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当太后这些年》第136章


李因一巴掌没抡上他,李修已经一口气跑到大殿前,累的气喘吁吁的。又有一名小太监从边上跑过去,给他递上纸笔,李修直起身,抬眼望了一下众人,拿着纸笔接着记,边记边念。
李因气的直要吐血,指着他,半天说不出话。
殿外值岗的众人都忍不住看笑,杨信那头也过来了,远远望着这情景,也觉得想笑,倒不上前阻止。争执间,后面跪着的一些官员见势头不妙,悄悄站起来,抛下李因,脚底抹油溜了。李修低头记了一气,抬头再数人时,见下方原来二十多人,走的只剩下了七八个。
剩下的人,个个脸上露着一种丧家之犬似的神情。
他将走掉的人名字一一做上标记,回太后宫中复明去了。
冯凭拿着那份名单,看了看,道:“识趣的删掉吧。”
李因等人,最终还是见到了拓跋泓。
他跪在皇帝面前,痛哭流涕,声泪俱下地恳求:“太子才如此年幼,怎么能担当大任,皇上无病无灾,从未有听说过君主年富力强却禅让给太子的,这不是效了东汉献帝故事了?臣等坚决反对,皇上正当盛年,怎么能退位?我等忠心追随皇上,不忍见此。”
七八个人一起哭,满殿都是悲泣声,拓跋泓听的,心里也有点凄凉。他无可奈何说:“朕知道你们的忠心,只是朕心意已决,你们都回去吧。太子需要你们辅佐,你们应当尽心,侍奉他如而今侍奉朕。”
李因等人如何说,拓跋泓决心已定。
但凡能有更好的选择,他也不会选择退位的。
退位的诏书在十四日下达,朝廷虽有议论,但最终还是接受了这一结果。
新君年幼,罢令已久的皇太后重启垂帘听政。
拓跋泓禅位这日,也就是拓跋宏登基之日。钦天监择定了一良辰吉日,举行禅位和登基大典,诏令下达之后,宫中各部便开始纷纷忙碌起来,为大典做准备,礼部拟制诏、印册。内府的,制作新君的衣服。大典要穿的仪服,庙祭的礼服,还有上朝的朝服。从头到脚的衮衣,冕服,旒珠,大带,剑佩纁绶,全都要新制。除了基本的仪服,还要日常的常服也要做一些。另外,太后的仪服也要新做。登基是大事,要忙的颇不少。时间赶的很紧,冯凭招来内府的人商议此事,说:“登基大典、祭庙祭天,还有朝服,这几样马虎不得,常服若是来不及,便先放一放吧。至于我的,原来的仪服还是新的,若是来不及,就用原来的罢了,皇上的得仔细一些。”
内府领命去办了。
大典前三日,礼部的人前去宗庙请册,代为告祭祖先。宏儿近日则停止了读书,礼部的官员进宫来,向他讲解大典之日登基的种种流程,还有礼仪规范,并给他排练演示,要他牢记在心。冯凭担心他年小,不放心他,陪他一同学习,亲自教授他。
宏儿不懂自己为何要登基,但太后跟他这样说,他就按照这样做。
他要登基,要当皇帝了。
父皇也是这么跟他说的,当就当吧。
拓跋泓在太华殿中,也在关心这件事。关于登基的事,或者请示他,或者请示太后,商量着来,倒也没什么不快。冯凭重搬回崇政殿居住,离永安殿较近,上朝议事比较方便,拓跋泓则仍居太华殿,两殿相临近。宏儿,鉴于他年纪还小,仍同冯凭一道住。
吉日来到,拓跋泓勉强排开心中的不快,同太后一同出面,参加大典。拓跋泓亲自将玉玺和符册交到拓跋宏手上,而拓跋宏按照礼部大臣交给他的套路话,用着小孩带着奶音的小嗓子,谦虚诚恳地说:“儿年幼德薄,不能当此重任,还请父皇继续称位。”
将玉玺推了回去。
拓跋泓再次给他授印,他再次拒绝,如此三遍,最后跪地接了印玺,说:“儿臣谨遵父皇之命。”
洒酒祭奠。
冯凭在一旁露出微笑。
礼毕,遂率群臣,往郊外祭天。
第122章 明升暗降
是夜, 冯凭回到殿中,杨信悄悄进来告诉她:“白天大典结束, 皇上让内府的人,将玉玺符印交还至太华殿了。”
冯凭闻言, 皱眉道:“怎么没人告诉我?”
