,铃声一响,紧张得心都提到嗓子眼了。
因为委托在先,同学、老师、街坊邻居的联系电话一个接一个地打进来,报告彻之的行踪。偶发事件接二连三:在道路当中摇摇晃晃地骑车啦;不到路口就掉头转弯啦;瞥见中意的门牌(日本人住宅门前挂着的写着户主名字的牌子;擅自闯入考虑厕所啦,不一而足。
我要批评彻之时有个原则,即要当场批评,倘若拖至事后,即使批评了他也不懂。但是,此次情况不同——我不在事发现场。
彻之一回家,我马上在他面前摊开地图,凭着视觉记忆,以二者选一的模式询问。比如问他:“在青木商店前的这条道路,你在路当中骑车,被卡车司机骂?没骂?”不知此时的彻之是否觉得不可思议:妈妈怎么知道的?但他会诚实地回答:“被骂了。”
(彻之绝不会说有违事实的事情,除非对方在错别预期的作怪下,因为想知道的事情与彻之说的事实不一致,从而进行预设圈套式的诱导询问,导致撒谎的结果出来。他非常诚实而正直,绝不会故意撒谎。)
我和彻之约法四章:在道路左侧骑车;在路口过马路;下午四点回家;不进别人家里。如果不遵守这个约定,第二天就禁止他出门。对他来说,这好像是非常难受的惩罚,但他慢慢地遵守约定了,连回家的时间也不延误。
给他戴上手表,以便明白回家时间。也许受手表束缚不舒服吧,连续三次扔掉回家(损失三只手表)。于是在地图上标画好悬挂在博物馆等建筑物外墙的大钟的位置,制定好线路(写上时间);或者让他去朋友家经营的糕点店吃三点钟的点心,等等。总之,在行程地图中写入时间,还让他到目的地后看看那里的钟表的时间。
让彻之单独外出的时候,有件事情必须要考虑到。难以预料的偶发事件一旦发生,如果当场不予对应,问题往往激化,难以收拾,最终导致限制出门接触地域社会。为此,我事先准备好联系卡,大小厚薄与名片相当,让他随身携带。第一天给他带上十张左右。每张卡片上面这样写道:
此孩名字明石彻之。虽然不善与人交流,但大人正在培养他的社会适应性,其本人也渴望行动的自由,因此现在正在练习单独外出。倘若孩子有得罪之处,请多多包涵,并麻烦通知我家,我会马上赶过来。
孩子母亲:明石洋子(家庭住址、电话)
彻之出于好奇,动辄捣蛋,遭人训斥,却手足无措,不知如何应答才好,幸亏他会把准备好的卡片交给对方。衬出茅庐的当天,便有七个联系过来,我花了整整两天去陪礼道歉。
这样的调皮捣蛋渐渐减少,但是探查厕所的怪癖依然难以制止,甚至闯入情侣计时宾馆的厕所,只好由自闭症儿家长会的一位母亲陪我一起去道歉。另外,在县立医院住院部的厕所探查中过了把瘾之后,又逐一遍访其他医院以扩大战果。考察厕所有暇,某日竟潜入一家医院的电脑室,惹下大祸,赔偿金额触目惊心。
(彻之破坏的卫星天线、浇得透湿的塌塌米地板、咬坏的沙发、乱涂乱画的私家车前盖板等等,导致了巨额赔偿。痛心之余,只好加入赔损保险。奇怪的是,参加保险以后,赔偿事件倒一件都没再发生。)
*往积极的方向理解超级多动
以前我陪他外出的时候,怕他得罪人家,总是先他一步预防,不知不觉就出手干涉了。如今他单独外出,情况当然不同,他要自己把握和判断周围的情况、道路的走法、到达的时间;中途发生问题也得自己应对,因此他开始努力学习场必须要说的话(尽管还是模式性的语句),拼命把这些语句记入脑中,会讲的语言也随之增加。
可见,单独外出对他获得在社会上自立的能力大有裨益,效果非常明显。更重要的是,彻之能自由行动,身心满足,情绪也日趋稳定。
他超级多动,到处惹祸,如果我畏惧街坊邻居的投诉,将之禁闭家中,那么他那巨大的过剩精力将无处发泄,必然以问题行为的形式喷薄而出,从而沦落为无法收拾的人。
(最终的结局就是送进福利院或精神病院看管起来,这样的自闭症者我已经看到好几位了。)
我不会考虑因为引起偶发事件而不让他进入地域社会,而会进行逆向思维;偶发事件每发生一次,向当地的人们说明的机会就增加一次,当地能理解的人、协助的人、支援的人就增加一拨。
(世间万事,往消极方向思考则痛苦,往积极方向思考则快乐。)
彻之的超级多动也曾经被人认为是问题行为、怪异的行为 ,这是因为周围的人们无法预测他的行为的起止,被他弄得晕头转向,所以人们觉得怪异,觉得有问题。
但是,站在彻之的立场上来看,他有自己的行为目的(只是无法向我们传达罢了),也在做必要的适应社会的学习和实践,以有助于其个人独特方式的成长。甚至可以说,正因为他好奇心旺盛,才能拓宽视野、丰富体验,为将来社会自立打好宽泛的基础。
现今已长大成人的彻之,利用休息时间到县内的关东各地旅游,他称之为“一日游的流行”,一日来回花八小时左右。外出八小时不回家,照样不迷路,谁也不说这是问题行为。因为他的旅行与普通人的兴趣旅游、街区散步无甚区别。
第7章:利用偏执刻板,成为家务小帮手
爱水如命!
彻之自幼儿时期开始就酷爱玩水,小到茶杯里的水、洗脸盆里的水、水龙头流出的水、玩具酒水壶洒出的水,大至江海湖泊的水,无水不玩,一看见有水的地方就扑上去。
在他五岁那年的冬日,我在日记里写道:
他发现沟里的水在流淌,就三番五次地抬脚把沟边的积雪踢入水中,然后静静地观察雪融于水的过程。
日记中描写的彻之,给人一种知性的思考者的印象。
另外,在散步的途中有条排水沟,他喜欢蹲在沟边,凝视各家的生活用水流落沟中。在有窨井盖的地方,他则趴下来窥探下面的流水,还把小石头从缝隙扔下去,以确认水声(我丈夫看到这情景,大喜过望:宝贝儿子充分具备成为科学家的天资)。
彻之为何地水痴心若此?我至今不解。我甚至在想:我们人类远古的祖先是在海中出生的;胎儿未出母体之前也一直浸在羊水中发育。也许因为我们的肢体与水的密切接触,才使彻之对水有一种特殊的亲近感吧。
彻之三岁以前,看着他时而啪嗒啪嗒地拍水,时而咕噜咕噜地摇着玩具水车,我格外开心。三岁以降,变得超级多动,好奇心转向家外,不时闯入邻家的庭院,把水龙头拧开到底,拖起水管肆意喷洒,顷刻间草坪竟成沼泽,院外的过路人也淋成落汤鸡(我只好出钱给邻居家的水龙头改装成防止随意打开的栓头)。
今年八十五岁的娘家老母对彻之的陈年旧事仍然记忆犹新,经常引为谈资。他五岁那年,母亲不远千里,从福冈赶到川崎来探亲。为了聊表孝心,我陪她去箱根旅行。旅馆一到,彻之就迫不及待地去厕所探查,志愿者紧随其后。我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