她问道:“是谁交接的?”
杨信说:“周赞。”
冯凭心里很不快。拓拔泓已经让了位, 当着众臣将符玺交给新君, 敢情只是个形式,晚上就要回去了。
这算怎么回事?
她还未及发表意见, 杨信觑着她神色, 又说:“皇上召见了中书令和缪, 要求从明日起, 朝中的所有章奏,有中书省誊写两份,一份呈递给太后, 一份呈递至太华殿, 由他过目。凡是需要加印的公文诏令,亦由皇上先过目。今日的奏章,中书省已经送过去了。皇上这会正在批折子呢。”
冯凭道:“行了,我知道了。”
她心中不乐,然而还是暂时将这件事放在一边。她眼下没空理这个,事情还多着呢。过了不一会儿,拓拔宏更了衣入殿, 见到她,恭敬说:“孙儿给太皇太后请安。”
拓拔宏最近刚变了称呼。这是礼部大臣教他的, 他大了,不能再叫太后妈妈了。太后是他的祖母,他对太后,应该自称孙儿。他现在登基了,太后也应该改称太皇太后了。
拓拔宏心中很迷惑。
原来太后是他的祖母,是他父皇的嫡母。
太后是他祖父的嫡妻。
他叫妈妈,并非是太后生了他,而是太后养育了他,妈妈,在宫中是皇子幼年对保母的称呼。
他直到现在,才渐渐懂得宫里这层关系。
他幼小的心中,生起了迷茫。太后是他的祖母,父皇是他的生父,那他的母亲是谁呢?他从师傅读书,所学的第一个字,便是“母”字。母和父并列,人人都有父母,父母将自己带到世上,母亲是生育自己的女人,父母共同养育儿女是生命的法则。但他却没有母亲。
他应该有母亲的。
是死了,是活着,怎么死的,活在哪,都应该有个说法,然而他从未听宫中任何人提起过他的母亲,好像世间从没有这个人,他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似的。
他问师傅:“人人都有母,那我母亲是谁?”
师傅说:“这个,太子当问皇上,问太后。”
但拓拔宏的潜意识里,不敢去问太后,他直觉这样问,太后要生气。他隐约感觉到,太后不喜欢他的母亲。否则这么重要的人,太后不可能在他面前从来不提的。
他感觉,他父皇似乎也不喜欢他的母亲。
因为他父皇也没提过。
可他父皇若是不喜欢他母亲,又怎么会生出他呢?
他不懂这些大人。
拓拔宏穿着轻便的龙袍,窄袖束着腰,头上没有戴冠,只是束了发。深色衣裳衬得他小脸一团,面如敷粉,唇如涂朱,一双黑色的眼睛非常漂亮,瞳仁大而乌黑,分外惹人怜爱。
冯凭听到这声孙儿,心中一时感慨万千。
原来她已经是抱孙子的年纪了。不可思议,尽管她并不老,但这声孙儿一喊出来,她就顿时感觉到,自己离老不远了。
冯凭坐在榻上,拉了他,立在自己身边,说:“待会有几位大臣来,我要同他们说事,你不用说话,在一旁听着就好。”
宏儿点头:“好。”
冯凭摸着他小孩子细嫩单薄的脊背说:“你登了基,以后就是皇上了。朝廷的事情,早晚会由你来接手。现在你还小,不懂的不要紧,多看多听多学多问,慢慢就懂了。”
宏儿仍旧点头:“好。”
冯凭招进大臣,开始议事。对于接下来朝政的安排,她心中已经有了大体的规划,要同众人商议一番。拓拔泓削除地方宗主都护兵权的政令,考虑的不太周全,罪人太多,需要革除了。朝中的人事任命,也需要做相应调整。这是私下议事,召见的都是她比较青睐的大臣。
太后这人,不爱啰嗦,简明扼要地表达了一下自己的方向和态度,做了简单的部署,针对一些细节,众人稍做沟通后,便各自下去了。而后又有朝臣来求见,请教几件事,耽搁了一阵。
终于空下来,冯凭想起周赞,派人去召他来问话:“太上皇让你把玉玺符印都交给太华殿了?”
周赞伏地不安道:“是。”
冯凭道:“玉玺符印,本来应该由何处保管?”
周赞道:“本是内府保管,但皇上为了方便取用,大多时候都放在太华殿保管。臣想着,这是太后皇上共同的意思……”
冯凭瞥了他一眼,道:“我召你来的意思,以后这样的事,你要是做不了主的话,先?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